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9孔子学琴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29 孔子学琴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教学,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积极性。
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读促讲,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3.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要求学生查找孔子的相关资料,搜集孔子的教育名言。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练习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地达到炉火纯青的”。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重点句子和孔子名言。
4.认识“痴、抑、纯、浸”4 个生字,会写“倦、恳、溢、浸、抑、炉、纯”
7 个字,掌握“厌倦、曲谱、洋溢、沉浸、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的 2~6 自然段,感悟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地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孔子学琴时专心、认真、刻苦的精神。
2.学习孔子对学习严格要求、精益求精的品质。
课前准备:
1.生词卡片。
2.课件。
3.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其教育名言。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1.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读完后,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作业设计
1.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3.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走近孔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位伟人身上借鉴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
二、深入学习课文,感悟孔子学琴的过程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描写孔子对乐曲的弹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
(炉火纯青)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
3.谁能用“炉火纯青”说一句话?
4.孔子是怎样学琴的,课文的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2~6 自然段)
(1)自读2~6 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的,边读边把课文描写孔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
试着填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展示课件第六屏)
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体会考的习惯。
这个环节也是针对上一环节学习生字新词时课堂气氛热烈而设计的,使课堂有静有动。
放手让学生读课文,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体现教师教学的指导性,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孔子对学琴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
此表格的填写使学生对孔子学琴的过程一目了然。
此环节使学生在对文本理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 解的基础上去感悟人物的品质,“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
2.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
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体会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3.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描写孔
子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四、复述故事
1.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启示,你记住
它了吗?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吧。
(提示:紧扣课文,也可加进自己合理的想象,
还可运用课前所搜集到的《史记》中的一些说法,使用自己的语言等)
2.学生先在小组中讲一讲,然后派代表讲给
全班听。
五、拓展延伸
1.孔子的学琴精神让你想起他的哪些名
言?
2.学生自由回答。
3.孔子有许多名言,课前同学们已搜集了不少,课后,我们将办一期有关孔子名言的手抄
报比赛,请同学们积极参加。
这个环节是学生对课文重
新回顾、加工的过程。
这个环节是的学生知识面
的拓展,同时又使学生在办手抄
报的过程中对孔子有了新的了
解,对理解课文内容也大有帮
助。
板书设计:
孔子学琴
学乐谱练技巧
精益求精领会内容
炉火纯青感悟作者
五、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1.分部分,指名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注意让学生倾听,指名评价。
]
2.找出课文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叙述的顺
序。
3.结合课后习题第 2 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
(展示课件第四屏)
2.回顾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展示课件第五屏)4.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用。
5.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节课。
我们继续研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研读“钓鱼和放鱼”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体会钓鱼的过程。
(展示课件第六屏) 1.理解“涟漪”的意思。
2.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体会钓鱼时的心情。
(展示课件第七屏) 1.理解“小心翼翼”的含义,用“小心翼翼”
练习说话。
2.理解“翕动”的意思。
3.出示鲈鱼的相关资料。
(展示课件第八屏)
4.体会“我”和父亲的心情。
5.引导学生读出“我”的感情。
(三)体会放鱼的过程。
本环节旨在承上启下,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展示课件第九屏)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
[让学生多元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
2.父亲做得对不对?(展示课件第十屏)
3.你感受到父亲是怎样的人?
4.体会“我”的心情。
5.补白。
(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四)指导朗读 8、9 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中彩那天》和《尊严》,想一想,这两篇课文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三课
时一、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和父亲钓鱼和放鱼的过程,感受到了父亲是一个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人。
那么 34 年过去了,这件事又是怎么影响作者呢?
二、研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小时候“我”和父亲钓鱼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①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②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让他们感悟到,“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此处补白旨在深化课文的内容。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
想起三十四年前和父亲钓鱼的事,眼前浮现出父
亲坚定的神情,耳边仿佛响起父亲不容争辩的话
语。
于是,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①“道德抉择”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举例
说明。
②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三、回归整体,再次感悟作者的情感
1.课文是按着“钓鱼——放鱼——启示”
的顺序来记叙的,想一想“我”的情感发生了几
次变化?是怎么变化的?
(“我”钓到大鲈鱼,十分惊喜;父亲要“我”
把鲈鱼放回湖里,“我”极不情愿;后来,“我”
领悟到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在三十四年的人生旅
途中,面临各种诱惑,“我”变得非常坚定。
)2.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体会我的思想感情和
父亲的人格。
四、拓展与练习
1.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
他们说什么?
2.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启示,
写一写。
板书设计:
3 钓鱼
钓鱼得意
放鱼不舍
启示获得勇气和力量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4* 爷爷的芦笛
语文(S)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9 孔子学琴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课文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历经恐惧,
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文本情感真实,富有哲理,语言优美,有美好的意境。
教学时,力求体现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条主线,启发学生体会在不同环境下强强听到爷爷笛声的不同感受。
指导学生通过找、画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想象,互相交流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孩子健康
成长的重要作用。
4.会认“闸、撼、颠、簸、哆、嗦”等 6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强强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搜集大海波浪滔天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