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保险
与理赔成为汽车专业学生重要的就业方向。
因此,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系统讲授理论知识,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难以获得提高。
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意识,学生也能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为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1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的意义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可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容易理解的典型案例,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团队意识。
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分析案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分析案例,也能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团队意识,还可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选取兼具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让学生体验整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可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职业化延展,即是学生从事汽车保险与理赔相关工作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锻炼。
1.2 教师反思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1)帮助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将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专业教学技能及课堂掌控能力,通过不断对选取的教学案例及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可显著提升教学质量。
(2)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案例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命令与权威的专制型师生关系,而是开放平等、共同学习、互帮互助的朋友关系,课堂氛围和谐友爱与民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案例教学法不同于普通教学中的举例子。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
案例教学法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王 颖,邢世凯
23
知识点,通常列举出与所讲知识道理相同的例子加以说明,列举的例子并不一定与所讲知识有直接关联,只是作为教师向学生明确知识点的一种手段,整个举例过程都是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而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探讨、解决与所讲知识有直接关联的案例来掌握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案例长度需适中,还要借助多媒体教学。
案例描述不可太长,太长的案例容易使缺乏耐心的学生在阅读案例时分散注意力或转移注意力,从而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案例描述也不可太短,太短的案例容易使学生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不清,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出现缺乏思路的情况。
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结合实际采用多媒体教学,可提供相应的视频案例供学生观看与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
(3)应根据教学内容考虑案例间的关联性。
教师在选用教学案例时,不应只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还要考虑前后章节知识间的关联性。
如某节课选用的教学案例可既包含上节课的知识点又涉及下节课的知识点,并在课尾进行课堂小结时加以总结,学生就可关联所学知识,使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与牢固,教学质量也会逐步提升。
3 案例教学法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中的设计与运用
3.1 精选案例
(1)案例应具有真实性与典型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处理保险与理赔相关工作的能力,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选用的案例应具有真实性,确保学生能在分析案例与解决案例问题的基础上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选用的案例还应具有典型性,所选案例要鲜明且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准确地体
现所学知识。
(2)案例要有问题导向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案例教学法不能只停留在案例层面,更要考虑教学,而根据案例所设置的问题是满足教学需要的重要保证。
首先,设置的问题数量应适中,问题数量过少会使案例研究不透彻,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问题数量过多会导致课堂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
其次,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思维碰撞、深入思考、逐步提高。
(3)案例要有价值引领性,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虽重要,但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学生从事汽车保险与理赔相关工作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深受企业及客户的青睐,也是学生人格魅力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在选用案例时,不要忽视案例的价值引导。
(4)案例既要保证时效性,又要注重创新性。
案例不能过于陈旧,过于陈旧的案例可能不符合现有的政策法规等,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案例的创新性也尤为重要,教师要具备创新案例的能力,提升汽车保险与理赔案例教学的质量,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呈现案例
对于案例的呈现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形式,如对于难度中等偏下、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可采取“讲授知识→呈现案例→提出问题→交流探讨→总结评价”的形式;对于难度中等偏上、难以理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可采取“提出问题→呈现案例→交流探讨→讲授知识→总结评价”的形式。
以上2种案例呈现形式,前者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大部分知识点,再通过后期的案例问题分析与解决巩固所学知识点;后者可让学生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理解分析并解决案例问题,达到理解
24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施——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2021ZJJG020)。
知识点的目的,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后经教师系统讲授纠正自己的错误理解,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3 交流探讨
了解案例后,学生对案例的原因及结果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应了解学生如何分析案例并解决问题,此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思维碰撞,探索多种解决方式,最终遴选出最优的解决办法。
3.4 总结评价
学生经过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完善本组分析报告的同时,借鉴其他小组分析报告并对存疑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查看各组案例分析报告,掌握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情况后做出点评,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鼓励表现一般的小组,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对学生存疑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最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4 案例教学法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中的应用实例
以高职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中的近因原则为课程任务并选取相应的2个教学案例为例。
4.1 教学方法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近因原则的含义及运用规则,然后引入案例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案例,学会运用近因原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汽车保险与理赔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
4.2 教学案例呈现
(1)课前布置任务。
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预习近因原则的学习任务,并将教学视频素材导入学习通平台,让学生结合已学习的内容(保险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补偿原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比各利益原则的不同之处。
学生依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观看视频并积极讨论,必要时自行收集资料,了解几种保险原则的区别,并在教材上标注重点。
(2)课中开展教学。
首先复习提问。
教师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及课前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便后续教学的有效开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复习任务和新课任务,为学习近因原则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然后进行新课讲授。
教师通过PP T演示及视频资源等讲授近因原则的含义及其运用规则,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充分理解近因原则的含义及其运用规则,为学习下一章节奠定基础。
三是案例引入。
教师引入2个实际生活中有关近因原则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从事汽车保险与理赔相关工作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案例,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四是小组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所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近因原则的理解,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全员参与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五是重点总结。
教师总结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点,并提醒学生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总结明确学习重点。
六是课堂练习。
教师在PP T上展示练习题,先组织学生独立回答,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公布答案并进行简单解释。
(3)课后拓展作业。
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拓展作业,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发布的拓展作业。
(收稿日期: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