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理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源理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式研究
作者:雷雪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0年第04期
摘要:开源理念倡导开放、协作、自由、平等,而这正是现代教育所崇尚的价值观念。
本文在阐述开源理念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教育领域的三种主要应用模式及国内外应用现状,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开源;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0)07-0080-03
开源(Open Source)被非赢利软件组织OSI(Open Source Initiative)注册为认证标记,用于描述开放源码的软件。
开源并不仅仅意味着对源码的存取访问开放,且应遵循允许自由再发布、必须提供源码、允许修改和衍生作品、保证作者源代码的完整性、禁止歧视个人或组织、禁止歧视任何使用领域、许可证的级联发行、许可证不许特定于某一作品、许可证不得限制其他软件、许可证必须技术中立等10条标准。
[1]本文依据开源理念,探讨其在教育领域的三种主要应用模式。
一、开放教育资源模式——内容上的开源
世界范围内共享课件、讲稿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开源理念在教育领域最基本、最广泛的应用。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实施“开放式课件”计划(Open
Courseware,OCW)。
随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相关国际机构的积极推动下,“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迅速涌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利用Internet来免费发布和传播教育资源,实现彼此间的交流和共享。
1.蕴含的开源理念分析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垄断,是开源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成功运用:(1)开放共享性。
该运动无歧视地对待全球所有的教育群体,为那些传统教育模式下无法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
(2)相互协作性。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是在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高校的密切配合下得以实现的;此外,教育资源的本土化也需要众多志愿者积极参与、协作翻译才能完成。
(3)自由传播性。
开放教育资源一般遵循一系列标准的著作权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CC)。
通过CC协议,创作者可以在保留部分权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传播其作品;使用者可以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自由的复制、修改、翻译与再传播,且免除法律上的风险。
2.开放教育资源模式的应用现状
目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已有10多个国家发起了50多个OCW项目。
部分著名的OCW项目如表1所示:[2]
同时,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共享全球优质教育资源,许多国家或地区专门成立了一些组织负责教育资源本土化并开放共享的问题。
如由西班牙、葡萄牙和拉美国家800多所学院组成的联盟Universia、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中国台湾地区的开放式课程计划(OOPS)等。
二、开源软件模式——技术上的开源
教育资源的制作、编辑、存储、传播和使用必然需要相关技术、工具的支撑。
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OSS)种类众多,功能完备,且在理念上与OER相通,因此在教育领域备受瞩目。
目前应用较多的开源软件如表2所示:
1.开源软件适用于教育领域的原因分析
(1)可有效节约教育成本。
一方面,与商业软件相比,开源软件的获取和使用成本非常低廉;另一方面,开源软件采用集市开发模式,在大量开发者和使用者的共同测试下,安全漏洞的查找和修补更为及时,确保了软件的高可靠性、稳定性和健壮性,节约了大量的系统维护成本。
(2)可实现软件的自主个性化定制。
开源软件遵循通用公共许可证(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的条款,保障用户不仅可免费获得系统源代码,还可以自由复制、修改和再发布源码,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灵活的定制。
(3)有利于开源理念在高校的传播与渗透。
与其他机构相比,高校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的知识创造与传播机构, 其组织文化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容纳性。
开源软件所体现的开放共享、协作开发和自由传播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与高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契合。
因此,在高校的教学过程本身和教学支撑环境中一定程度上参照引用和部署使用开源软件,能够使受教育者的智力成长与身
心发展受到开源软件的正面影响,初步接受先进的开源精神与开源思想。
2.开源软件模式的应用现状
(1)国外教育机构应用现状
开源软件在欧美高校中的使用普及率较高。
美国高等教育竞争力联盟(Allia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2006年3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已有57%的美国高校开始使用底层类开源软件,如Apache,Linux,MySQL等;25%的美国高校开始使用应用类开源软件,如uPortal,OpenOffice,SCT Luminis Platform等。
[3]英国开源软件观察组织(OSS Watch)对2006年英国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开源软件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只有25%的院校在制度中提
及开源软件,但77%的院校在实际使用中会考虑开源软件。
[4]目前,69%的院校已在其服务器上部署了开源软件,如数据库服务器(62%),Web服务器(59%),操作系统(56%),这一比例还在增加。
相对而言,开源软件的桌面应用较少,42%的院校采取开源软件和商业软件并用。
目前,对开源软件的探索已从独立研究开发的初级阶段,进入到形成开源软件技术联盟进行协作开发的成熟阶段。
代表性的开源系统如表3所示:[5][6]
(2)国内教育机构应用现状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开源软件在高校中的推广与普及。
2005年,教育部在40所高校建立了Linux培训中心,并要求在一般IT教学与考核中加强Linux等开源软件的内容。
高校中也出现了民间社区性的开源推进组织,如浙江省的开源高校推进联盟(LUPA),目前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00余所大专院校加盟,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开源社团组织。
欧盟多国合作的联合科研项目“自由/开源软件全球影响调研(FLOSSWorld)”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教育机构使用开源软件的比例不足30%,科研机构不足25%。
[8]因此,一方面高校仍需加大开源软件的推广力度,另一方面要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到开源社区建设中来,为全球的开源活动做出贡献。
三、知识协同共创模式——思想上的开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软件源代码可以进行协作开发、共享、传播和再创造,那么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也能进入开放、协作和再创造流程。
以Blog、Wiki为代表的Web2.0工具为教育领域知识协同共创的实现提供了平台。
1.知识协同共创模式蕴含的开源理念
Blog是一种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能够自动更新的网络出版交流方式,也是一种信息资源组织与共享的新方式;Wiki是继Blog之后出现的供群体用户信息交流与共享的Web2.0技术,具有协同编辑、版本控制、沙箱测试、页面锁定等独特功能。
Blog/Wiki为教育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经过梳理,通过撰写、修改条目、发表评论等方式外化;经由Blog/Wiki平台传播后,部分知识又在接受者那里得到还原、激活和再创造,从而使显性知识得到了融合;进而被更多的学者浏览、吸收,实现显性知识的内在化。
上述过程的循环往复,能够逐步将个人分散的知识凝聚成系统化、集成化的知识。
知识协同共创模式的核心理念即为“开源”,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协作开发性。
Blog/Wiki语法格式简单,易使用,即使没有技术背景的用户也可以实现自由编纂。
其技术机制保障了全球范围内的学者都能利用Blog/Wiki平台实现基于个人兴趣的知识生产,并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与有效合作,促进思想的碰撞和知识的再创造,是“头脑风暴法”在网络条件下的完美应用,同时也贯彻了群体合作、集体共创的精神。
(2)自由共享性。
Blog/Wiki的使用一般遵循开放式共享协议(如GNU自由文档许可证、知识共享协议等),允许用户在不受传统版权的苛刻条件约束下,自由发布、复制、修改和再传播创造性作品。
其开放性显示了对自由共享精神的推崇,倡导内容开放,反对知识霸权。
(3)平等中立性。
Blog的链接机制和反馈机制使得Blog能够以社群的形式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共享,所有社群成员均可参与其中,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讨论。
而Wiki赋予任一合法用户同等的浏览、编辑、修改、存储、检索条目的权利,并不歧视任何组织和个人;同时,Wiki知识生产方式大多遵循中立原则,即条目的写作应中立、客观,公正而无偏见地陈述所有观点。
2.知识协同共创模式的应用现状
当前,Blog已在国外教育界得到了普及应用,如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博客圈;Wiki则主要用于学科专业知识库及案例库的构建,如OpenWetWare(促进生物、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者和业界人士之间的知识交流,/wiki)、QWiki(量子物理学社区,包含一线物理学家的研究成果,/wiki)等。
此外,教育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广泛搭建Blog/Wiki平台进行知识的开放共享、协同共创,主要方式有:(1)用于学生作业提交,有效使用学生评定法进行多人在线评判、修改;(2)发挥群体优势,集体解决某些特定问题;(3)头脑风暴,聚焦讨论;(4)提供项目空间;(5)抛锚合作(anchored collaboration),建立类似新闻组讨论的抛锚式情景教学模式;(6)实现跨学科学习交流;(7)建立基于兴趣的学生社区;(8)作为信息源,发布与校内师生相关的信息;(9)培养合作精神,进行合作技能的训练等。
在国内教育界,知识协同共创模式也逐渐受到关注,主要集中在基于Blog/Wiki的校园信息发布、辅助课堂教学、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实验等。
尽管一些很好的项目和网站也被启动,如图林博客圈(/library)、先得教育维客(先得教育联盟应用Wiki技术搭建的教育精品资源专题网站,)等,但与国外相比,基于Wiki 协作共创的学科专业知识库近乎空白。
因此,我国需要提升Wik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层次,搭建基于Wiki的各学科知识交流平台,鼓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在线协作,共同构建开放共享的领域知识库,从而推动各学科建设的发展。
四、小结
综上可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实践了内容上的开源,已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日趋成熟和完善;开源软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践了技术上的开源,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开放优质教育资源运动的开展,而且为各领域学者实现在线协作、知识共创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在世界各国得到大力的推广、普及;知识协同共创实践了思想上的开源,进入了更高层次的个体知识创造和群体知识创新阶段,是开源理念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发展方向。
三种模式一脉相承,是开源理念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纵深发展。
因此,抓住当前“开源”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开源”环境,并积极加入“开源”队伍中来,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Open Source Initiative.The Open Source Definition [EB/OL].2009-08-17.
/docs/osd.
[2]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EB/OL]. 2009-08-19. /cn.
[3]Rob Abel. Best practices in open source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y [EB/OL]. [2009-09-12]. .
[4]OSS Watch Survey 2006:Report[EB/OL].2009-09-25.http://www.oss-
/studies/survey2006/survey2006report.xml#body.1_div.4.
[5]郭文丽,李书宁,张晓林.国外数字图书馆系统开源软件研究趋势[J]. 现代图书情报技
术,2007(3):1-6.
[6]政府应积极支持开源在高校的发展[EB/OL]. 2009-09-29.
/20060629/3197782.shtml.
[7]What is a wiki? [EB/OL]. 2009-09-30. http://tecfa.unige.ch/guides/tie/html/wikis/wikis-2.html.
(编辑:杨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