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肝脏囊性占位采用螺旋CT和核磁共振诊断的效果。

方法52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诊断,对照组患者采取螺旋CT诊断,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

结果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出率为100.0%,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后,检查出炎性病变24例,检出率为92.3%;对照组患者采用螺旋CT检查后,检出炎性病变15例,检出率为57.7%,核磁共振炎性病变的检出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肝脏囊性占位患者采用螺旋CT和核磁共振进行诊断,能够有效地诊断出病理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然而就炎症性病变的诊断,核磁共振的诊出率要高于螺旋CT,应当首选。

关键词螺旋CT;核磁共振;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价值
肝脏囊性占位病变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变,指的是肝脏内由于结核、寄生虫、异物、淤血等病理因素导致的肝周或肝内病理性包囊占位。

肝脏囊性占位患者时常伴有高温、头晕、乏力、腹胀、腹痛等症状。

为了促进患者的健康,对肝脏囊性占位进行准确的诊断意义重大。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螺旋CT和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两种诊断方法各有优势。

本文就螺旋CT和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52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52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诊断,对对照组患者采取螺旋CT诊断,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52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

观察组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43±5.5)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8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46±5.5)岁。

其中肝脓肿患者18例,结肠癌12例,胰腺癌12例,肝包虫囊肿1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诊断,对照组患者采取螺旋CT诊断,诊断结束后,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

1. 2. 1 螺旋CT检查利用CT影像仪,对患者肝脏部位进行扫描,CT将射线不透明标记物大致放于病变在体表投影的附近,然后做CT扫描,扫描完成后患者即可离开。

传输图像至CT影像系统中,通过影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1. 2. 2 核磁共振检查在核磁共振前,必须叮嘱患者将自身携带的金属饰品全部取下来,避免对核磁共振检查造成影响。

利用核磁共振仪对着患者的肝脏部位节进行扫描,通过核磁共振后的图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出率为100.0%,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后,检查出炎性病变24例,检出率为92.3%;对照组患者采用螺旋CT检查后,检出炎性病变15例,检出率为57.7%,核磁共振炎性病变的检出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结果比较[n(%)]
组别例数囊性占位诊出率炎性病变
观察组 26 26(100.0)b 24(92.3)a
对照组 26 26(100.0)15(57.7)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3 讨论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螺旋CT和核磁共振作为两种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本院接受治疗肝脏囊性占位患者不断增多,对肝脏囊性占位患者采用螺旋CT和核磁共振诊断,有效地提高了诊断效率,为肝脏囊性占位病症的治疗提供了保障[1]。

螺旋CT作为当前疾病诊断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诊断方法,它采用了滑环技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利用螺旋CT仪对患者进行扫描,通过扫描仪上的图像,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2]。

同时,螺旋CT可任意地、回顾性重建,无层间隔大小的约束和重建次数的限制。

核磁共振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在检查过程中不会对患者健康产生影响。

核磁共振检查是将患者置于特殊的磁场中,利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核磁共振仪就会接收到共振后产生的图像,进而对疾病进行诊断[3]。

核磁共振对人体没有放射性损害,分辨率高,可多方位、多层面成像,以二维、三维方式显示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有效的达到定位诊断。

通过此次研究可以看出,螺旋CT和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中都具有较大的诊出率,为肝脏囊性占位的后续治疗提供了保障,但就炎性病变的诊断来看,核磁共振的诊断效率明显要优于螺旋CT的诊断效
率[4]。

综上所述,在病理诊断中,螺旋CT和核磁共振是两种较为有效的诊断方法,而核磁共振对炎性病变的诊断比螺旋CT更有优势,在临床诊断中应当首选。

参考文献
[1] 卢金山. 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128-129.
[2] 李伟东.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行螺旋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146-147.
[3] 刘振江,杨秋娟,谢君. 螺旋CT和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临床诊断价值探析. 基层医学论坛,2014,15(13):1730-1731.
[4] 盛鸿颖,王冰,王景林. 磁共振成像在肝脏囊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5,39(3):294-2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