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6至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剧美的音乐诠释
①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音乐中的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的、极有光彩的组成部分。
它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②悲剧美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悲剧”,也不同于戏剧体裁中的悲剧,而是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即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所以它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美学悲剧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幸和苦难的事件,包括了一切艺术对这种苦难现象的表现。
悲剧性的审美意义“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有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而引起人的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
”悲剧本质上与崇高相通或类似,必须能使人兴奋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
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人们通常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的一种”。
这表明悲剧是一种富于哲理性、崇高的艺术。
不过,并非所有的崇高都是悲剧,也不是所有的悲剧都属于崇高,那些表现英雄牺牲的悲剧性,具有震撼力,本身就与崇高相通。
但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的悲剧则是在社会生活中遭到不应有的痛苦而引起人们同情、沉思。
这类悲剧与崇高相去甚远。
然而悲剧的效果就在于通过描写人类类似的苦难,来引起人民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和陶冶情操。
③大多数美学家认为,悲剧除了痛感之外还能给人一种深层次的快感。
音乐作品中存在大量以悲为美的现象,亚里士多德有过这样的解释:“怜悯和恐惧是人们最容易滋生的两种情感,必须用悲剧、音乐等艺术手段,将这些容易滋生的、过分强烈的、搅乱平静生活的情感宣泄净化,而重新回复心理平衡。
”悲剧的目的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而是使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体验着自由的喜悦。
④悲剧的快感来源于生存深处的生命力的舒张,而所谓的“生存快乐”,只有在受难的痛苦中才能被激发出来。
我们熟知的贝多芬,他的幸福恰恰源于他的痛苦压抑和孤独。
在他三百多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剧性都化作了深沉壮美的音响世界。
他用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意志,用充满斗争精神的音乐与命运抗争、与黑暗的现实抗争。
一切具有悲剧美的哀伤里,都能发现可以化作积极力量的因素。
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充满了人生不幸
的控诉,音乐中刻画的社会冲突性,认识悲剧的深刻性,表明了悲剧美正是源于痛苦,这种痛苦又代表着神圣精神力量的升华——从痛苦走向欢乐。
⑤悲剧不是重在对苦难的渲染,而是重在对反抗苦难和毁灭中所呈现出来的抗争之美的表现上,只有对苦难和毁灭的抗争,才能够揭示出人性中的美,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全部光辉,张扬人的生命本质。
⑥音乐的审美功能在于它能对人类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的满足,使人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感之流的连接点、交汇点、融合点。
并在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感流入自己的心灵。
音乐用其特有的方式诠释悲剧美,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
(节选自《文艺生活》,有删改)1.下列关于“悲剧美”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悲剧美能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B.美学悲剧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幸和苦难的事件,包括了一切艺术对这种苦难现象的表现。
C.悲剧美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D.悲剧美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
人们通常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的一种。
这表明悲剧是一种富于哲理性、崇高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诠释悲剧美,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音乐是适于表现悲剧美的艺术形态之一。
B.悲剧除了痛感之外还能给人一种深层次的快感。
悲剧的快感来源于生存深处的生命力的舒张,而所谓的“生存快乐”,只有在受难的痛苦中才能被激发出来。
C.悲剧性的审美意义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中,遭到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进而引起人的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
D.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的悲剧的效果在于通过描写人类类似的苦难,来引起人民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和陶冶情操,也是一种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音乐作品说明一切具有悲剧美的哀伤里,都能发现可以化作积极力量的因素。
B.悲剧的目的是让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其中体验自由的喜悦,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
C.悲剧重在人们反抗苦难和毁灭中呈现出来的抗争之美,而不在渲染苦难,只有这样的美才能揭示人性中的美。
D.人们在音乐中得到情感交流、体验等需要的满足,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感之流的共鸣,并在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感流入自己的心灵。
【答案】1.B2.A3.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
①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的翻译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
在莫言获奖之前,他已将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
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
②葛浩文193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
上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他就想:“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后来,葛浩文加入海军,并被派到美国海军驻台湾的司令部,成为一名通讯官。
“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
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
”多年以后,葛浩文这样回忆道。
③此后,葛浩文先后被派驻日本和越南,然后又回到中国台湾。
经受过越战洗礼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年少轻狂,并拿起书本。
“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真正看进书去”。
他发现自己有学汉语的天赋。
“我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
”他向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老兵学习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位老师给他起的名字。
退伍后他进入台湾师范大学汉语中心学习。
④回国后,葛浩文继续学习中文,他的博士导师是柳亚子的儿子、旅美散文家柳无忌。
学习期间,导师向他提起中国有一对作家伉俪萧军、萧红,他们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
葛浩文就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读了起来,那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
而萧红则激起了他更浓厚的兴趣。
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5年后,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所写的《萧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⑤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小说是张洁创作的《沉重的翅膀》,译本在美国卖得不错,“于是我下定决心,这辈子我就干这个了!”此后,葛浩文“一发而不可收”,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20多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通过他的笔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得到推广。
“一部中国作品,哪怕中国人特别喜欢,但是如果我觉得在国外没有市场,我也不翻。
我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学。
”葛浩文说。
⑥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非常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
在翻译刘震云的《手机》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小说场景始于30年前,然后闪回到现代,接着又回到30年前。
“如果照这种顺序翻,看过40页后,美国读者就会说‘真没劲’,然后把它扔到一边。
”他建议把开场设在现代,然后再展开回忆。
这个建议得到了作者的同意。
“我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
⑦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
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
杨宪益先生的妻子、出生在北京的英裔著名女翻译戴乃迭这样评价他:“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文小说翻译几乎是他一个人的地盘儿。
”
⑧除了萧红之外,葛浩文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就是莫言,迄今他已将其10多部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
⑨1988年,葛浩文看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很震撼,写信给莫言,希望获得翻译版权。
“当时莫言远没有现在有名,而我,也只是有个好听中国名字的学者。
现在想起往事,我会觉得有点小骄傲,并非为我翻译得好而骄傲,而是为我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他这样的作家。
”
⑩莫言的作品销路不错,翻译了其几部小说后,葛浩文和莫言在北京见了面。
后来,他们又一起去了很多国家,推荐莫言的新书。
有一次,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推荐《酒国》时,几天之内,莫言几乎把客房书架上的中国小说都看了个遍。
葛浩文和美国的出版商都对这个12岁就辍学,却写出大量美妙小说的作家惊叹不已。
对于自己,葛浩文显得十分低调。
“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功不可没。
B.本文对葛浩文上学第一堂课的情景设置,意在暗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
C.传记常以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记述葛浩文被派往台湾时,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逼真细腻地描写出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D.本文选取了葛浩文在中西方文学交流方面的几个片段,侧重记叙了他对莫言作品的翻译、介绍来表现文章主旨。
5.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6.葛浩文取得了成功,其中必有内在原因。
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4.D5.①致力于将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作家的40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世界;
②侧重介绍莫言作品,并与莫言一起到多个国家推荐其作品;
③介绍当代中国小说有自己的原则,以西方人的眼光为审美标准;
④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很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保证了翻译质量。
6.①有学汉语的天赋。
他发现自己“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
②有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
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写成《萧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萧红热。
③有自己的翻译视角和方法。
坚持以“洋人”视角介绍中国当代小说;他非常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
不仅没改变质量,还提高了销量。
④笔耕不辍,勤奋刻苦。
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
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
⑤眼光独道/独俱慧眼。
他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莫言这样的作家。
5.试题分析: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如此题的题干是“得到中外学者的敬重”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精神品质和成就贡献的角度进行概括。
本题属于全文的信息筛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就是要到原文中筛选和整合葛浩文的功绩贡献。
6.试题分析:题干“葛浩文取得了成功,其中必有内在原因。
”本题属于一道信息筛选和分析综合类试题,从题干中不难发现是找其成功的内在原因,所谓的内在的原因就是其本身的原因。
通过仔细阅读文本不难发现其成功的内在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
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
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
其它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
“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
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
”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
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
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
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
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
”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
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
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
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
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
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
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
”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
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
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父子关系紧张。
B.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很不满意,甚至有些鄙视。
C.小说通过“我”和李信的四个阶段的对话,先抑后扬,刻画出常远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形象,他有闯劲,有社会责任感;对弱者有悲悯情怀。
D.常远跑到青海茫崖的矿区演出,是为了接触中国最底层的民众,了解中国最基层的现实。
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8.“我”和老李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你是否喜欢小说中常远这个人物?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7.C8.①“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框架。
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不满,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②通过“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这个具有具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给人以宽广的文学想象空间。
③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9.喜欢:
①个性鲜明,有主见。
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要当一名摇滚乐手。
②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
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无保障时,就决定回来考律师。
③不计名利。
矿难发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官司。
不喜欢:
①太朋克。
一会夹克上带钉,一会头发颜色又变了。
不符合主流审美习惯。
②过于叛逆。
不给父亲打招呼,说走就走,气得他父亲不想管他。
③太容易感情用事。
一会儿要当摇滚乐手,一会儿当律师,很可能一事无成。
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
①喜欢他的担当,责任感。
这是现代青年最应该具备的品质。
②不喜欢的过于叛逆,因为着很难被主流价值观认可,影响前程。
9.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探究题。
探究试题的设置可以从小说的某一情节、某一细节、某一人物、某一道具等任何一个因素入手,答题指向是一看是否符合情节逻辑,二看是否合乎性格逻辑,三看是否合乎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四看对小说主题是否起到积极作用。
本题题干问“你是否喜欢小说中常远这个人物?”先要表面观点,可喜欢,也可不喜欢,也可兼而有之。
只要言之有理,能用文本中的内容来论证就可以。
点睛:高考对人物类题型的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
设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
思路:探究谁是主人公,主要分析: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
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主人公了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
例:2008江苏卷《侯银匠》: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主人公是侯银匠。
①标题是“侯银匠”,表明侯银匠是写作的主要对象。
②小说以侯银匠开头,以侯银匠结尾,中间写女儿出嫁,因为那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节是紧紧围绕侯银匠展开的。
③作者正面描写侯菊,目的是烘托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小说通过他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
设问: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思路: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4)揭示或凸显主旨。
例:陈忠实《马罗大叔》: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
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②与前文的吼、哭、骂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
③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④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
⑤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读愉悦。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