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菌和肠杆菌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 一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内,亦存在土壤、水和腐物中。

大多数为胞内寄生菌
【共同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结构:中等大小(0.3-1.0)um ×(1-6)um 的革兰阴性杆菌,大多数有菌毛,多数有周鞭毛,少数有荚膜,全部不产生芽孢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兼性厌氧或需氧,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形成直径2-3mm 的湿润、光滑、灰白色的中等大小菌落;血平板上有些可以产生溶血环;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3、生化反应: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和其他发酵与不发酵G-杆菌不同),志贺菌和沙门菌等致病菌不发酵乳糖
4、抗原结构:①菌体O 抗原:存在于细胞壁LPS 的最外层,属特异性。

耐热。

细菌若失去,菌体则出现S-R 变异。

IgM
②鞭毛H 抗原:存在于鞭毛蛋白,不耐热。

IgG 。

志贺菌属没有鞭毛H 抗原 ③荚膜抗原:存在于O 抗原的外围多糖,能阻止O 抗原凝集现象,不耐热 5、抵抗力:无芽孢,抵抗力弱(60℃30min 杀死,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杀灭)
6、变异:自发或者经噬菌体、质粒、转座子和毒力岛的介导变异,常见耐药性变异
【大肠埃希菌】 1、生物学性状 特征 简述
备注
形态结构 G-,有周鞭毛,菌毛,无芽孢
1、IMViC 试验:吲哚、甲基红、VP 、枸橼酸盐
2、O111:K58:H2
3、可产生大肠杆菌素(colicin)
4、易产生耐药性(R 质粒)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普通琼脂平板,兼性厌氧
温度:37℃
培养结果:普通:24h 后形成2-3mm 的圆形、凸起、灰白色S 菌落
生化反应 生化反应活泼:发酵葡萄糖并产酸产气、大多数可发酵乳糖 IMViC 试验:++--
抗原
O 抗原、K 抗原、H 抗原(O:K:H)
抵抗力无芽孢,抵抗力弱(60℃30min杀死,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杀灭)
2、致病物质
致病类型致病物质简述
侵袭力粘附素使细菌紧密粘着在泌尿道和肠道上,避免排尿和肠道蠕动而被排出特异性高:定植因子CFA/Ⅰ、Ⅱ、Ⅲ;集聚粘附菌毛
AAF/Ⅰ、Ⅲ;P菌毛;Dr菌毛等
荚膜+
侵袭性物质侵袭质粒抗原蛋白、载铁蛋白和Ⅲ型分泌系统
毒素内毒素革兰阴性菌均会产生内毒素
外毒素志贺菌毒素Ⅰ和Ⅱ(Stx-1/2)、耐热肠毒素a/b(STa/b)、不耐热
肠毒素Ⅰ/Ⅱ(LT-Ⅰ/Ⅱ)、溶血素A(HlyA)
3、所致疾病
①肠道外感染(除新生儿脑膜炎之外,均为内源性感染)
Ⅰ、败血症:大肠埃希菌是从败血症患者中分离到的最常见的G-菌(45%),如肠穿孔导致的伴有败血症的腹腔内感染,死亡率很高
Ⅱ、新生儿脑膜炎:<1岁婴儿
Ⅲ、泌尿道感染:来源于结肠,为上行性感染,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P菌毛、AAF/Ⅰ、AAF/Ⅱ、Dr菌毛和溶血素HlyA)
②胃肠炎:外源性感染
4、微生物学检查
①标本采集:肠道外感染采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等;胃肠道感染采集粪便
②分离培养与鉴定
6、防治原则
【志贺菌属】Shigella 痢疾杆菌
1、生物学性状
特征简述备注
形态结构G-,无鞭毛,无荚膜,无芽孢,有菌毛,通常有0-5个质粒1、我国细菌性痢
疾的优势流行株为
福氏志贺菌2a型
301株
2、痢疾志贺菌(A
群)发酵甘露醇
3、宋内志贺菌(D
群)具有鸟氨酸脱
羧酶活性
4、常引起水源或
食物型的暴发流行
5、多重耐药性(磺
胺和抗生素的使
用)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普通琼脂平板
温度:37℃
培养结果:普通:24h后形成直径为2mm的半透明的S菌
落(宋内志贺菌为扁平的R型)
生化反应生化反应活泼: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个
别菌株迟缓发酵乳糖外,均不发酵乳糖;硫化氢阴性;动力
阴性
抗原O抗原、K抗原(O:K)
O抗原是分类依据,分为4群和40余血清型(包括亚型)
抵抗力比其他肠道杆菌弱,加热60℃10min可杀死,对酸和一般
消毒剂敏感
5、大肠菌群数:卫生细菌学以其作为饮水、食品等
粪便污染的指标之一。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规定,在100ml饮用水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

2、致病性(靶细胞是回肠末端和结肠部位的粘膜上皮细胞)致病类型致病物质简述
侵袭力粘附素菌毛及其他由染色体和质粒共同编码的蛋白
先粘附并侵入位于派尔淋巴结的M细胞
荚膜-
侵袭性物质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4种蛋白(IpaA、B、C、D),诱导细胞膜凹陷,导致细菌内吞
毒素内毒素强烈的内毒素(所有菌株)
外毒素A群志贺菌Ⅰ、Ⅱ型产生志贺毒素(Stx),阻断蛋白质合成,损
伤上皮细胞,部分可介导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溶血性尿毒综
合征HUS)
所致疾病:
①急性细菌性菌痢
Ⅰ、典型:1-3天的潜伏期,发热、腹痛和水样腹泻(每天十多次到数十次),后转变为脓血粘液便(坏死的粘膜、死亡的白细胞、细胞碎片、纤维蛋白和血液构成脓血粘液便),伴有里急后重、下腹部疼痛。

Ⅱ、急性中毒性痢疾: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而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由内毒素引起,临床表现为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等。

常导致死亡
②慢性细菌性菌痢
急性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程在2个月以上则属于慢性(10-20%)
3、免疫性
因为细菌停留在肠壁局部外,加之血清分型较多,免疫不巩固。

主要是SIgA。

4、微生物学检查法
5、防治原则
①预防:Ⅰ、切断感染和传播途径:垃圾处理和灭蝇;隔离病人和消毒排泄物
Ⅱ、疫苗:三种活疫苗:减毒突变株、用不同载体菌构建的杂交株、营养缺陷减毒株(链霉素依赖株Sd 活疫苗:口服,刺激机体产生sIgA ) ②治疗:多重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联合用药
【沙门菌属】 Salmonella 1
、生物学性状 特征 简述
备注
形态结构 G-,胞内寄生菌,有菌毛,大都有周身鞭毛,一般无荚膜,均无芽孢 1、包含7个SPI 以及大量前噬菌体
2、Vi 抗原为表面荚膜多糖抗原,不稳定,经60℃加
热、石炭酸处理或传代培养后易消
失。

可阻止O 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凝
集反应。

测定~有利于检测出带菌体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兼性厌氧,普通培养基
温度:37℃
培养结果:在SS 选择鉴别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S 型菌落
生化反应 发酵葡麦甘,在克氏双糖管中,斜面不发酵,底层产酸产气(伤寒沙门菌不产气)、动力阳性、H2S 阳性或阴性
抗原 O 抗原、H 抗原(O:H)、少数菌中有Vi 抗原(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
抵抗力
无芽孢,抵抗力弱(湿热60℃30min 杀死,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杀灭),对胆盐和煌绿的耐受性较好(选择培养基)
流行病学:经粪-口传播,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带菌动物在其组织、排泄物和蛋中都有细菌存在,甚至被污染的奶制品中也有。

Sereny 试验:测定志贺菌的侵袭力
将受试菌的18-24h 的固体培养物,以生理盐水制成9×10^9CFU/ml 悬浮液,接种于豚鼠眼结膜囊内。

若发生角膜结膜炎,则为阳性,表明受试菌有侵袭力。

2、致病性:较强的内毒素,有一定的侵袭力。

个别菌型产生肠毒素
致病类型
致病物质
简述
侵袭力
粘附素菌毛
荚膜伤寒和希氏沙门菌的Vi抗原有微荚膜作用,抗吞噬、抗抗体和
补体
侵袭性物质SPI-Ⅰ和SPI-Ⅱ分泌系统:Ⅰ分泌沙门菌分泌侵袭蛋白
毒素内毒素强烈的内毒素:引起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数目下降、大剂量
时可导致中毒症状和休克
外毒素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耐热肠毒素(ETEC)
所致疾病:①无症带菌者②败血症
③胃肠炎(食物中毒)
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细菌对肠粘膜侵袭释放内毒素
临床症状:起病急,发热、恶寒、呕吐、腹痛、水样腹泻,偶有粘液或脓性腹泻。

严重者可脱水,导致休克、肾衰竭。

④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杆菌引起的伤寒、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3、免疫性:胞内寄生,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4、微生物学检查
①标本的采集
②血清学检查:肥达试验
在SS培养基上产生较小、黑色菌落;大
肠埃希菌产生较大、红色菌落。

5、防治和治疗
①防治: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Vi为保护性抗原)
②治疗:氯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
迁徙生长现象(swarming growth phenomenon):变形杆菌属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形层层波浪菌苔。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金黄色葡萄球菌] S.aureus(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特征简述备注
形态结构G+,球形,呈葡萄串状排列,无鞭毛,无芽孢,有时胞外
可见荚膜样粘液物质
1、在某些化学物
质(如青霉素)作
用下,可裂解或变
成L型
2、耐药性的产生
机制和细菌的质粒
或与细菌细胞壁成
分改变和合成的量
有关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普通琼脂平板,需氧或兼性厌氧
温度:37℃
培养结果:普通:24h-48h后形成2-3mm的圆形、隆起、
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透明的菌落;不同颜色的脂
溶色素使菌落呈金黄色
血琼脂平板:β溶血
生化反应生化反应活泼:分解葡麦蔗,产酸不产气;分解甘露醇,产
酸;触酶阳性(与链球菌区别)
3、免疫力:人对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但患病后,难以防止再次感染
抗原
葡萄球菌A 蛋白SPA :与IgG 结合,抗吞噬、引起超敏反应、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和损伤血小板等(协同凝集试验)
荚膜多糖:粘附作用; 多糖抗原:群特异性
抵抗力 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且易产生耐药性(耐甲氧西林MRSA 多耐药性,医院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
二、致病性
致病类型 致病物质 简述 疾病
侵袭力
粘附素 粘液层、磷壁酸、葡萄球菌A 蛋白
侵袭性感染:
● 皮肤感染(脓汁金黄而粘稠,病
灶界限清楚,局限性 ● 多器官化脓性感染
● 全身感染(败血、脓毒血症)
荚膜 -
侵袭性酶类
①凝固酶 ②耐热核酸酶是临床上测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毒素 内毒素 强烈的内毒素(所有菌株)
中毒性疾病 食物中毒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SSS )(剥落性皮炎,红斑,表皮脱落)
外毒素 葡萄球菌溶素:α溶素,破坏膜结构 杀白细胞素PVL :中性粒和巨噬细胞 肠毒素:生物战剂、超抗原活性 表皮脱落毒素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超抗原活性
PS.1、凝固酶(coagulase)
2、#能够产生肠毒素的细菌是:
一组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质,可以抵抗胃肠液中蛋白酶的作用。

作用机制:毒素与肠道神经细胞受体作用,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即事物中毒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体:1-6h 的潜伏期,不伴有发热,1-2天内迅速恢复,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胃肠道疾病;(ELISA 检测)
游离凝固酶激活后起凝血酶的作用,使得血浆凝固
结合凝固酶的作用是结合纤维蛋白原?
3、葡萄球菌溶素staphylolysin 主要致人患病的是α溶素
作用机制:毒素分子插入细胞膜疏水区,破坏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 作用:对红细胞有溶血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等有损伤破坏作用
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是人体皮肤和粘膜的正常菌群,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进入非正常部位时,可引起多种感染,在各类感染中仅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可引起术后及植入医用器材感染(细胞生物被摸Biofilms)
三、微生物检查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化脓性球菌 [总论]1、G+菌,排列呈双或长短不一的链状
2、主要引起人类的各种化脓性炎症,还有肺炎、猩红热
3、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是A 群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4、分类:①根据溶血现象
[A 群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特征 简述
备注
形态结构 G+,球形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无鞭毛,无芽孢,培养早期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后消失
免疫性:①机体可以获得对同型链球
菌的特异性免疫,
但各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②不同型M 蛋白可以诱生
γ-干扰素,增强吞噬功能;③患过猩
红热后可产生同型至热外毒素抗体,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多数兼性厌氧,含血液、血清、葡萄糖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温度:37℃
培养结果:血琼脂平板: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0.5-0.75的细小菌落,β溶血
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触酶阴性(与葡萄球菌区别)
抗原
C 抗原(群特异性,多糖抗原)、M 蛋白(型特异性,表面四、防治原则: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
传染源;治疗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防
止耐药菌株的播散;用自身菌苗或类毒素进行人工自动免疫
②根据细胞壁中C 多糖抗原:对人类致病的90%属于A 群,群别和溶血性之间没有平行关系,但对人类致病的A 群多为β溶血
透明无色
抗原,致病性)、P 抗原(核蛋白抗原)
建立牢固的同型抗毒素免疫 抵抗力 在60℃中可被杀死,对消毒剂敏感
二、致病性 致病类型 致病物
质 简述
疾病
侵袭力
粘附素 脂磷壁酸LTA-M 蛋白复合体(菌毛
样结构)、F 蛋白 侵袭性(化脓性)感染: ● 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如蜂窝织

● 其他系统炎症:扁桃体炎、鼻窦
炎、中耳炎等
荚膜 +/-
侵袭性
酶(扩散因子)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SK (溶纤维蛋白酶)、链道酶SD (DNA 酶) SK-SD 皮试:测定细胞免疫功能 SK-SD 试剂:液化脓性渗出液
毒素 外毒素 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猩红热毒
素):由携带溶原性噬菌体的A 群链球菌产生,有超抗原作用
中毒性疾病
猩红热(高热和全身红疹,草莓舌--杨梅舌头)
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
胞壁成分 M 蛋白 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杀菌作用;分子模拟效应(主要致病因子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 超敏反应性疾病(Ⅱ、Ⅲ型) 风湿热
急性肾小球肾炎 实验性关节炎
肽聚糖 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抗O 试验(抗链球菌溶素O 试验)ASO test:
2、PYR 试验(L-吡咯酮β萘胺反应试验) 特异性检测A 群链球菌氨基肽酶
四、防治原则
1、传播途径:病人和带菌者;空气飞沫传播、经皮肤伤口传播
2、急性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尤其是儿童,治疗彻底,否则会导致相应的超敏反应疾病
3、首选青霉素G
[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 细菌性大叶性肺炎、脑膜炎、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血清效价在1:400以上,则为链球菌新近感染的诊断依据,诊断风湿热及其活动性
特征 简述
备注
形态结构 G+,呈矛头状,多成双排列宽端相对,尖端向外,有荚膜(特殊染色),无鞭毛,无芽孢 免疫性:荚膜多糖型特异性抗体,较为牢固。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兼性厌氧,含有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 温度:37℃
培养结果:血琼脂平板:菌落细小,草绿色α溶血;平板中菌落自溶,菌落中央下陷呈肚脐状 生化反应 发酵葡麦蔗乳,产酸不产气;胆汁溶菌试验
抗原 荚膜多糖抗原;菌体抗原:①C 多糖(与C 反应蛋白发生沉淀)②M 蛋白(无毒性) 抵抗力
弱,对消毒剂敏感,抗干燥能力强
二、致病性
1、主要致病性物物质----荚膜
2、其他:肺炎链球菌溶素O 、LTA 、神经氨酸酶
3、所致疾病:细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成人以3型肺炎链球菌,儿童以14型为主
三、微生物学检查(肺炎链球菌均为阳性,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均为阴性) 1、胆汁溶菌试验:
①原理:胆汁可激活~自溶酶加速菌体自溶
②方法:菌液内加入胆汁或100g/L 去氧胆酸钠,37℃10min 细菌溶解溶液变清为阳性 2、Optochin (奥普托辛)敏感试验:1:2000的Optochin 溶液、血平板
37℃48h 后,观察抑菌圈,肺炎链球菌的直径>20mm,甲型溶血性链球菌<12mm 。

3、荚膜肿胀实验
1.原理
特异性抗血清与相应细菌的荚膜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时,可使细菌荚膜显著增大出现肿胀。

2.方法
取洁净载玻片一张,两侧各加待检菌1~2接种环,于一侧加抗血清,另一侧加正常兔血清各1~2接种环,混匀;再于两侧各加1%亚甲蓝(美蓝)水溶液1接种环,混匀,分别加盖玻片,置湿盒中室温放置5~10min 后镜检。

3.结果
若试验侧在蓝色细菌周围可见厚薄不等、边界清晰的无色环状物而对照侧无此现象,为荚膜肿胀试验阳性;试验侧与对照侧均不产生无色环状物则为荚膜肿胀试验阴性。

4.应用
四、防治原则
1、多价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
2、青霉素G 治疗,在治疗前做药敏试验,耐受者用万古霉素
常用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炭疽芽胞梭菌等检测
【奈瑟菌属】Neisseria
[总论]1、G-,双排列,无鞭毛,无芽孢,有荚膜和菌毛,专性需氧,产生氧化酶和触酶
2、除淋球菌寄居在尿道粘膜外,其余均为鼻、咽和口腔粘膜的正常菌群
[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球菌)N.meningococcus
一、生物学特性
特征简述备注
形态结构G-,肾形或豆形双球菌,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
胞内
免疫性:体液免疫
①群特异性多糖抗
体IgG、IgM和IgA
②群特异多糖抗体
和型特异外膜蛋白
抗体在补体存在下
作用
③通过交叉抗原获
得一定免疫
④婴儿从母体获得
免疫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专性需氧+5%CO2,巧克力培养基(80℃
以上加温的血琼脂平板,色似巧克力)
温度和pH:37℃;7.4-7.6
培养结果:24h后,直径1-1.5mm无色、圆形、光滑、透
明,似露珠状的菌落,不溶血;产生自溶酶
生化反应分解葡麦,产酸不产气
抗原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C群致病性最强,我国A群为主)、
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脂寡糖抗原(主要致病物质)
抵抗力很弱,对干燥、热力、消毒剂敏感
二、致病性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传播:病人和带菌者;儿童易感;经飞沫传播进入鼻咽部;潜伏期2-3天
类型:普通型(90%)、暴发型、慢性败血症型
三、微生物学检查
LOS是主要致病物质:
四、防治原则
1、流脑荚膜多糖疫苗/口服磺胺类药物
2、治疗:首选大剂量青霉素G,过敏者用红霉素
[淋病奈瑟菌](淋球菌)N.gonorrhoeae
----------是引起人类泌尿生殖系统粘膜化脓性感染(淋病)的病原菌,也是我国目前流行的发病率最高的STD
1、淋病
流行病学: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潜伏期2-5天
临床症状:成人:①初期尿道感染:M 前尿道炎F尿道炎和子宫颈炎
尿痛、尿频、尿道流脓和宫颈有脓性分泌物
②后期生殖道感染:M 前列腺炎、精囊精索炎和附睾炎
(不育)F前庭大腺炎和盆腔炎
婴儿:淋球菌性结膜炎(氯霉素链霉素合剂<AgNO3>滴眼)
治疗:青霉素、新青霉素及博来霉素,易耐药,故治疗彻底
【总结】
淋球菌急性期在中性粒细
胞内慢性期则在细胞外
脑膜炎奈瑟菌容易自溶,故要用
ELISA等方法快速诊断血液和脑脊
液中的可溶性抗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