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悲歌——有感《蝇王》对人性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之悲歌——有感《蝇王》对人性的启示
作者:张雪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第20期
摘要:威廉·戈尔丁在《蝇王》中谱写了关于人性恶的一曲悲歌。
本文以小说中的主要典型人物-一群学龄男童为切入点,启迪人们正视自身的残酷和贪婪,从而建立起足够的对于人性恶的防范意识,以善来建构一个更完善的世界。
关键词:蝇王;人性恶;象征;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Lord of the Flies)发表至今已经过去半个世纪有余,但它带给人们深刻启示却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褪。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几个学龄儿童,但《蝇王》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而是一部写给大人看的书,故事所展示的儿童世界只是成人世界的一个缩影。
小说题名“蝇王”源于希伯莱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污秽之王,也是丑恶灵魂的同义词。
在这部作品中,戈尔丁继承了传统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表现了人的善与恶、人性与兽性、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矛盾冲突,以他特有的沉思与冷静挖掘着人类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故事冲突的结果令人信服地展现出文明、理性的脆弱性和追求民主法治秩序的难度,说明了人类走向专制易,奔向民主社会难的道理,是一部揭示人性恶的现代寓言故事。
小说虚构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场景:一架载有一群儿童的英国飞机被敌方核弹击中,飞行员丧生,孩子们落到太平洋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幸免一死,在极端封闭、严酷的生活条件下,孩子们身上那种原始的、野蛮的天性逐渐显现出来,他们由最初的追杀野猪、进而发展到嗜杀成性,相互残杀,竟然杀死了他们的同伴西蒙和猪仔,原首领拉尔夫也像囚犯一样,四处躲藏逃命,如果不是过路军舰上的军官见到孤岛上的大火而来,拉尔夫必将葬身火海之中。
作者始终把孩子置于战争的氛围下,以孩子们之间的互相争斗来衬托尘世战争的残酷,最后又以象征战争的军舰使他们得救。
也就是说,作者始终把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置于战争的大气候下去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十二岁左右的金发男孩拉尔夫是书中的主角,他力主保存小火堆以争取获救,手持的海螺成为民主的象征物。
但他拥有的的权力却非常脆弱,作为领袖,他表现出了民主政治及其领导人的弱点:软弱,妥协,欺软怕硬,与野蛮、专制有千丝万缕联系;也表明领袖性格中的缺陷或弱点往往会导致一个集团乃至社会的悲剧。
最后,拉尔夫成为他所领导的那个集团中最后一个被杰克一伙儿所追杀的人。
拉尔夫所象征的文明、理性,代表的民主政府的抽象概念,体现的西方世界的政治理想具有一定的缺陷。
戈尔丁用拉尔夫这个人物表达了他对人类理智和作为人类理智
的最高理想的民主制度的怀疑。
戈尔丁在一次采访中说:“在我看来,民主生来就有缺陷---内在的缺陷。
……对我来说,这不是民主是否是正确的问题,而是民主是否能生存下去并保持其本质的问题。
每当民主制度受到极权制度威胁时,民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一些原则。
”
猪崽子是一个出身低微、有严重的哮喘病而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戴眼镜的胖子,爱思考问题,这个形象让我们想到了知识分子。
他的眼镜是唯一在物质上对他人有用的东西,因为眼镜可以聚光生火,但人们仍旧只是将他当成嘲弄的对象,甚至包括拉尔夫。
火使他们可以向远方发出求救信号,很快成为孩子们争夺的焦点,但同时火也导致了他们的分裂。
猪崽子最后是因为他的眼镜死的,而且他是抱着海螺死的,说明他至死都坚信民主的力量的强大。
在猪崽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专制社会中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没有权势但却比任何人都相信人性的存在,敢于藐视专制权力,自尊但又自卑,他们往往被专制权力轻而易举地扼杀而毫无保护自己的能力。
西蒙是个很独特的人,他谙熟人类内心的黑暗,认识到同伴的恐惧实际上是对深藏在他们心中的罪恶和死亡的一种本能的抵制和反抗。
西蒙像耶稣一样做出预言,他预言拉尔夫最终会被救,能够回到英国老家,他的预言在小说的结尾处得到了验证。
西蒙具有很强的认识事物的能力,有强烈的责任感,有为人类探索真理而不畏艰险甚至牺牲的勇气。
当孩子们为是否存在野兽所困扰时,只有西蒙认识到野兽的本质:“我想,大概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
” [3]野兽就是劣根性,劣根性源于人类的内心深处。
西蒙是书中唯一能告诉大家有关野兽的真相的人,但他却被杰克一伙人当作野兽在痴迷状态下的游戏式的狂舞中杀害了。
西蒙的死是《蝇王》中最悲惨、最震颤心灵的一幕。
唯一能使人们摆脱内心恐惧的人却被人们当作恐惧的制造者杀害了;一心想拯救人类的圣徒却被视作危害人类的野兽打死了。
戈尔丁的寓意是深刻的:勇于探索真理,坚持真理,拯救人类的灵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十分艰难;让社会接受真理,清除劣根性也十分艰难。
都要付出巨大的牺牲。
最后一个主角名叫杰克,这是一个与前三者对立的人物,代表着人性恶、兽性和非理性,是独裁、专制社会当权者的象征。
他原是教会唱诗班的领队,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始终都在争夺小岛的领导权。
他反对拉尔夫所代表的民主政策,不仅在语言上反对拉尔夫的正确主张,还在行动中不断违反拉尔夫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再也用不着海螺,让规则见鬼去吧”, [4]试图建立起专制制度。
杰克做为邪恶的政治势力的代表,反对文明,蔑视理性,喜爱专断,崇尚暴力,推崇独裁,是赤裸裸的人性恶的典型。
在欲望和野蛮面前,人类文明为何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这正是《蝇王》的思考之所在。
回顾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災难性事件,有几个不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希特勒的纳粹政权在作恶时不都是高喊着自己漂亮的口号吗?可见,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还不完全是人们容易看到或体会到的人性恶,而是人在善的面具下所从事的恶。
阻碍一个人进步的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这个人自己。
同理,阻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最大敌人,往往是这个国家、民族自身。
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常常缺乏对普遍存在于一切人身上的人性恶的认识。
这是任何人从生到死都必须与之战斗的不可轻视的敌人。
这就是《蝇王》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戈尔丁认为邪恶来自人类本身,认为人类本身的不道德创造了邪恶制度,或者把本来是好的东西变成了坏的和有害的东西。
戈尔丁的人性恶观点,虽然也带有对人生的悲观和前途的忧虑,却不是咒世厌生的观点。
他没有把世界描绘成一幅暗无天日的景象。
戈尔丁的意图是想在人本身的缺陷之中搜寻产生该社会制度问题的根源。
他承认文明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文明教育可能使人们认识自己天性的不足,可以抑制人性的黑暗,还可以避免走向野蛮和愚昧。
戈尔丁通过对人性恶的写实,揭露人本身固有的缺陷,主张借助教育和文明手段,呼唤人性的净化,克制乃至于根本铲除人性邪恶的一面,以达到人类的和谐友爱,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向前发展。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至今仍是一句天启式的至理名言。
而人要认识自己,最深刻的莫过于认识自己的人性,尤其是人性恶的一面。
《蝇王》的伟大之处在于使人类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婪的可悲事实,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的无知,从而建立起足够的对于人性恶的防范意识。
让一切恶停止, 用善来对待世界万物,这样悲剧才不会重演,人类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威廉·戈尔丁著.龚志成译.蝇王[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3.
[2] 杰克·丁·拜尔斯.与威廉·戈尔丁的谈话[A].纽约:哈科特·布拉斯·朱文诺维茨公司,1970年.17.
[3] 威廉·戈尔丁著.龚志成译.蝇王[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102.
[4]同上.117.115.
[5] 同上.103.
[6] 同上.100.
[7] 同上.109.
[8] 同上.119.
[9] 同上.133
[10] 同上.170
[11] 宋兆霖.《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169.
[12] E. L. Epstein. Notes on Lord of the Flies. New York:Capricorn Books,1959.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