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精选17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精选17篇)
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精选17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书心得,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篇1
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结识了《红楼梦》这本含笑的悲剧。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将自己沉醉在这纸醉金迷的世界中。

我在这朦胧中——醉了,深深的醉了,醉在几世轮回,醉在三生三世,醉在彼岸花从……
朦胧中,一位芊芊瘦弱的少女。

湖畔边,风吹过她的墨发,打着几分柔柔的感伤。

心绪因忧愁随风飘零,落下几片残缺的花瓣。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只有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不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想必你们已经知道了,这就是——《黛玉葬花》了。

风吹走残落的花瓣,却吹不走眉间的一点愁。

千年绛珠,降临人世,只为报那灌溉之恩却流尽此生的泪。

郁郁而终,不得善缘。

黛玉,在我眼里是出水芙蓉,是圣洁白莲,出淤泥而不染。

有一层薄薄的纱笼罩着她,显得那么清高、神秘……
红楼遗梦,悲兮,叹兮,梦兮,忧兮……
红楼遗梦,梦情仇,梦忧愁,梦黄粱……
红楼遗梦,悲剧,喜剧,戏剧……
红楼遗梦……
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篇2
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名著,譬如我国的四大名著,其中《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我看了书才知道原因,原来是跟女娲补天的故事有联系,女娲补天后剩下了一块儿石头没用上,这块石头十分孤独与伤心,后来来了一个和尚和道士,请求到人间看看,于是变
成了通灵宝玉。

在天上有一座美丽的宫殿,叫赤霞宫,里面有个神瑛侍者,他发现了一株仙草,他十分心疼这株仙草决定帮助她,仙草十分感动,化成了一位女神仙,这个时候神瑛侍者想下凡去训练自己,就到负责下凡的神仙那里去报到。

仙草神瑛侍者这不见了,得知已下凡,她便也去找负责下凡的神仙。

负责下凡的神仙,尽幻仙姑安排神瑛侍者带着通灵宝玉下凡去了,而仙草变成的绛珠仙子为了报答他,把一生的眼泪都给他,警幻仙姑被感动,于是安排他下凡。

后来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而绛珠仙子也就是林黛玉。

这就是《红楼梦》的来源。

而这个的故事主要是按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故事为主线写的。

我喜欢《红楼梦》这个长篇章回小说的原因是因为,一它的思想非常好,里面不但有许多指导意义,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封建社会,里面包含了许多哲学道理。

而他的语言也十分的细腻婉转,令人百读不厌,里面的诗词文笔,可以说是中国小说的巅峰,无人能及。

我十分欣赏文中的男主角,贾宝玉,他不管对待谁,对待自己的家人,他是对待身边的侍从仆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他不像平时的贵族人一样,是歧视他们,而是挺着胸膛伸出双手,来帮助他们。

同时,我也欣赏林黛玉,一说起她,就会想到黛玉葬花,容貌清丽,兼有诗才。

我十分心疼他,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在薛宝钗与贾宝玉得大婚上泪尽而逝。

红楼梦,让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让我爱不释手,看多少遍都不会腻,是一部特别好的作品。

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篇3
“满纸荒。

唐言,一把辛酸泪”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评价;而我再次读完《红楼梦》用曹雪芹的话来说就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巅峰之作也许是曹雪芹的自叙吧。

文章以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为背景,勾勒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
民主思想萌动。

《红楼梦》的结构宏大、情节栩栩如生、细节精致,人物栩栩如生,声口毕现。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袭人、薛宝钗、贾母等人物活灵活现,给我留下深刻的象。

一个国家,一个家族的兴亡盛衰谁又能预料?谁又能掌控?《红楼梦》便是如此,现实生活便是如此。

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繁荣昌盛,贾家却由鼎盛走向衰亡的结果,我并没有猜到,只是对结局莫名想哭。

宝玉出家,黛玉、贾母的棺木被带回南方安葬,宝钗只能暗自落泪,袭人最终默默认命,王凤病故……为什么昔日繁荣昌盛的家族会忽然什么也没有?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归彼大荒。

珍惜眼前生活,我们要开始抓紧每一刻学习,为自己创建更加美好的生活,做一个有尊严,修养的人。

封建社会的压迫阻碍了人类最纯真的感情,禁锢了思想,自由是生命之花,宝玉、黛玉的悲剧告诉我们平等和自由的宝贵和封建伦理道下人们的悲哀。

不管地位如何,尊严比权贵更高贵。

“梦”尽是哀伤,满纸荒。

唐言,一把辛酸泪。

无论怎样,尊严是生命真正的意义。

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篇4
常有人说黛玉“小气”甚至“心胸狭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这一切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以至于失了分寸,我认为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

所以,在她心情不好的某个瞬间,她就像走丢的小孩没有了分寸。

而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只会被她狠狠的驳回,却是无心的。

不是因为不能接受宝玉的问候,而是太难受。

于是她只能用诗来发泄她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每当读到她的诗时,总有沁人肺腑的感觉。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犹如一把锋利的好刀刃,深深地插入了读者心中,让人有种窒息的幻觉,只觉得无形中让人掐住了喉咙,挥之不去的伤感。

只能极不情愿的放下书,慢慢地让人平静下来。

记得她的《素花吟》:“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读完后,犹如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

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

她对宝玉太痴情,她的一生无限伤感。

然而临终前,她却笑着喊:“宝玉,宝玉,你好……”然后,她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

我合上书,想要把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篇5
一杯白茶、一把椅子、一本书,或是世界名著、或是杂志漫谈,都能让我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斜倚在沙发上,手捧《红楼》,眼里、心里缠绕的都是那集诗意、聪慧、真情于一身的女子——林黛玉。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尽现了黛玉如花般美丽温柔、如柳般柔弱多情的绝世容颜和超凡气质。

林黛玉的才情在大观园中堪称群芳之冠。

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

她面对贾宝玉的过目成诵,却能一目十行。

怜花葬花泣残红、文思敏捷咏秋菊。

她的艺术魅力让人心醉神往。

黛玉是聪慧的,她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寄人篱下的她深知世故却不弄世故,她爱憎分明,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却不会屈意迎奉他人。

当宝玉把皇帝赏赐的一串念珠献给林黛玉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对之嗤之以鼻。

我喜欢林黛玉的性格,有叛逆、有孤僻、有对世俗的不屑。

大观园里没有她的亲人、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

不是这样,她就不必为玉钗受宝玉奚落而喜形于色,为两方旧帕题诗而洒泪。

真情女子,为爱黛玉奉献的不仅是眼泪,更是她才华横溢的生命。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

林黛玉的悲剧之所有动人心魄,不仅仅是世人可惜了她那绝世容颜,更加震憾与她那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合上书,闭上眼,不禁长叹一口气,心头久久索绕的依旧是那清雅绝俗的身影。

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篇6
这天,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

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

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杯具贯穿始终。

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感情杯具。

作者曹雪芹透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完美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

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

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

但她个性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

虽然贾母十分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

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

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能够用在他的身上。

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

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齐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

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

但是,这些就应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

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
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能够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

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篇7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此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小的时候就开始读<>,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的理解。

宝玉的重情义,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

《红楼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再加上大量查阅资料以及观看《百家讲坛》,我对《红楼梦》又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故事,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下面就从自身理解的美学角度说一说肤浅体会。

红楼梦的内在“美”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物个性的丰富美
《红楼梦》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

区别于中国传统的戏曲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往往有极大的夸饰,以至就是某种品质的化身,如忠、奸、智、莽等。

《红楼梦》所展示的不是单一的各种规范人格,而是血肉丰满的现实人格。

鲁迅说《红楼梦》所写的“都是真的人物”,“和从前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

这是对于《红楼梦》人物创造的很高评价。

如“金陵十二钗”这些女性形象同样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又有丰富深厚的性格内涵。

大体上说,薛宝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冷”,黛玉是“愁”,湘云是“豪”,凤姐是“辣”,探春是
“敏”,迎春是“懦”,元春是“贵”,妙玉是“洁”,香菱是“苦”,金桂是“悍”,莺儿是“巧”,紫鹃是“慧”,……。

各人的性格色调是那样鲜明、不可更易;但就每一个人物而言,其性格世界又是十分复杂丰富的。

人称“病西施”的林黛玉整天愁眉不展,“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体态的病和心态的愁叠合为一,那淌不完的泪水是心灵之泉,是前生所饮的“灌愁海水”所化。

人们看到,病愁、乡愁、为落花无依柳絮飘零而愁,自身的孤苦无靠和爱情的前景暗淡更使她陷入了无可解脱的愁的深渊。

在这个敏感多愁的少女的精神世界里,同愁闷伴生的正是抗世违俗的自尊和目下无尘的孤高,潜藏着一种执著的人生追求和热烈的爱情向往,这是一种较《红楼梦》中其他女性远为清醒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要求。

所谓“林黛玉型”应当不只是对其多愁善感的外部印象而言,还应当看到这一性格丰富的文化内涵,体察其超越群芳成为《红楼梦》第一女主人公的性格特质。

薛宝钗是著名的“冷美人”。

冷美人之“冷”,是冷艳、淡雅;又是冷静、理智;有时又是冷漠、冷酷。

从外表到内心,从克己到处人,体现着一种自我修养的很高境界。

她衣妆淡雅、居处素净、罕言寡语、端庄典丽,显示出一种凝重、封闭的个性。

她服食的“冷香丸”意味深长,以冷制热,喻示对自己内心感情的克制、压抑,天真被世故吞噬,爱恋之情被闺范礼教掩藏。

有时,这种冷静到了冷漠、麻木、失去同情心的地步。

冷香寒彻,终究导致雪埋金簪。

冷美人始终未能赢得“痴公子”的赤子之心,只能在无爱的婚姻和孤寂的生活中抱恨终身。

这一以“冷”为特征的性格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湘云之豪令人神往。

她襟怀坦荡、言动爽快,烧鹿大嚼、醉眠花裀更有名士风度。

然而笼罩在整个家族和社会头顶上的阴影同样追随着她,乐观豁达的云丫头也有自己的烦难和隐忧。

最终也只有顺从命运的安排。

钗、黛、湘可以说是全书中最重要的“鼎足而三”的女性形象,一个深沉,一个孤高,一个豪爽,三者都是美,却又是迥然不同的。

2、浓郁的诗意美
从叙事文学的角度看,《红楼梦》所写的故事平淡无奇,近乎琐屑,然而却又那么经读耐看。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熔入了作家丰富的人生感受,在小说的深层蕴藏着诗情和哲理。

翻开《红楼梦》的许多篇章,诸如读曲、葬花、扑蝶、画蔷、醉眠、乞梅、诔晴,以至跌扇、篦头、观局、斗草等等,都会使人受到一种诗情画意的感染。

多少诗人和画家从中汲取灵感和题材。

这在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现象。

诗意之于《红楼梦》,不限于其中数量可观的诗词韵文,也不限于某些可供吟咏作画的片断,也不仅指诗的构思和技巧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最根本的应是作家的诗人气质对小说艺术素质的影响和渗透。

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生的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都似乎有性灵和神韵,作家的喜、怒、哀、乐,伤悼和同情,辛酸和忧愤,那感情的波涛总在涌动。

小说虽然不是抒情诗,却可以有浓郁的抒情性。

曹雪芹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和修养在《红楼梦》里打下深深的印记。

中国源远流长的抒情文学滋养了《红楼梦》小说艺术的机体。

3、彻悟的哲理美
《红楼梦》又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惟一达到哲理深度的作品。

传统小说在艺术上令人最难以忍受的是那露骨的说教,即使某些包含优秀现实内容的作品也未曾超越道德伦理思想的层面,上升到对人生价值和生命目的哲理思索的高度。

只有《红楼梦》,它对现实存在合理性的怀疑,对人生归宿的冷静关注,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使作品的思想升华到哲学的层面。

这种思考和探求,又是非常自然地通过人物的精神历程隐然无痕地渗透在作品的艺术整体之中,而不是生硬地把外在观念和生活形象拼凑在一起。

这种渗透,当然体现在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一些警语中,即使是在全书的艺术构思、情节安排以至细节描写中,也几乎无处不在。

书中对于盛与衰、热与冷、欢与悲、动与静、聚与散的处理,无不贯穿着盛极必衰、乐极生悲、静极思动这样的哲理内涵,有时更是热中有冷、乐中隐哀、相伴而生。

《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耐读,同深入肌理的哲理思考是大有关系的。

还有不少论者探讨象征和隐喻在《红楼梦》中大量和巧妙的运用,
指出其原因不单是由于伤时骂世不便明说,它和小说的悬念、诗歌的取喻都有关系。

大而言之,神话的背景、幻境的阅历都有隐括和预示的作用;小而言之,服用冷香丸、柚子换佛手之类,都同人物的个性和命运相关合。

数量众多的诗词、谜语、酒令、花名等,更是对各人品格和归宿的形象写照,既贴切又含蓄。

连人物的命名都有讲究,谐音、寓意、因事、随缘,看似随手拈来,实则多有寄托。

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篇8
《红楼梦》为四大名著之首,它的词藻华丽,描写细致,读完后我对封建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由盛至衰和宝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这部书将封建时期人们的迂腐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

在第十八回中,元妃省亲看望家人,看似热闹温馨,其实悲伤痛惜。

说是省亲,却不像省亲,贾元春的父亲贾政见自己女儿时,一句关心问候的话也没有。

不是他冷血无情,而是元春为贵妃,她已经是皇家的人了,如果贾政说了什么关心她的话,就会被问罪,甚至整个贾家都会被牵连。

这种封建的规定竟让亲人们生疏了起来。

不仅皇家如此,连贾府也同样。

宝黛二人有木石前盟,又真心相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如此般配的两个人,却被贾母等人相信的“金玉良缘”毁了!最后凤姐用“调包计”让宝玉娶了宝钗,使黛玉在宝玉宝钗大婚之时泪尽而逝,真是“迷信害死人”。

更让我悲愤的是,那时的人都歧视女性,“重男轻女”的现象十分严重。

有两个人虽然能干,却因不是男人而下场凄惨。

贾府的王熙凤虽然贪财、泼辣,甚至有些歹毒,但管理能力是一流的。

探春在凤姐生病时也管理过一段时间,整个贾府依然井井有条。

她们两个在现代,一定能干一番大事业。

偏偏生在那个时代,探春终究远嫁,应了“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凤姐也在贾府衰落时病逝。

如果她们是男人,以她们的能力,贾家或许不会衰败了。

这部《红楼梦》,悲在封建社会的腐败、保守、顽固,以及人们迂腐、呆板的思想,所以封建社会必然会灭亡!
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篇9
四大名著中,我最爱《红楼梦》。

课余闲暇,饭后睡前,经常拿出来读读。

暑假时间充足,我再次捧起《红楼》,认真读起来。

《红楼梦》中女性人物众多,各个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宝钗娴静大方,熙凤泼辣果敢,黛玉高洁孤傲,其中最痴情的黛玉令众多读者感慨动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眼中的黛玉是多愁善感的。

黛玉刚进贾府时,给宝玉的第一印象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治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据此弱不禁风的外貌,宝玉送她两个字“颦颦”,意为皱眉之意,颇有西施生病之时的风韵。

这个外号概括了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的性格。

长期寄人篱下的黛玉,有一颗敏感的心,黛玉从进外祖母贾府的第一天,即时时留心,处处在意。

即使这样仍免不了丫环婆子的诽谤妒忌。

但自己不是正经主子,又有何权利指使她们,管教她们?在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词》中,她葬花叹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写花受到风催雨残,其实写的何尝不是自己?自己孤苦无依的凄苦!在《唐多令》中她感叹“飘泊亦如人命运,空缱绻,说风流。

”把自己比作漂泊的柳絮,无依无靠。

这些无不是她凄婉哀愁命运的写照。

我眼中的黛玉还是多才多艺的。

第十八回中元春元宵节省亲,让园中的姐妹们写诗,黛玉以《世外桃源匾额》取胜,被元妃赞为“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

”能获得元妃的赞赏,可见黛玉才华出众。

第四十八回中,黛玉教香菱学诗,能当老师授徒,可见她的博学多才。

黛玉当老师,教学上很有方法,她先鼓励香菱说作诗“有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然后具体指导,让香菱先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再读一二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然后读李白的七言绝句,最后再把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等人的诗看一看,先博览群书打基础。

香菱读完诗之后,黛玉与她一起品味,分析,解读体会诗歌内涵,其中师徒两人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品析,可谓精确恰当。

最后出题
让香菱写一首关于月亮的律诗,自我创新,香菱认真钻研,前后写了三首,黛玉改了三次,一次次点拨,一次次修改,从中可见她的耐心,爱心,热情诚恳的品质和博学多才的能力。

总之,在我眼里黛玉心思细密,多愁善感,伶牙俐齿,心直口快,为人热情,多才多艺。

如此形象鲜明,多才多艺的她,悲剧结局自然令人伤感动容,让人哀叹连连。

红楼梦七回读书心得篇10
合上书,浮现的是贾宝玉满心欢喜地结婚,掀开盖头,却不是自己深爱的新娘;是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玉却焚稿断痴情,最后离世。

这该是怎样的命运如此,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明明是天生一对,却最后让人如此意难平。

她是这样一个女子,即使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生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病态,在旁人看来,亦是美的。

就是如此女子,最终也没能逃脱悲惨命运。

可纵览此书,唯有那黛玉,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值得一说的是,疾病主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红楼梦》中似乎所有人的身体都不好,黛玉素体虚弱,宝钗身有热毒,王熙凤的血山崩漏等等,也似乎暗示着当时封建社会已病入膏肓,大厦将倾了。

黛玉便被安排成最明显的角色,这也造就她悲惨的命运。

黛玉是一个敏感而善良的女子,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得她处处小心翼翼,却弄巧成拙却为“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高傲心态。

黛玉只是想要爱情,只是想一个专心只对她好的宝玉。

然而宝玉终究只是一个纨绔子弟,给不了她想要的爱情,保护不了她的脆弱。

黛玉是一个自尊的女子,即使寄人篱下,也未曾低声下气。

周瑞家的送宫花来这一段,更是把林黛玉的自尊体现到了极致。

这一日,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枯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

”这里,我更愿意看做是“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而不是人们常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