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实用课件)_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 诚意:“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心正:防止情感偏向,用理智驾驭情感, 修养中正平和的心态,做到情理和谐,符合礼仪法度。
“修、齐、治、平”之外王之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 一言偾(败坏,破坏)事,一人定国。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 齐家治国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
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 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 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 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 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数:是指算术和数学,是上古科学的基本先驱。 《诗经》六义
2024/3/14
-:
10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 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 和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 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 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 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它 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 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 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 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 “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研读文本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 步影响的过程,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 终学有所得。
第三句承接上文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研读文本
-:
9
八岁入小学及学习内容
古人八岁入“小学”。先由学习洒扫应对开始,渐渐地学习“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
洒扫,是人生基本的生活卫生和劳作。 应对,是人与人之间,所谓人伦之际的言语、礼貌、态度。
“六艺”所包括内容很广:
礼:是文化的统称。 乐:是生活的艺术,当然也包括了音乐。 射:是学习武功,上古远程攻击的武器,以弓箭为主,所以用射箭的 射字作代表。 御:是驾御马匹和马车等驾驶技能。 书:是指文字学,包括对公文的学习。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华东理工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华Ad中d y科our技title大学
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
A厦dd y门ou大r titl学e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Ad香d y港our大title学
明德格物
中Ad国d y政our法title大学
明德任责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 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 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 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因此,大学之道的首要目的就是“明明德”,即除蔽复初、除暗复明, 彰显“明德”之本然之明。对于个人而言,就是通晓、领悟、崇尚天道、天 德、天理,以此修养内心品德而成为君子。
研读文本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 外王:修己安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wù恶之。 ——《大学》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大学之道:成己而达人,内圣而外王
研读文本
“八目”之间有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基础、方法——内修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目的——外治
思考探究三
“三纲”和“八目”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八目
结合注释,用10分钟时间,圈点勾画重点词语,力争能初步翻译 文言文。
研读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道:宗旨,根本原则。 (2)明:动词,彰明。 (3)明德:美好的德行。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 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 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5)止:至,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 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 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 最高境界。
叹为观止,古文观止
大学之宗旨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 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 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总之,“明明德” 是自身的修养。
【新民】 “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推己及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 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商汤浴盆上的铭文说:如果一天之内能除去污垢, 有新的面貌,那就要每一天都去除污垢而自新,日 复一日的自新。使众民如沐浴去污般涤除其旧染之 恶而振作自新,且这种自新当日日推进,不可间断。
“亲民”就是是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 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 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 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 完善。
此三者, 大学之纲 领也。 (朱熹)
研读文本
【明明德】彰明美德。(内圣:君子个人修养)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 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 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谐,家业繁荣。
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
(3)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
(4)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 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
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之认知工夫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 对于外部世界做到了明辨事物、通晓事理。这是修德立世的基础。
“正心、诚意”之修身工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 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 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研读文本
【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最终追求)
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 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亳人 之欲之私也。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 人,交止于信。《大学》
研读文本 三纲领的逻辑关系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 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 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 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 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 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 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 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 本。
请记住: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它虽然不能装进口袋里,却能够展现 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体现在行动中。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 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
大学之道 与君共勉
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 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 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希 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 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 结出大道之果!
止于至善
内圣
外王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格致 诚 正 修 齐 治 平 物知 意 心 身 家 国 天
下
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 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总分式论证结构,浑然 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 可辩驳的力量。 3.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 关系;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 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 而言。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 “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章句集注
•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中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 学(古称太学),没有中学。
• 朱熹:“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 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 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 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 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 道。……
——王阳明《亲民堂记》
研读文本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 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 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 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 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 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 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 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止于 至善
亲民
明明德
君子将内修之“明德”外化而“亲民”, 将“明德”推而广之,教化民众。而外在的教 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化的目的是使 民众将“明德”内化于心,从而振作自新。只 有每个个体、整个社会都振作自新,各成 其德,各得其所,才能最终实现“止于至善” 的目标。
故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 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 轻重也。
导入:四书是指哪四本书?
温故知新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
经》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解题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 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 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 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研读文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 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
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 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 1、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 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 2、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 “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思考探究二
1.《大学》“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 系? 2.“修身”在“八目”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为 什么?
(5)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读文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 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 分。 (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 (4)本:本源、根本。
“修、齐、治、平”之外王之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 一言偾(败坏,破坏)事,一人定国。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 齐家治国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
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 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 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 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 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数:是指算术和数学,是上古科学的基本先驱。 《诗经》六义
2024/3/14
-:
10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 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 和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 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 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 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它 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 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 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 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 “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研读文本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 步影响的过程,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 终学有所得。
第三句承接上文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研读文本
-:
9
八岁入小学及学习内容
古人八岁入“小学”。先由学习洒扫应对开始,渐渐地学习“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
洒扫,是人生基本的生活卫生和劳作。 应对,是人与人之间,所谓人伦之际的言语、礼貌、态度。
“六艺”所包括内容很广:
礼:是文化的统称。 乐:是生活的艺术,当然也包括了音乐。 射:是学习武功,上古远程攻击的武器,以弓箭为主,所以用射箭的 射字作代表。 御:是驾御马匹和马车等驾驶技能。 书:是指文字学,包括对公文的学习。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华东理工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华Ad中d y科our技title大学
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
A厦dd y门ou大r titl学e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Ad香d y港our大title学
明德格物
中Ad国d y政our法title大学
明德任责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 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 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 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因此,大学之道的首要目的就是“明明德”,即除蔽复初、除暗复明, 彰显“明德”之本然之明。对于个人而言,就是通晓、领悟、崇尚天道、天 德、天理,以此修养内心品德而成为君子。
研读文本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 外王:修己安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wù恶之。 ——《大学》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大学之道:成己而达人,内圣而外王
研读文本
“八目”之间有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基础、方法——内修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目的——外治
思考探究三
“三纲”和“八目”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八目
结合注释,用10分钟时间,圈点勾画重点词语,力争能初步翻译 文言文。
研读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道:宗旨,根本原则。 (2)明:动词,彰明。 (3)明德:美好的德行。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 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 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5)止:至,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 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 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 最高境界。
叹为观止,古文观止
大学之宗旨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 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 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总之,“明明德” 是自身的修养。
【新民】 “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推己及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 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商汤浴盆上的铭文说:如果一天之内能除去污垢, 有新的面貌,那就要每一天都去除污垢而自新,日 复一日的自新。使众民如沐浴去污般涤除其旧染之 恶而振作自新,且这种自新当日日推进,不可间断。
“亲民”就是是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 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 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 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 完善。
此三者, 大学之纲 领也。 (朱熹)
研读文本
【明明德】彰明美德。(内圣:君子个人修养)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 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 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谐,家业繁荣。
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
(3)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
(4)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 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
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之认知工夫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 对于外部世界做到了明辨事物、通晓事理。这是修德立世的基础。
“正心、诚意”之修身工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 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 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研读文本
【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最终追求)
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 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亳人 之欲之私也。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 人,交止于信。《大学》
研读文本 三纲领的逻辑关系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 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 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 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 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 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 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 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 本。
请记住: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它虽然不能装进口袋里,却能够展现 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体现在行动中。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 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
大学之道 与君共勉
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 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 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希 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 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 结出大道之果!
止于至善
内圣
外王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格致 诚 正 修 齐 治 平 物知 意 心 身 家 国 天
下
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 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总分式论证结构,浑然 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 可辩驳的力量。 3.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 关系;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 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 而言。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 “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章句集注
•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中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 学(古称太学),没有中学。
• 朱熹:“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 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 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 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 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 道。……
——王阳明《亲民堂记》
研读文本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 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 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 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 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 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 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 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止于 至善
亲民
明明德
君子将内修之“明德”外化而“亲民”, 将“明德”推而广之,教化民众。而外在的教 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化的目的是使 民众将“明德”内化于心,从而振作自新。只 有每个个体、整个社会都振作自新,各成 其德,各得其所,才能最终实现“止于至善” 的目标。
故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 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 轻重也。
导入:四书是指哪四本书?
温故知新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
经》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解题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 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 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 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研读文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 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
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 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 1、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 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 2、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 “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思考探究二
1.《大学》“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 系? 2.“修身”在“八目”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为 什么?
(5)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读文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 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 分。 (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 (4)本:本源、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