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答谢谢中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在,的确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争相,争着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没有摆脱了世俗 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
参与。这里有“欣赏” “领会”的意思。
境域。这里指人间。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 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风景了。
四季 都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 斑斓,交相辉映。
山川风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 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溪底。两岸的石壁色彩 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将要 消散 缭乱
将要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 美的赞美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 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找一找,文中那些句子具体描画了“仙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请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想象,选择你最喜欢的 一句或你认为最富表现力的一个字或词,与大家分享
整体感知: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作用:结构上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内容上这里的相共谈的人指的是有高雅乐趣的人,作者 将谢中书当作能谈山论水的朋友的同时,也希望与古往今来的 高雅志士相比肩。
2.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 重在实用。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 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洁 的文学作品。
解题
答:回答,回复
谢中书:谢征,曾任中书舍人,中书是官职。 书:即信函,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识记重点注释及语句翻译,背 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爱好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 思想家。字通明, 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 阳洞隐居多年。隐居期间,“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 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作用:①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美景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 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 情。②结构上:总结前文,呼应前文,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主旨思想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 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 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爱好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且略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人云”用得特别好,因为它夸张地写出了山的 高耸。此外,“见底”也表现了水的清澈。高山流 水,非常美丽。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展的雾气即将消散的时候,猿猴和鸟儿的叫 声此起彼伏,表现了山林的XXX和活力。
合作探究
1.作者怎样描画景物的?
视察角度:有仰视(高峰入云) 有俯视(清流见底)
时间跨度:有早晨(晓雾将歇) 有黄昏(夕日欲颓)
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具备) 有动景(晓雾……跃)
感官冲击:有视觉(高峰入云) 有听觉(猿鸟乱鸣)
2.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思考 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说说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了作者对谢灵运的钦佩; (2)自谢灵运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众人对秀美山水的无 动于衷; (3)“我”是继谢灵运后又一个“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乐趣而自 许,期待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谈论,欣赏 耸入
看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南史·陶弘景传》),有《陶隐居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 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中常常 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就 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中的一部分。
文学常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 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