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人文”题组命题4大着眼点之(一)人口、城市与交通练习(含解析)_46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题组命题 4 大着眼点之 ( 一) 人口、城市与交通
高频考点 ( 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 考情全察 ]
命题视角一人口数量的变化
1.(2018 ·全国卷Ⅰ )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 半年以上 ) 的人口。

如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1) ~ (2) 题。

(1) 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 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B.天津市
C.上海市D.重庆市
解析:(1)C (2)D 第 (1) 题,该直辖市近十年来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
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 A 错。

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额缩小,常
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口在本地就业,
C对。

根据图示信息,不能判断当地老年人口比例变化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B、D 错误。

第 (2) 题,由上题可知,该直辖市近十年来迁出人口数量多于迁入人口数量,因此应
当位于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且该直辖市2016 年的户籍人口大约是 3 400 万,可推断为
重庆市, D 对。

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近十年来迁出人口
数量少于迁入人口数量,且2016 年三市的户籍人口均少于 3 000 万, A、 B、C 错。

命题视角二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2.(2018 ·常州一模) 右图中a、 b、 c 分别表示0~ 14 岁、
15~ 64 岁、 65 岁及以上三种年龄人口数所占总人口比重,读
图完成 (1) ~ (2) 题。

(1) 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2)图中丙国 65 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
A. 20% 鼓励生育B. 50% 采取移民政策
C. 50% 计划生育D. 20% 鼓励人员出国
解析: (1)B (2)A 第(1) 题,图中 a、b、c 分别表示 0~14 岁、 15~ 64 岁、 65 岁及以
上三种年龄人口数所占总人口比重,0~14 岁人口所占比重最大,人口增长最快。

根据三角
坐标可知,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中,0~ 14 岁人口比重最大的是乙,人口增长最快的是乙,
B 对。

A、 C、D 错。

第 (2) 题,根据三角坐标可知,图中丙国65 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总人
口比重约20%,人口老龄化严重,B、C 错。

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鼓励生育,A 对。

鼓励人员出国会加重人口老龄化, D错。

[ 知能全通]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人口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考的常考点之一。

高考一般以统计图
表或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因此,在复习时,考生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图文材料体现的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相关措施,落脚到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素养的培养。

1.巧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

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
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口增长过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
快的原因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人口老龄化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的原因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人口性别比①战争;②人口迁移;③产业结构;④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
失调的原因人为的技术干预等( 目前我国性别比高的原因)
2.落脚人地协调观,掌握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人口问题的影响应对措施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
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主要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产
人口增长过慢 ( 人口老龄化 )
生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带来的影响
问题;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
年负担过重
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大
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
人口性别比失调带来的影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
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等
[ 题点全练 ]
(2018 ·安徽高三联考) 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是指某个地区在某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与
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反映该地区经济每增长1%所带来的人口规模变化幅度,常
用于衡量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 人口相应增长0.1%为协调 ) 。

图 1 为京津冀地区2000 ~2014 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变化图,图 2 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发
展关系图。

读图完成1~2 题。

1.有关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2005~ 2014 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不断上升,京津冀地区人口不断增加
B. 2005~ 2014 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波动上升,京津冀地区人口随之波动
C. 2000~ 2014 年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的大量增加,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D. 2000~ 2001 年和 2010~ 2011 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有明显的下降,人口明显减少
2.为推动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发展()
A.北京应遏制人口过快增长,引导人口向天津转移
B.促进地区产业错位发展,引导人口多中心分布
C.唐山 (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度高) 无须进行产业升级
D.石家庄 ( 经济增速和人口增速都较低) 应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
解析: 1.C 2.B第1题,京津冀地区2005~ 2014 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变化较大,
有升有降,波动变化, A 错误;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是指某个地区在某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
与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比值,不能由该比值的变化判断人口的变化,B、D 错误; 2000~2014 年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的大量增加,从而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C 正确。

第 2 题,从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图中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不均衡,因此应促进地区产业错位发展,引导人口多中心分布, B 正确;北京、天津经
济增速都高,且人口增速都高,不能将北京人口向天津转移,否则会造成天津人口—经济增
长弹性上升、人口压力加大, A 错误;唐山经济增速高,但人口增速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
长协调度不高, C 错误;石家庄经济增速和人口增速都较低,应大力发展科技,大力发展资
源型产业虽然能带来经济增长,但会造成环境污染, D 错误。

(2019届高三·宁夏检测) 深圳是我国最年轻的城市,也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

读深
圳市人口数据比较表,完成3~4 题。

项目
死亡户籍人口 / 万人常住人口 / 万人
出生率/‰
年份率 / ‰男女男女2000 年14.68 2.55 65.21 59.71 346.41 354.43 2012 年19.38 1.38 151.15 136.47 561.40 474.39 3.深圳市的出生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13 ‰,死亡率又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7.08 ‰,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平均寿命长—死亡率低
B.老年人口比重低—死亡率低
C.育龄妇女的生育率高—出生率高
D.经济发达,需要大量劳动力—出生率高
4.导致深圳市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死亡率的下降B.出生率的下降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解析: 3.B 4.C 第 3 题,读表可知,深圳市的户籍人口远少于常住人口,说明大量人口迁入深圳市,由于深圳市属于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迁入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故造成该市青壮年劳动力比重较大,出生率较高,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小,死亡率较低。

第4 题,深圳市人口增长,既有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的原因,也有人口机械增长率提高的原因,
但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高频考点 ( 二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 考情全察 ]
命题视角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2018 ·广州五校联考) 经济、人口增长是困扰我国当前发展的两大问题。

下表是我
国浙江省2000~ 2015 年人口统计表,据此完成(1) ~ (3) 题。

2000 年2010 年2015 年
常住人口 / 万 4 677 5 443 5 539
户籍人口 / 万 4 501 4 748 4 883
(1)2000 ~ 2010 年浙江省经济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是()
A.人口增长快,就业压力大
B.劳动密集型企业集聚,吸引外来劳动力
C.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外迁
D.经济增长缓慢,外来劳动力拉力减少
(2)2010 ~ 2015 年浙江省人口增长的状况是()
A.机械增长率<0
B.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C.自然增长率<0
D.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3) 形成 2010~2015 年浙江省人口增长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产业转移,外来劳工大幅减少
B.环境污染严重,本省人口外迁
C.我国二孩政策出台,人口出生率大增
D.城市化发展快,城市人口出生率偏低
解析: (1)B (2)A (3)A 第 (1) 题, 2000 ~2010 年浙江省常住人口增加了766 万,而户籍人口增加247 万,说明外来人口增加明显,主要是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集聚,吸引大量外来劳工迁入。

第(2) 题, 2010~ 2015 年浙江省常住人口增加96 万,而户籍人口增加135 万,常住人口由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组成,说明出现人口外迁,机械增长率小于0,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机械增长率。

第(3) 题, 2010~ 2015 年浙江省外来人口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
产业向外转移,当地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

命题视角二人口迁移的影响
2.(2018 ·合肥质检) 如图示意京、蜀、浙、新四个省级行政区2010 年常住人口总数及2005~ 2010 年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 。

据此完成(1) ~ (2) 题。

(1)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A.京、蜀、浙、新B.京、浙、蜀、新
C.浙、京、蜀、新D.浙、蜀、新、京
(2)2005 ~ 2010 年四地区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是()
A.加快①地区老龄化进程,减轻了养老负担
B.缓解②地区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
C.加强③地区与外部的交流,促进了资源开发
D.缓解④地区劳动力短缺,有利于经济发展
解析:(1)B (2)D 第 (1) 题,京、浙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应是人口净迁移率
较高的两个省级行政区,而浙常住人口总数又明显高于京,故①为京,②为浙;蜀是我国人
口大省,常住人口总数比新多,故③为蜀,④为新。

第(2) 题,①地区人口净迁入,年轻劳
动力人口增多,可减缓老龄化进程,减轻养老负担, A 错;②地区人口净迁入,人口增多必
然加剧人地矛盾, B 错;③地区人口净迁出,劳动力人口减少,不利于资源开发, C 错;④地区人口净迁入,可缓解劳动力短缺,有利于经济发展, D 对。

[ 知能全通 ]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对人口迁移及其影响这一社会热点的考查,多以统计图、表格等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明确迁
入地与迁出地的区域特征及其差异,然后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和人口迁移产生的影
响,最后落脚到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素养上来。

1.巧用综合思维解答人口迁移类试题
2.落脚地理实践力,分析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 题点全练 ]
(2018 ·甘肃河西五校联考 )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是反映我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这一显著差异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如图示意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总量
(2020 、 2030 年为预测 ) ,据此完成1~2 题。

1.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将导致我国人口分布()
A.全国范围内趋向均衡
B.东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聚程度提高
C.东南半壁趋向均衡
D.西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聚程度提高
2.下列原因中,最可能导致2020~ 2030 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量下降的是()
A.全国人口数量减少
B.省际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C.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短缺
D.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速度趋缓
解析: 1.B 2.D第1题,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主要从中西部向东部迁移,
将导致我国人口分布全国范围内趋向不均衡, A 错;东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聚程度提高,
B 对;主要进入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东南半壁趋向不均衡,
C 错;西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
聚程度减轻, D 错。

第 2 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短时间内全国人口数量不会减少,
A 错;省际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会导致人口流动量增大,
B 错;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短缺
会导致人口流动量增大, C 错;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速度趋缓,就业减少,吸纳外来人口能
力降低,最可能导致2020~ 2030 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量下降, D 对。

“人口倒挂”指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数量( 户籍人口数) 的现象。

统计显示, 2014 年上海市已有五个区来沪人口比重超过50%,出现人口倒挂现象。

如图中的Q区为上海市主要外来人口迁入地之一,这些外来人口以低学历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据此回答3~5 题。

3.上海市Q区 2002 ~ 2012 年外来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A. 20% B. 35%
C. 50% D. 40%
4.上海市的人口倒挂区 ( )
A.金融贸易业发达
B.加工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发展快
C.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
D.人口主要从事第一产业
5.上海市许多地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给当地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降低老年人口比重,缓解当地劳动力短缺状况
B.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延缓当地经济发展速度
C.使上海市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D.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加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负担
解析: 3.C 4.B 5.A 第 3 题,运用人口数量增减的相关计算方法。

读图可知,Q 区2012 年外来人口约为120 万人,2002 年外来人口约为20 万人,10 年间外来人口增长率为500%,故年平均人口增长率约为50%,故选 C。

第 4 题,由材料知,上海市的人口倒挂区外
来人口以低学历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些人到上海务工经商,以增加经济收入为目的,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故选B。

第 5 题,由于外来人口以低学历的青壮年劳动力
为主,因而能够降低老年人口比重,缓解当地劳动力短缺状况,且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上海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并在继续升高,不能说出现人口倒挂是上海城市化开始加快的开端。

高频考点 ( 三)城市与城市空间结构
[ 考情全察 ]
命题视角一城市的区位因素、服务功能和等级体系
1.(2017 ·全国卷Ⅲ )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

如图示意该
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

据此完成(1) ~ (3) 题。

(1) 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
(2) 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
(3) 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 (1)B(2)A (3)C第(1)题,地铁站点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流动人口,人流量越
大消费市场往往越大,地铁站点的服务功能越全,其等级也就越高,故本题选择B。

地铁站点的用地面积是根据服务等级而定的, A 项所述内容存在因果关系错误。

地铁站点的信息化
水平高,其综合服务等级不一定高。

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质量对其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影响
不大。

第 (2) 题,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位于内环或其附近地区,地价较高;甲、
乙、丙站点等级较高;这三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所以人流量较大。

综上可知,甲、乙、丙
站点沿线区域应为中心商务区,故本题选择A。

其他三项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区一般不会位
于城市内环附近,故B、C、 D 错误。

第 (3) 题,从图中可知,与河流垂直的方向上有多个一
级站点,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为多核心结构,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命题视角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2018 ·福州模拟) 如图示意某城市地域形态简图。

读图回答(1) ~ (3) 题。

(1)M 成为商业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租高,商业活动承租能力强
B.位于城市中心,接近消费群体
C.四通八达,便于客货集散
D.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2) 该城市拟建设一大型钢铁厂,最佳的区位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3) 城市规划范围内,未来可能建设高级住宅区的地点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解析: (1)B (2)D (3)A 第 (1) 题, M 地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周围为住宅区,靠近消
费群体,这是该地成为商业区的最主要原因。

第(2) 题,钢铁厂易污染空气和水源,丁地位
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且位于城区河流的下游,对城区大气污染小,且不会污染城市水源;
丁地靠近铁路,便于原料和产品运输。

第(3) 题,甲地位于主导风的上风向,且位于河流上
游,地势较高,靠近湖泊,远离铁路,环境条件好,最适合建设高级住宅区。

[ 知能全通 ]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一般以城市简图的形式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和等级体系,以城市地域形态简图的形式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因此,在备考复习时,要落脚于人地协调观,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运用综合思维能力评价城市的空间布局
及其合理性。

1.着眼于人地协调观,分析城市区位和布局
(1)城市区位的宏观分析
城市是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的聚居地,人口高度集中,是一定等级区域内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中心,是区域的缩影和焦点。

自然环境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城
市密集。

而城市的具体地址,易出现在一些特殊的节点位置上,如交通枢纽、港口、河口、
河流汇合处、矿区附近、区域的中心位置等。

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有资源、地形、气候、河流,人文因素有交通、政治、科技、旅游、宗教、军事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
对城市的影响不同。

(2)城市内部的微观布局
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主要受经济和环境因素影响,如交通、地租( 由距市中心远近和通达度决定 ) 、河流流向 ( 地形地势 ) 、风向等,形成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城市地域结构( 其余的影响因素有历史、社会、行政等) 。

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是中央商务区,这里交通便捷,
人流汇聚,其余的商业区则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有的大城市还会出现几个副中心;
住宅区位于中央商务区周围,并且有明显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高、上风处、环
境优美的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连;工业区一般位于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还需要考虑风向和河流流向问题,但无污染的高科技工业区,可
考虑接近高教园区。

2.运用综合思维掌握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判断方法
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
所示:
判断方法具体说明
看面积大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心远近
看形态特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人口变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化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密度
看分布趋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势交通便捷处移动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 题点全练 ]
(2019届高三·南通调研) 如图为某城市规划图。

该城市为加强新区建设,将新建居住
地、公路线各一处,有居住地B1、 B2、 B3和公路 L2、 L3作为选址方案。

读图,完成1~2 题。

1.新建住宅区和公路线的最佳组合是()
A. B1、 L2B. B3、 L2
C. B2、 L3D. B3、 L3
2.关于该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区分散布局有利于环境保护
B.为改善城市环境设置了基本农田
C.工业新区位于城市主导风下风向
D.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受交通线影响
解析: 1.D 2.A第1题,读图,图中B1、 L2距离太远, A 错。

B3、 L2距离远, B 错。

B2、L3相距太远, C 错。

B3、 L3距离近,位于外环线,组合最佳, D 对。

第 2 题,读图,根据
图例,图中工业区分散布局有利于环境保护, A 对。

改善城市环境与设置基本农田无关, B 错。

根据风频图可知,工业新区位于与城市盛行风垂直的郊外, C 错。

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受
地形的影响, D 错。

(2018 ·辽宁五校联考) 如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简图。

据此完成3~ 4 题。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处环境质量较好,适宜建设相对高级的住宅小区
B.乙处商业以零售业为主
C.丙处为工业区
D.丁处为商业区,人流量最大
4.该市高速公路的开通,最先影响其()
A.城市等级B.行政范围
C.产业结构D.服务范围
解析: 3.B 4.D第3题,甲处靠近风景区附近,环境质量较好,可建设高级住宅区;
乙处位于城郊,靠近火车站、汽车站,交通便捷,适宜建大型仓库和批发市场,不适宜发展零
售业;结合图例,丙处为工业区;丁处位于市中心,为商业区,交通便捷,人流量最大。

第 4 题,高速公路的开通,先缩短了城市间的运输时间,扩大了城市出行范围,增加了城市
的服务范围,其后可带动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和货运量增加,改善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等级提
高与否、城市行政范围扩大与否和是否开通了高速公路关系并不大。

高频考点 ( 四 )城市化及其影响
[ 考情全察 ]
命题视角一城市化过程及其特点
1.(2018 ·江西南昌质检)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 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
的变化,如道路、建筑物、绿地增多等) 与人文城市化( 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
方式改变等) 。

如图表示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

据此回答(1) ~(2) 题。

(1) 该城市 a、 b、 c、 d 四个区域中,城市化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 a 区域B. b 区域
C. c 区域D. d 区域
(2) 有关 b 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今后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C.需合理规划城市,加强人文城市化建设
D.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应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 (1)A (2)B 第(1)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的 a 区域景观城市化水平最高,人文城市化水平也比较高,应是四个区域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

第(2) 题, b 区域人文城市化水平很高,但景观城市化水平低,说明该区域人口素质、生活方式等方面发展指数高,而
道路、建筑物、绿地等方面建设滞后,今后应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命题视角二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2018 ·湖北荆州调研)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鬼
城”。

“鬼城”现象,是指新城、新区的规划面积远远超出人口的入住情况,从而导致城市
空置率过高,甚至城市被废弃,夜晚漆黑一片的现象。

据此完成(1) ~(2) 题。

(1) 造成“鬼城”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自然环境恶劣,矿产资源储量少
B.城区人口数量少,增长较慢
C.盲目建设,城市配套建设跟不上
D.地理位置偏远,经济不发达
(2) 为缓解“鬼城”危机,可行的做法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一产业
B.变卖土地,缩小城区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