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输液外渗采用局部挤压及酚妥拉明与水晶丹交替外敷处理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输液外渗采用局部挤压及酚妥拉明与水晶丹交替外敷处理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3-15T10:28:17.0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8期供稿作者:李小静
[导读] 目的探讨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李小静(四川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四川成都 610015)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8-0063-03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方法对17例新生儿发生输液外渗时采用局部挤压加酚妥拉明与水晶丹交替外敷的方法处理。
结果 17例患儿的肢体肿胀全部在24小时内完全消退,变色的皮肤在48小时内转为红润,无一例发生局部组织或皮肤坏死,穿刺点也无感染发生,无瘢痕挛缩及慢性功能障碍。
结论采用局部挤压及酚妥拉明与水晶丹交替外敷的方法处理新生儿输液外渗,起效快,效果好,经济,方便实用,可以避免皮肤组织坏死,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局部挤压酚妥拉明水晶丹外敷输液外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cessing method of neonatal infusion leakage. Method 17 neonatus who encountered the infusion leakage were disposed with local extrusion and external application with phentolamine and crystal Dan alternately. Results Limb swelling in 17 cases completely resolved in 24 hours,abnormal skin ruddied in 48 hours. No local organizatios or skin necrosis happened,no puncture point infection, scar contracture or chronic limb disorders was observed. Conclusion The method to deal neonatal infusion leakage with local extrusion and external application with phentolamine and crystal Dan alternately is worthy for clinical using,for its effective,convenience,practicalness,efficient working and no skin damage.
【Key words】Local extrusion Phentolamine Crystal Dan External Infusion leakage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主要的给药途径,输液外渗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药液漏出或渗浸在静脉以外的皮下组织中。
既增加患者痛苦,也增加了静脉穿刺的难度,给临床带来不便。
新生儿血管细小、脆弱,缺乏皮下脂肪的保护,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无明显反应,如渗出未被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坏死等[1],最终导致不可逆的瘢痕挛缩及慢性功能障碍。
因此,一旦发生输液外渗需要及时、合理地处理。
本文采用局部挤压及酚妥拉明与水晶丹交替外敷的方法来处理新生儿输液外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11月至2011年7月,因输液外渗引起注射部位肿胀及皮肤透亮、发白、发紫的患儿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22d,体重1100~2250g,外渗部位为上肢7例,下肢8例,头部2例,均发生在周围静脉。
输注液体为磷酸肌酸5例,丙种球蛋白1例,多巴胺2例,静脉营养液(包含脂肪乳剂、氨基酸、10%氯化钾、10%氯化钠、葡萄糖酸钙)9例。
2 方法
2.1 静脉的评估及选择。
应有计划的合理使用静脉,常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管腔较大、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当输注高浓度的药物或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粗而直的血管穿刺,避免关节部位、血运差的血管,并交替使用静脉,切忌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以保证其得以修复,必要时重建静脉通道,并且在输液过程中随时巡视。
2.2 一旦发现输液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输液,拔出输液针头,另建静脉通道,并立即评估外渗情况,包括药物的刺激强度、肿胀程度及患者本身状况。
当输入的液体刺激性强,输液部位发生严重肿胀、变硬,皮肤透亮、发白、发紫时,应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处理。
2.3 挤压穿刺点,尽量将输注液体外排,注意挤压时不要用力过大,以免造成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而形成皮下瘀斑,注意患儿肢端血液循环情况,避免挤压时用力不当或长时间阻断血液而造成肢端血液流通不畅。
2.4 对发紫的部位,用酚妥拉明作局部封闭。
方法:将酚妥拉明稀释至0.5mg/ml,用1ml注射器抽吸1ml药液在药物外渗部位周围作环形点状封闭,进针角度以15~20°为宜,使液体渗出处明显突出皮肤。
通常在封闭后15~30分钟可有明显效果[2]。
2.5 抬高患肢20~30°(可用小毛巾垫高患肢),并用酚妥拉明稀释(生理盐水4ml加酚妥拉明2mg稀释[3])后持续湿敷,湿敷时用浸湿药液的无菌纱布包裹患者肢体,再加无菌透明手套或保鲜膜包裹。
2.6 24小时后可用水晶丹进行持续湿热敷。
方法:水晶丹(大黄5份、芒硝5份、白矾1份、红花2份),按比例将中药溶于水中,武火煮沸5分钟后,滤渣取药液,将药液倒入棉花上,棉花大小为超过红肿边缘2cm,挤出多余药液后待适宜皮肤温度后热敷于红肿、胀痛处,然后用绷带稍加压包扎固定(法同酚妥拉明),待棉花干后取下。
2.7 交替外敷过程中要随时巡视,注意保暖,观察患处消肿情况,皮肤颜色、肢体皮温及肢端血运。
3 讨论
为了避免发生外渗,首先,我们要知道新生儿常用的刺激性药物有哪些:(1)具有外渗性的化学物质:钾、钙、高渗糖、甘露醇、硫酸镁、碳酸氢钠、氨茶碱。
(2)具有高分子性质的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去甲万古霉素等。
(3)蛋白制剂:人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
(4)血制品:血浆、血小板、全血。
(5)静脉高营养制剂:氨基酸、脂肪乳、水乐维他、维他利匹特、微量元素制剂。
(6)血管收缩剂:多巴胺、肾上腺素。
例如,因为葡萄糖酸钙为酸性较大(pH值=4)的高渗溶液[4],能使毛细血管致密度增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对血管具有强烈刺激性,因此我们在推注葡萄糖酸钙时,应重新建立一条静脉通道,且应避免选择已经穿刺过的静脉,避免外渗。
重症患儿病情需要多通道输液,为了控制输液速度,通常需要使用微量注射泵推注,微量注射泵的持续推注可加大药物的渗出量。
新生儿痛觉不敏感,当输液部位发生明显肿胀、变硬、皮肤透亮、发白、发紫时,首要的任务是改善缺血缺氧,避免坏死。
因此,我们对渗出处进行局部挤压,挤出渗漏到皮下组织的药液,可以减少残留在组织的药液刺激,减轻局部血管及神经受压迫,初步改善局部缺血缺氧。
其次,用酚妥拉明进行湿敷及封闭,是通过其高渗作用,促进局部组织水肿吸收消退,达到消肿止痛。
酚妥拉明是一种α-受体阻断剂,对血管有较强的扩张作用,它可以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局部毛细血管血液回流,改善缺血缺氧,有效降低因缺血而致的局部皮肤坏死[5]。
水晶丹方中的大黄、芒硝为君,两者均为凉性,用以清热活血解毒、燥湿泻火、消肿散结;白矾味酸涩性寒凉,具有软坚清热、消痈解毒为臣药;红花活血化瘀为佐药。
通过加热后热敷于患处,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肿胀消退。
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化
瘀、消肿止痛之功,对静脉外渗引起的皮肤红肿水疱、皮肤发黑坏死有明显疗效。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新形势对护士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静脉输液全程质量管理保证静脉输液过程的安全对护理工作来说很重要。
新生儿因为身体原因,发生输液外渗的机率及外渗引起的局部损伤程度都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一旦发生外渗情况,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将其不良后果降到最低。
本文临床资料中的17例患儿,发生静脉外渗时立即采用局部挤压及酚妥拉明与水晶丹交替外敷的处理方法后,肿胀全部在24小时内完全消退,变色的皮肤也在48小时内全部转为红润,患处暖和,血运良好,全部没有发生局部组织或皮肤坏死,穿刺点也无继发感染发生。
由此可见,局部挤压及酚妥拉明与水晶丹交替外敷的方法对处理新生儿输液外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是一种可以将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的风险降到最低的规范护理行为,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共同探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林赛莲,杨丽娴.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44-4.
[2]吴本清.新生儿用药的护理[J].新生儿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2009:347.
[3]丁丽华,于洋,孟尔明.利多卡因加酚妥拉明局部封闭治疗液渗漏[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8):955.
[4]赵晓云,周蕾,冯慧,宋海云.不同输液顺序对减少婴幼儿葡萄糖酸钙输液外渗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0):98.
[5]吴本清.新生儿用药的护理[J].新生儿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200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