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8.8 认识平行线丨苏教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平行线》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观察几个实际生活中的典型场景,从中抽象有两条直线组成的几组表示位置关系的直观图形,让学生认识平面内直线的“相交”和“不相交”,进而描述平行线的概念。
教材又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组平行线。
“试一试”让学生利用自己学会的方法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从而提高学生画平行线的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是平行线的概念和画平行线。
二我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教材提供的场景和从场景中抽象出的三组直线有点少,不便于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
所以我又添加了一组不垂直相交的直线,一组斜着平行的直线。
这样为学生的分类提供了足够的典型材料。
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我准备了一个正方形盒子,通过实物观察,化抽象为直观,使抽象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画平行线这一环节,我给学生提供总够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索画平行线的方法,让学生的做法在讨论汇报中不断完善。
三案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小棒、展示板、三角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媒体出示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这几幅场景同学们见过吗?找一找,这里有直线吗?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1.媒体出示从场景中抽象出的五组直线
师:你会给这样的图形进行分类吗?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并归纳出你们小组的意见,开始.
师:刚才有同学说3号图形是“交叉”的两条线碰到一块儿,有谁知道“交叉”用数学语言怎么说?对,在数学上我们数学家爷爷给他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相交”.
2.把线段想像成直线再分类,进一步从本质上理解“相交”和“不相交”.由此而认识平行线.
3.学生充分活动后,展示分类的结果,说明分类理由.从学生理由中形成“相交”“不相交”的概念.从而归纳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相交和不相交。
4.媒体动态演示,深化学生认知。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教学平行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看看不相交的这一类,像图4上这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都……(在同一平面内不会相交两条直线)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一种关系就称为:互相平行(板帖),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认平行线(板帖)
师:大家在生活中其他地方用到过“互相”这个词吗?
(1)描述平行
师画出一组平行线
师:我们可以称为其中一条直线是另外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这时,可以说:红线是蓝线的平行线蓝线是红线的平行线红线和蓝线互相平行(板帖)
师:在数学上,我们经常把这两条直线一个叫直线a,另一个叫直线b,谁能用一句话来说直线a、b之间的位置关系吗?(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或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或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
)
同桌互说,师一一给予评价,同时强调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单地说直线a是平行线或直线b是平行线。
师: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平行线打交道,你还能找一找,想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2)出示一正方体模型,让学生再次感受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口答,师课件出示答案.
2.画平行线
师:我们用折的方法能够得到一条平行线,你能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吗?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照课本40页的画法.
学生充分活动,师行间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到展台上展示自己的三种画法:方格纸上画直尺画一副三角尺画
师用三角板演示画一组平行线.
让学生尝试经过指定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想想做做”第4题)
3.找平行线
师:会画.会折.你还会找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同学们,你觉的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欣赏生活中体现平行的实物图片,师解说.
教学反思
一、为知识生成提供足够的数学材料
因为学生获得概念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长而增长,学生掌握的科学概念许多都是从日常概念中发展而来的。
所以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积累有利于概念学习的经验,同时又要注意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为概念教学服务。
四年级学生在之前接触的图形都是平面内的,而抽象出直线的图片也能直观的看出是平面上的。
我还是先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
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所以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呈现生活中丰富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现实场景中的图片抽象出相应的图形。
概念学习中学习素材很重要,由于想让学生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类,我认为教材提供的素材还不够丰富和全面,于是增添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相交和平行的图片。
数量充足,变式的形式也有,这样通过分类,使学生了解到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不同的位置关系,通过对两种位置关系的比较,使学生对于互相平行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进一步研究平行做了铺垫。
二、通过反例,辨析概念本质。
怎么认识是否这两条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呢?开始我也尝试着想其他的方法来体现,但都觉得不够形象生动,学生也不好理解。
而且开始跑道线、棋盘上的线都是正例,仅从正例还不足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概念的反例能提供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加精确。
最好是直观的,学生熟悉的,于是我就想到了立交桥,这个学生在生活中都见到过,生动形象,容易理解。
由抽象到形象,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在“同一平面内”。
具体例证太少也会对概念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于是在有了直观的认识后,我又安排了长方体上的线段所在的直线位置关系辨析。
这时把学生思维提升到半抽象状态中,使学生原有的感性经验从具体直观上升到图形水平,既直观也需要孩子发挥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里安排的是正、反例相结合,通过三组边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比较、辨析,更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进而掌握概念基本特征。
从课堂上教学的效果可以看出这样的处理还是比较合适的。
三、动手操作内化,在实践中改进。
在学生建立并理解了平行概念后,要给他们一个内化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出错、走弯路,这样才能有真切体验,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
这时我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允许学生充分思考甚至想象,积极创造。
画平行线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用特殊的材料创造平行线,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平行线的画法,由易到难。
点子图、方格图、白纸、小棒等等学具让学生自由的创造发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也体验到了乐趣,通过自己的尝试掌握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对随意摆小棒和随意折纸的不准确性的认识中,更加深化了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接着我通过对画在白纸上的平行线进行置疑,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画法。
这里我大胆让学生去自学书本,然后自己尝试画,让学生在学和练中掌握画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画平行线的注意点。
但画平行线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还借助了多媒体的优势,以直观生动的动态演示提炼方法。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动脑想、动手画,对平行线的理解和画法在不断飞跃,他们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空间观念。
我想这样应该比单纯的说教要好些,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