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存在的偏差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
第02期
37
科研园地
在古诗学习中,中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对于古诗里面涉及的一些文化、文学常识了解甚少,理解自然有困难。
高中的古诗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的能力,使其能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歌精炼优美的语言,初步具有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存在的偏差
目前,中学的古诗教学存在偏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逐句讲解。
这种教学是处于诗歌欣赏的最低层次。
表面看,似乎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
其实,教师在肢解诗歌的同时,使诗歌的美感荡然无存。
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满堂灌,而要让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同时,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再度体验。
所以,这种逐句讲解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这样的教学,谈不上让学生与诗人进行情感交流,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对诗词的赏析。
这种模式必然造成古诗教学的低效,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2.满堂诵读。
用朗读背诵这种方法教学的老师美名为“以读为本”。
诚然,读诗是对诗歌文本的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但是,朗读不能替代对诗歌的解读,即使熟读成诵,因为朗读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
在一次观摩《春江花月夜》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反复利用朗读这一手段,有录音示范、学生齐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读、个别学生读、配乐读等,整个课堂不能不说是热闹的。
可这样读了一遍又一遍后,学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的理解还是模糊的。
我们并不是反对朗读本身,而是反对在同一层面上的重复。
3.无限拓展。
将课本内容与课外材料、现实生活适当地结合起来,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积淀过程。
但无限扩大拓展,势必导致文本诗词教学“蜻蜓点水”,拓展诗词教学“天马行空”,反而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一首赞美江南的诗歌时,相继出示了杜牧的《江南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三首赞美江南的诗。
这种通过同地域进行拓展的延伸性阅读,虽然让学生领略到了江南美景,但一节课下来,学生仅仅了解了诗歌的大意,根本没有时间去鉴赏所要学的这首诗歌的创作手法及语言特色。
4.鉴赏应试。
有位老师将古代诗歌教学课变成专题鉴赏课,堂上模拟高考题型命制一些诗歌鉴赏的题目,结合考试
说明,给学生传授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
这样,学生难以领悟古代诗歌的美。
以上所列各种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教师或权威的话语代替了学生主体的感悟。
诗歌教学是一种审美教学,需要审美主体身临其境,驰骋想象,需要更多的感性关注。
古诗学习是一个重积累、重涵养的过程。
所以,教授古诗词,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更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应对的策略
要纠正古代诗歌的教学偏差,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抓住意象,把握诗歌意蕴。
每一首诗词都有意象,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去把握诗词的意象,才能进入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也只有进入了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才能把握诗词内在的意蕴,并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完成诗词的再创造。
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诗句中的意象,然后让学生在头脑里对这四个意象进行加工,用优美的语言,把画面描绘出来,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
学生通过想象,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将画面与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表达出作者所营造的意境。
又如,鉴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近,惟见长江天际流”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细节营造意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不远处是孤单的帆船,朋友坐在扬起风帆的船上,自己站在江边,目送朋友。
帆船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只见蓝天白云,江水滔滔,水天相接。
这样,学生会感悟到深厚的友情。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
诗词教学,在课堂上创设和谐的情景很重要。
有了恰当的情境,就能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心灵对话,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和作者进行跨时空交流的平台。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为学生理解诗歌营造氛围。
如李白的《蜀道难》,开篇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展开想象,这与学生现实环境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学生就会感到诗歌难以理解。
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借助多媒体的画面,引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结合画面去感受秦蜀之间的崇山峻岭、山路盘旋,于是理解了蜀道的雄奇险峻。
我们还可通过提问、质疑的方式引发学生展开联想。
如在教学《登高》时,设计这样问题:“落木”这一意象有何特征?“长江”有何寓意?“萧萧”和“滚滚”写出了怎样的情态?这样,对诗句字斟句酌、深入思考、积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存在的偏差及对策
◎夏治新
2020年
第02期
38
科研园地
极讨论,最后明确,原来诗人是借萧萧而下的木叶和滚滚而来的江水来抒写登高望远悲秋之意。
3.加强“诵读”,引导从读中悟。
从诗歌的句式、节奏、音律出发,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理解诗歌,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准确适当地停顿,处理好声音的高低急缓、抑扬顿挫。
通过读诗,引导学生从感性上领悟诗歌的内涵。
读诗首先是要读准诗的节奏,要通过节奏停顿,以“顿”显意,以“顿”显情,以“顿”悟情。
只有教会学生正确朗读诗歌的节奏,学生才能在反复吟咏中,领悟诗句的深意。
例如,朗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把握诗歌的节奏很重要。
从节奏入手,引导学生领会诗人通过平缓的节奏描绘美丽的图景——宁静清新的雨后,山景令人心旷神怡;通过变换节奏,突出竹林的“喧”和荷塘的“动”,传达了诗人欣喜之情——山中宁静而不寂静。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要马上就录音示范朗读,或为展示自己的诵读水平就示范朗读,也不能漫无目的地让学生去朗读;应当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资料,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这些信息资料,在初读中揣摩诗歌的情感,领会诗情,再反复朗读。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文意,读出见解,读出感悟。
至于录音示范或教师示范的诵读,在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一定认识,在诵读中,有了自己的理解时,再安排展示,能让学生用自己理解与示范诵读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4.对比鉴赏,比同求异。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运用对比教学方式,能让在学生在品味、体验、比较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诗人的风格以及诗歌的意境,提升阅读品味。
比如,同一首诗歌不同用字的比较,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炼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选用词语时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从而对比不同词语在同一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又比如,同一个意象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
优美的诗歌,其中的意象往往具有多义和歧解性,而文学意象多义和歧解性的特征,使得古诗词更含蓄。
学生由于视野的狭窄,对于诗歌中的意象认识不深,无法理解到文学意象的多义和歧解性,给阅读、鉴赏造成了困难。
而对比阅读教学能帮助我们较好解决古诗词教学中遇到的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因诗歌而异,应该是多样化的、合理的、科学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作者单位 韶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提要】冰壶是一项竞技性强的团队协作运动。
冰壶走进我国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在发展得非常迅速,并且在冰壶体育赛事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冰壶运动也逐渐走进了校园。
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也为我国冰壶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冰壶运动 发展现状 走进校园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
因此,国家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注重青少年全面发展。
我国参与冰壶运动的人数相对较少,为了促进冰壶运动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开展了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
随着冰雪运动进校园计划的展开,我国有的学校对冰壶运动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将其引入到学校体育课中,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冰壶运动走进中小学校园,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国的中小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号召,积极落实,从而促进冰壶运动的普及。
一、冰壶运动的发展现状
1.冰壶运动开展较晚,发展较快。
我国正式接触冰壶运动是在1993年,并于1995年正式引进,2002年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冰壶比赛。
由此可见,我国接触冰壶这项运动相对较晚。
虽然在21世纪初期我们和其他国家相比,冰壶运动水平较低,但是在体育部门的领导下,以及冰壶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下,冰壶运动得到快速发展,并且竞技水平也走到了世界前列,多次在国际性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04年,我国女子冰壶队在太平洋地区冰壶锦标赛中取得了亚军;2006年,我国女子冰壶队重返太平洋地区冰壶锦标赛,一举拿下冠军;2008年,我国女子冰壶队在世锦赛上夺得亚军。
我国的男子冰壶队一点也不逊色于女子冰壶队,男子冰壶队在2008年到2012年的太平洋地区冰壶锦标赛中一直都是冠军。
由此可见,我国的冰壶运动会有广阔而又美好的发展前景。
2.参与人数少,没有实现大众化。
冰壶运动是一项“贵族运动”,仅一套冰壶造价就十万元左右,最便宜的也要五万元。
除此以外,冰壶对场地的要求也极为苛刻。
最早的一批国产球馆要走一遍水、一遍牛奶、一遍高度白酒的“奢侈”程序,才能保证冰面符合要求。
因此,很多人很难接触到冰壶,更别说参加冰壶运动。
据统计,我国冰壶运动爱好者只有6000人左右,能够真正玩冰壶的还不到200人。
截至2010年,我国仅有三个专业冰壶馆,两家在哈尔滨,一冰壶运动的发展现状以及走进校园的意义
◎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