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引领致富路——图们市河北村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旗引领致富路——图们市河北村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作者:李金梁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9期
李金梁
2015 年8 月20日,对图们市河北村46 户贫困户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河北村食用菌创业扶贫基地生产出了第一批富硒灵芝,在河北村的村民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小
小的灵芝,它们更是点燃河北村脱贫致富希望的火种。
河北村位于图们市石岘镇嘎呀河北岸,全村在籍人口111 户403 人,朝鲜族占了96%,是
一个典型的朝鲜族聚居村。
由于河北村临山而建,土地多属山坡地、河滩地,人均耕地少,土
地产量低,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全村仅有78 户113 人,其中贫困人口就有46 户89人,且多为老年人。
由于缺乏劳动力,大量土地以低价承包给外来户,村民仅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由于缺少法律意识,村民们经常因为转包、租金、补贴等问题纠纷不断,甚至还有承包者
因经营不善将土地撂荒的现象,最多的时候全村荒废了20 公顷的田地。
缺劳力、无技术,缺资金、无资源,河北村脱贫致富之路难上加难。
选出一个好支书,村民致富有了“领头雁”
2008 年,一名外来的汉族投资者来到了河北村,他就是现在的河北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刘海涛。
当时的他,在广东从事食用菌养殖多年,积累了丰富的食用菌养殖经验和技术。
来到河北村后,他发现河北村依山临河,林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
于是,他动员
部分村民共同办起了食用菌合作社,由他提供技术、援助资金,经过几年的发展,先后有52
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跟着刘海涛一起发展食用菌产业,当年,村民就获得了第一笔收益。
从此,刘海涛成了河北村村民心中的致富领路人。
2013 年换届选举中,刘海涛在村民的拥护下,当选为河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担任村书记后,刘海涛大胆探索,他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以食用菌合
作社为基础,将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将贫困户对接到合作社,合理使用脱贫资金,作为河北村
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的股本金,由合鑫合作社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增收,
扶持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资金入股的形式获得收益,实现脱贫致富。
河北村返乡创业党员金
青洙对笔者说:“前几年,因为家里地少,出去打工,挣的钱都不够自己花的,根本没有什么
存款。
后来加入了刘书记的食用菌合作社,他给我资金、教我技术,现在我每年的收入也不少了,一年也能存上几万块钱了。
”
建强一个党组织,村屯发展有了“主心骨”
刘海涛认为,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就越是需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越是需要发挥
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脱贫攻坚,不能光靠党支部书记单打独斗、唱“独角戏”,而是一项群策群力的系统工程,能否抓出实效,还要依靠坚强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俗
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
”河北村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党员的
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党员干部以自身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广大群众。
通过“双培双带”工程,把
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村干部带动村民,党员带动贫困户,充分发挥
党员干部致富帮带作用,累计使23 名村内外贫困党员、34 户困难家庭脱贫致富。
2016 年7 月1 日,河北村文体活动室里欢声笑语,河北村党员、村民载歌载舞,以这种
方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
看着宽敞的新村部,朝鲜族阿妈妮崔今顺高兴地说:“以前,村部小,没有专门的活动室,我们搞文艺演出、排练节目只能是在室外,很不方便。
现在
好了,村党支部重新建了村部,我们有了专门的活动室,还安装了电取暖,我们老年人可以天
天唱歌跳舞了。
”
河北村共有26 名党员,其中流动党员10 人,村“两委”班子共6 人,就是这支为数不
多的党员队伍,成了河北村各项建设工作的主心骨。
2014 年,省委提出要在全省整体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建设,就是要探索推行“社区化”村级党建工作模式,将原有的旧式村部改建为包含村级“一站式”服务大厅、卫生计生室、老
年人日间照料室、多功能文体活动室等多功能村级服务场所,不断完善村部的服务功能,丰富
服务内容,为农民群众提供领办、代办、约办等服务。
开展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建设,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村部要如何建设?该怎么为村民服务?村子该如何发展?村屯要规划成啥样?这是摆在河北村党支部面前的一个问题,答案在哪里?
答案在群众的心里。
为摸清村民意愿,党员们开始走家串户,一次次与村民交谈,一次次逐户
走访,一次次由晨曦朝阳到落日余晖……党员干部上炕头,群众才能掏心窝。
经过面对面的征
求意见和充分的考察论证,一个包含了新建村部、环境整治的整村建设方案逐渐形成,一张美
好的画卷在河北村徐徐展开。
思路一变天地宽。
想法和方案确定后,经过村班子多方努力,几个月后,近百万元项目建
设资金争取到了,以“净化、绿化、美化”为主题的村屯环境整治工程开始启动,深挖填埋垃圾,疏通整浚沟渠,开展小河流域整治,修建朝鲜族文化彩绘围墙和农民文化广场。
沙滩排球场、门球场、文体室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太阳能路灯、花坛等配套设施修建完毕,河北村的
面貌焕然一新。
320 平方米的新村部,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卫生计生室、居家养老室、
文体活动室等,村干部轮流在村部坐班值班,及时为村民提供“领办、代办、预约式”服务,
市镇涉农部门下乡驻村开展巡回上门服务,村内无职党员开展设岗定责服务,村民到村部就能
办理很多业务,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找党支部就能解决,村党支部的凝聚力与日俱增。
发掘一条新路子,脱贫攻坚有了“指明灯”
在河北村46 户贫困户中,多是老年人和病残人员,这类贫困群体,多数丧失劳动能力,
又无法再就业,靠贫困户自身无法完成脱贫致富。
为破解这一难题,村党支部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大胆探索贫困户“土地入股”脱贫模式。
整合全村土地资源,成立专业农场,贫困户以土
地入股,集中了全村168 公顷土地,由产业大户、致富能手负责管理耕种。
贫困户通过“四种
方式”获得收益,即土地的租金、惠农补贴、农场务工和分红收入,大幅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
仅靠“土地入股”这一项,贫困户就可年均增收2300 元。
村民李日燮高兴地说:“自己家的两公顷土地,每年光是租金、良种补贴加起来就有
12000 元左右,再加上年底分红,就是坐在炕头上,也有钱赚了!”
多年来,在村支书刘海涛的带领下,河北村已经形成了以食用菌种植为主的村级主导产业。
2016 年初,通过整合贫困户扶贫资金260 万元建设的河北村食用菌创业扶贫基地二期工程正
式完工并投入使用,基地建有大棚37 栋,主要种植富硒灵芝、富硒木耳、玉木耳等特色食用
菌产品。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免费使用大棚1 年进行创业致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依靠扶
贫资金注入基地,通过分红形式获得稳定收益。
预计到2017 年末,河北村食用菌创业扶贫基
地可建设大棚100 栋,年产食用菌达200 吨左右,产值达160 万元,可带动全村46 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提前实现整村脱贫。
■
责任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