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16届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永州市2016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016.4 命题人:王受吉(永州市一中)唐松元(东安县一中)毛建恒(江永县一中)审题人:杨国斌(永州市教科院)
24.商鞅认为:“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六虱指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必强。
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
”商鞅的上述主张A.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B.成为当时各诸侯的治国之道
C.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基本国策D.与儒家学派的思想明显对立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商鞅提倡法家学说,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材料没有涉及,与材料中“无六虱”“有六虱”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六虱,必强”,只能表明商鞅反对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商鞅的上述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各诸侯的治国之道,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而商鞅的“有六虱,必弱"没有成为不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基本国策,故C 项错误;材料中“无六虱(六虱指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必强”表明商鞅反对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而商鞅提倡的是法家学说,故D项正确。
【答案】D
25.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讨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
这次盐铁会议
A.反映了汉朝朝议的民主作风B.说明政府干预市场色彩浓厚
C.体现了汉朝人才辈出的盛况D.标志着汉朝专卖政策的开始
【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霍光与桑弘羊等共同辅佐幼主,为了进一步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霍光以昭帝召
开盐铁会议,以使人们认识到这些理财措施的弊端,为压制桑弘羊提供社会舆论的支持,据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君主专制而非民主作风,故A项错误;材料中“讨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说明政府干预,故B项正确;材料中“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难以表明整个汉朝人才辈出,故C项错误;汉武帝用桑弘羊为财政大臣,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而材料中“汉昭帝”在汉武帝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B
2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又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作者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
A.发展生产,百姓归心B.从严治吏,消除贪腐
C.礼法并用,风清气正D.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知识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试题解析】“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但未包含材料中“法不立”,故A项错误;从严治吏,与材料中“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不符,故B项错误;礼法并用,与材料中“教化可行,风俗可善"“法不立……勿贪,不可得也"相符,故C项正确;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C
27.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
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开始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28.晚清有学者认为:“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于夷狄之陋,学术义理之微,则非彼人所梦见矣。
”这一认识
A.摆脱了自我中心的传统文化意识B.有利于洋务运动的正常开展
C.克服了评价异域文化的心理屏障D.反映了急功近利的变革思想
【知识点】中体西用思想
【试题解析】摆脱了自我中心,与材料中“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于夷狄之陋,学术义理之微,则非彼人所梦见矣”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可知属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观点,既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作辅助之用,又强调维护封建统治和纲常礼教,是不利于“洋务运动的正常开展”,故B项错误;“克服了”,与材料中“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于夷狄之陋,学术义理之微,则非彼人所梦见矣"不符,故C项错误;举办洋务新政,是为了挽救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属于器物层面的改革,与材料中“急功近利的变革”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29.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力。
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
可见,《钦定宪法大纲》
A.是“中体西用"理论的具体实践B.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
C.是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D.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知识点】辛亥革命
【试题解析】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与材料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力。
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力。
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表明《钦定宪法大纲》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极力维护君主专制,但它是中国第一部宪法,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与材料中“1908年8月,清政府”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力。
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表明清政府“预备立宪”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最终因为其欺骗性进一步激发了革命,
但据材料本身无法“可见"加剧了统治危机,故D项错误。
【答案】B
30.表1 1950—1980年中国主要年份城镇人口比重表
表1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化的特点是
A.政策导向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人口增长
C.城市人口的比重增长不大且不稳定D.城市人口的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知识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试题解析】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推动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中“1950-1980年中国”主要发展工业,而非第三产业,故B项错误;“1950—1980年中国”百分比一直低于20%说明增长不大,材料中从“19.7”到“17.4"说明增长不稳定,
故C项正确;材料中“1950—1980年中国”数据远低于“世界平均百分比”,故D项错误. 【答案】C
3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指出,在梭伦的宪法中,第一而且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院申诉的权利.这些举措
A.避免了专制独裁政治的出现B.确立了雅典的司法制度
C.促进了雅典精神文化的繁荣D.开辟了主权在民的新路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试题解析】专制独裁政治,与材料中“借贷”“要求赔偿"等经济法律现象不符,故A项错误;确立了司法制度,与材料中“向陪审法院申诉的权利"不符,故B项错误;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材料中“这些举措”仅仅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材料中“这些举措"表明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人身自由、财产安全,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有人民主权、直接民主,故D项正确。
【答案】D
32.十六世纪时,欧洲物价长期、普遍的上涨,史家称之为“物价革命”。
时人分析其原因,多认为是商人独占物资、政府大量发行劣质钱币所造成。
但法国学者波丁主张欧洲物价上涨有更重要的因素,而他的见解也获得后世很多史家认同.波丁主张的更重要因素是指
A.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掠夺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试题解析】15世纪末到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掠夺攫取了大量财富,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与材料中“十六世纪时”
“价格革命”相符,故A项正确;17世纪时,荷兰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与材料中“十六世纪时”不符,故B项错误;18世纪中期,英国最
终打败法国,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与材料中“十六世纪时"不符,故C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而非“拓展”,故D项错误.
【答案】A
33.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
与教廷决裂后,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将教产出售给支持者.由此可见,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是
A.典型地体现了世俗权力对教权的控制
B.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国民的经济利益
C.确立了“政教合一”原则,国家政权基督教化
D.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新教取得合法地位
【知识点】宗教改革
【试题解析】由英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结合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内容可知,这样做主要是要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英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表明是强调王权而非国家主权,故B项错误;确立了“政教合一"原则,与材料中“与教廷决裂后,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不符,故C 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新教取得合法地位,但与材料中“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4.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号召:“向宫殿开战,给茅屋和平!”同时代的迪斯雷利在《西比尔》中提出吁请:“给茅屋以面包,给宫廷以和平!”上述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符合当时英国的国情B.表达了统治集团的忧患
C.强调渐进改良的方式D.蕴含了人文精神的理念
【知识点】《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试题解析】材料中“向宫殿开战"“给宫廷以和平”矛盾,共同之处不可能都符合当时英国的国情,故A项错误;“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号召"不代表统治集团,故B 项错误;恩格斯从阶级斗争的思想出发,强调工人阶级应该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反对资产阶级统治,求得自身解放,与“渐进改良”不符,故C项错误;“给茅屋以面包"表明迪斯雷利从改良主义思想出发,主张通过政府改革,提高“穷人”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缓和社会矛盾,而恩格斯强调工人阶级应该以暴力革命(武装斗争)的方式反对资产阶级统治,求得自身解放,都蕴含了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
【答案】D
35.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
至2003年,论坛拥有1000多个会员,全部是世界知名企业和公司。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许多双边和地区性问题以及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安全和社会事件等也成为论坛讨论的内容.世界经济论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对全球舆论具有重要影响B.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剂D.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试题解析】材料中“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许多双边和地区性问题以及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安全和社会事件等也成为论坛讨论的内容”表明讨论的都是全球性热点问题或趋势性问题,世界经济论坛的影响力,首先是其作为一个“世界级"思想交流平台对全球舆论的影响,故A项正确;综合国力此消彼长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与材料中“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不符,故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剂,与材料中“重大政治、军事、安全和社会事件等”不符,故C项错误;没有涉及国际经济新秩序,与材料中“重大政治、军事、安全和社会事件等”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6年,亨利·福特将他的第一部汽车开上底特律大街。
1908年,推出T型车,在1908到1927年间生产了1500多万辆T型车。
1913年,创立汽车装配流水线.在海兰园设立第一条总装线,几乎使装配速度提高了8倍。
最终使每工作日每隔10秒钟就有一台T型车驶下生产线。
1914年,宣布公司八小时工作制的最低日工资为5美元,是当时工资水平的两倍以上。
1922年,收购林肯品牌。
1925年,日本公司成立.
1932年,成为历史上第一家成功铸造出整体V8发动机缸体的公司.
1948年,生产第一部F系列皮卡,这在汽车史上是最成功的汽车系列。
1954年,推出Thunderbird车型.这是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小型运动车。
1956年,福特第一批普通股票出售.
1959年,汽车信贷公司成立.至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专业汽车金融公司.
1967年,欧洲公司建立。
1989年,收购捷豹汽车。
投入重金振兴这一英国名贵轿车品牌.
1994年,中国业务部成立。
1996年,成为首家全部生产厂取得ISO 14001世界环境标准认证的汽车公司。
2000年,从宝马汽车集团正式购得路虎公司的所有权。
—-摘自巴克《福特帝国》(1)根据材料,概括福特公司发展的特点.(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特公司发展的历史机遇.(8分)
(3)简要谈谈你对福特公司发展历程的认识.(7分)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试题解析】(1)特点,据材料中“推出T型车”“历史上第一家成功铸造出整体V8发动机缸体”“第一部F系列皮卡,这在汽车史上是最成功”得出最早发明和制造汽车,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据材料“日本公司成立”“欧洲公司建立"“中国业务部成立"得出向全球扩张汽车业务,实现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据材料“创立汽车装配流水线"“几乎使装配速度提高了8倍"得出不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益,据材料“收购林肯品牌"“收购捷豹汽车"“购得路虎公司"得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相关业务,收购或参股同类企业,据材料“福特第一批普通股票出售”“汽车信贷公司成立”得出发行股票并建立金融机构,开辟融资投资渠道。
(2)机遇,据材料中“1896年"“1908年"结合所学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福特汽车应运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福特汽车积极向全球扩张业务,据材料“1948年"“2000年"结合所学得出,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改进技术,进行收购兼并,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
(3)据材料中“推出T型车”“历史上第一家成功铸造出整体V8发动机缸体”得出适时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据材料“创立汽车装配流水线”“几乎使装配速度提高了8倍"得出重视革新技术、开发产品、创新管理、提高效益;据材料“福特第一批普通股票出售”“汽车信贷公司成立”得出重视建设融资投资渠道,确保资金安全;据材料中“首家全部生产厂取得ISO14001世界环境标准认证的汽车公司”,结合所学得出将满足社会需求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
【答案】(1)特点:最早发明和制造汽车,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向全球扩张汽车业务,实现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不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相关业务,收购或参股同类企业;发行股票并建立金融机构,开辟融资投资渠道。
(10
分)
(2)机遇: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福特汽车应运而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福特汽车积极向全球扩张业务。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改进技术,进行收购兼并,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8分)
(3)认识:适时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满足社会需求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重视革新技术、开发产品、创新管理、提高效益;重视建设融资投资渠道,确保资金安全.(7分.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
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
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
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试题解析】观点,据材料中“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得出中华帝国自身具有很强的修复力;论证,据材料“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得出在选官用官制度上,长期实行科举制,以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标准,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据材料“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
续性”得出中国的语言文字一直沿用数千年,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纽带,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角度论证即可。
【答案】【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酌情赋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示例】观点:中华帝国自身具有很强的修复力(或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2分)论证: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全面统一和局部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割据的时间。
在选官用官制度上,长期实行科举制,以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标准,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客观上要求维持集中统一.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处于独尊地位,成为维护大一统的有力工具。
中国的语言文字一直沿用数千年,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纽带.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能够适时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8分,能够从三个角度论证即可)
综上所述,中华帝国长期处于“大一统”局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绵不绝,其自身修复力更强。
(2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569年夏,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在其管辖的界内实行了如下的新政.
豪强兼并民田,是江南地区的大患。
海瑞查勘富室强占贫民的田地,夺还贫民。
虽是权势之家,也不宽贷。
一时之间,雷厉风行。
据说豪民多逃窜他处以避祸。
海瑞还认为,
“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
"因此,他在江南力行清丈田亩,颁行一条鞭法。
史载,海瑞在巡抚应天十府任上,“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
海瑞的新政,特别是夺还富民所占田土,不能不遭到豪绅的非议。
都给事中舒化劾海瑞“迂滞不达政体”、给事中戴凤翔劾海瑞“庇奸民(贫民),鱼肉小缙绅,沽名乱政”。
海瑞实行新政,刚刚半年,就被解职,改为督南京粮运。
海瑞辞谢不就,称病归里。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海瑞新政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海瑞新政。
(9分)
【知识点】张居正改革
【试题解析】(1)据材料中“查勘富室强占贫民的田地,夺还贫民”得出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据材料中“力行清丈田亩,颁行一条鞭法”得出清丈田亩,改革赋税制度,据材料“裁节邮传冗费”得出提倡节俭,节省开支。
(2)结合所学得出,海瑞新政是在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加深的背景下,由海瑞在地方依靠个人能力推行的一次体制内的改革尝试,据材料中“豪强兼并民田,是江南地区的大患”“力行清丈田亩,颁行一条鞭法”“裁节邮传冗费”得出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据材料“不能不遭到豪绅的非议”“海瑞实行新政,刚刚半年,就被解职”得出新政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不可能取得成功。
【答案】(1)内容: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清丈田亩,改革赋税制度;提倡节俭,节省开支。
(6分)
(2)简评:海瑞新政是在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加深的背景下,由海瑞在地方依靠个人能力推行的一次体制内的改革尝试。
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但是新政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它不可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