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 万或更多,但到西汉
初大约只剩下 1500 万至 1800 万,至西汉末的公元 2 年增加到 6000 万。

王莽时
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 3500 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 157 年)稍后,才重新突破
6000 万。

从 184 年黄巾起义爆发到 220 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
约 2300 万。

4 世纪初的西晋约有 3500 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
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 609 年),才恢复到 6000 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 50%,到唐初仅有 2500 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 755
年,又增至约 9000 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 960 年宋朝初
建时估计只有 4000 万,其境内仅 3000 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 年)境内人口超过 1 亿,辽(金)、
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 万以上。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
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 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 1.2 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
损失高达 80%,仅剩 1000 余万。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 万。

到 14 世纪中期
增加到 8500 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 6000 万。

但到 17 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 2 亿。

但明末的天灾人祸
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 40%,清顺治十二年( 1655 年)估
计已降至 1.2 亿。

康熙三十九年( 1700 年)恢复至 1.5 亿,以后很快破 2 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 1850 年),全国人口创造了 4.3 亿的新纪录。

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
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 1 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 年尚未恢复到 1850 年的水平。

1953 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 5.8 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

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 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 20%以上,一般在 30%
左右。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

从公元 2 年的 6000 万增加到 1850 年的 4.3 亿,总数仅增长了 7 倍,年平
均增长率仅约 1‰。

2、大起大落。

某些时期的持续增长和某些年代的急剧下降交替出现。

如西汉前期、 8 世纪
前期的唐朝、 11 世纪的北宋、 18 世纪的清朝,数十年至百余年间人

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 7‰-10 ‰。

其中的恢复阶段还可能出现更高的年平均增长率。

而在人口锐减时,一二十年间可以形成高达 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
负增长率可以高达50‰ -100 ‰。

3、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

第一阶段,自商、周至公元初,达到 6000 万。

第二阶段,自东汉至 8 世纪中叶的盛唐,增加到近 9000 万。

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
至北宋期间的 12 世纪初突破 1 亿,至 13 世纪初达到 1.2 亿。

第四阶段,从宋末元初至17 世纪初的明代,总数超过 2 亿。

第五阶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 18 世纪初得到恢复,至 19 世纪中叶达到 4.3 亿的新高峰。

第六阶段,经过近百年
的下降和低增长后,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出现高速增长, 70 年代后虽速度减缓,近年仍已突破了 12 亿大关。

二、三阶段翻番的时间为 1300 年,第四阶段为 500 年,第五阶段不到 250 年,而第六阶段只有 40 年。

4、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

由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权和更好的生活
条件,地主阶级人口总是以比农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长,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随
着王朝的延续而越来越高。

5、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

主要表现在汉族和农业民族的增长一般高于非汉
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汉族和农业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汉族以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

影响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东部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丰富,
容纳了中国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当稠密的地区。

中部也有相当数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开发条件。

中国的人口无论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国内生产的粮食供养的。

2、农业生产。

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农业生产不是人口增长的唯一原
因,但中国人口史上几次大的突破,都是粮食增产的直接结果。

天灾、
动乱、战争等因素可以破坏农业生产,从而推迟人口高峰的到来,而任何人口奇迹的出现,只能建立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之上。

3、战争。

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

士兵
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

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

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
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家属因缺少赡养、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

4、政治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主观上无不希望鼓励、促进人口增加,并
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和政策,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赋税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劳役的影响,刑法制度的不公平,这些都影响人口的增长。


5、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一般起着鼓励早婚早育、多育
的作用,但由于“后”只指男性后裔,因而对人口增长也起了相反的作
用。

此外,一些迷信习俗、宗族观念和社会习惯势力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更直接地反映在
人口再生产方面。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