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
第一篇:《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
《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
摘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叙事的散文。

全篇短短四百零二字,就创设了一幅幅饶有诗情画意的场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营造出了优美的意境;全文金线串珠,以“乐”为主线,形散而神聚;此外,这篇散文遣词凝练,语言流畅,音节铿锵,格调清新。

《醉翁亭记》实在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关键词:意境优美结构精巧语言出色精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时期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但在极有远见的母亲悉心培育下,少年时代就立志远大,发愤苦读,从而奠定了日后成功的基础。

二十四岁中进士,初登仕途便以支持革新、直谏敢言闻名。

自一零五四年起,欧阳修在几度遭贬后终获朝廷重用,由翰林学士一路升至枢密副使,直至参知政事。

欧阳修学识渊博,具有多方面才能,无论诗、词、骈文,都是一代名手,散文成就尤为卓著,以“文体众备,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尽其工”(吴充《欧阳公行状》)的特点成为一代文宗。

欧阳修的散文今存有五百余篇,一部《古文观止》就收辑有他的散文十三篇之多。

他的散文继承并发扬了韩愈散文“文从字顺”的文风,叙事简括有法,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语句圆融轻快,深寓理趣,抒情性强。

写景叙事散文是欧阳修散文集一个重要类别。

这类风景记胜文字,或记亭堂,或写山水,或咏园林,取材广,题旨宽,都写得情景交融极富特色。

《醉翁亭记》正是欧阳修这类写景叙事类散文中的突出代表。

《醉翁亭记》写于庆历六年,即一零四六年。

一零四五年,“庆历新政”失败,代表人物范仲淹等被谪贬,次年,支持新政的欧阳修
也被贬逐到滁州,改革时弊的政治抱负一时难以伸展,只得暂时寄情于山水之中。

自号“醉翁”并写下这篇《醉翁亭记》,有其旷达自放,不问时政的含意,这正是他当时思想心态的真实反映。

当时,滁州偏僻,交通闭塞,欧阳修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风俗之安闲”(《丰乐亭记》),加上他被贬到此僻静之地后,为政以宽,又值年岁丰稔,故常涉足游乐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就反映了他当时政治上失意而仍然行乐的一个生活侧面。

全文记游写景,生动地描绘了滁州醉翁亭周优美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在封建社会里的所谓“官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自己虽遭贬逐却仍然放情山水的悠闲自得心情,并从侧面婉转地表现了自己在滁州为官的政绩。

《醉翁亭记》是一篇历来被人们所极力赞赏的山水游记,文章写得极其精炼娴熟,写作技巧高超,在艺术上非常有特色。

1、融情于景,创设了优美的意境
《醉翁亭记》一文,犹如优美动人的诗章,充满幽情雅趣。

短短四百来字,就为我们展示出十多幅清新优美的画面。

通篇始终把山水风光的描绘,游人活动的叙述,以及个人感情1的抒发紧密地交融在一起,而以抒情贯穿始终。

作者在第一段交待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它得名的同时,用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进一步说明了“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这句话中首次出现的“乐”字,也正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作者在第二段中,用“若夫”二字引出对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的分述,并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四句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这是对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第三段是分别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方面具体写游琅琊山之乐。

最后一段,作者简练形象地叙写了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人们已尽兴而返,飞鸟也得享山林之乐,尽情地上下飞鸣了。

文章到此顺
势来一个转折,一层深似一层地抒发情怀。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作者由于政治上遭受排斥,仕途失意,内心不免有抑郁之情;寄情于山水,于宴欢酒酣之中与民同乐,纵然可以一时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怀总难抛却,所以才有“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的慨叹。

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游人之乐,前文已经记叙得很具体了,但太守之乐却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

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正是这样情与景随,情景自然融合的。

好的散文应该是诗,应该有优美的意境,也就是要有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通过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

放情林木,醉意山水,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的真意。

作者就是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试看《醉翁亭记》展示给我们的优美境界: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在欧阳修的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蔚然而深秀”的琅玡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

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

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

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

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

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这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出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

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

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
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

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

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

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

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
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

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

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写了四季的景物变化。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

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

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

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

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

这里有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蔚然壮秀的琅玡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再有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

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

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展示,使《醉翁亭记》一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2、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首先,“乐”字一线串珠,把断片的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章开始写望琅玡,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示一个“乐”
字。

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借“山水之乐”,清晰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

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最奇。

待到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人。

一州之人都能纵情山水,就非同寻常了。

文章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大有深意在,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

至全文结穴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综观全篇,我们会不难认识到,《醉翁亭记》一文看似散,其实一点也不乱,重要原因就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乐”,醉中之“乐”。

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

其次,每一段落的结构方式又名现异彩。

第一段采用了逐层脱卸的手法,从整体到局部,层层展示:环滁诸山——西南诸峰——琅玡山——酿泉——醉翁亭,五个层次,逐渐拉近,慢慢集中,最后落到了一点上,有如沿途观览,一步一景,逐步深入,直至醉翁亭。

正如全景式的摇镜头,让美景逐层展现,经千回百转,在诸景烘托之下,才引出人们最企盼的胜景。

这种由远到近,由大到小,逐层剥笋的手法,使得叙写层次不平不直,九曲回肠,而又井然有序。

第二段的叙写有别于上段的移步换景,而是根据时间的推移写山间朝暮及四季景物的变化。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的是朝暮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概括的是醉翁亭周围春、夏、秋、冬四季的
风景特征。

在这些的分别描写之后又作总结性呼应:“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谋篇布局上的分总结合、纵横交错,在时间这根轴上显得十分清晰。

第三段以滁人游、太守宴为内容,先写一个欢乐的全景,然后由“面”到“点”,逐层“聚焦”,突出了“醉翁”的醉态和精神风貌。

第四段以席散人归为线索,写山林之乐,禽鸟之乐,宾客之乐,而后归结到太守喜民之乐,与民同乐,以揭示主旨。

未尾以点明“醉翁”真实身份作结,恰到好处,虽言已顿收,但余意犹在缭绕。

另外,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在《醉翁亭记》中比比皆是,使得全文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下不提,埋下伏笔,催人卒读。

直到全文尾端,才明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收到了首尾相照之效。

再如“太守乐”呼应“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落石出,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凡此种种,这样的前后呼应的结构安排,实在是无懈可击。

3、遣词凝练,语言流畅,音节铿锵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

“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是作者在本文中的首创,由于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它们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被同代和后来者广泛所用。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文中很不少。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

“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

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
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

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活画毕现。

《醉翁亭记》言简意赅的开头,也在文坛留下了推敲文句的佳话。

“环滁皆山也”,看似漫不经心的交代,实则仅此五字,就把滁州周围的景观尽展读者眼前,使人一目了然。

据说此文的初稿开头有数十字(有说数十句),经反复修改,定为这五字,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了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

奥秘何在呢?
这要从虚词的作用说起。

现在讲虚词,一般只讲它的语法作用,例如“也”是个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解释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表示提示。

这是把虚词放在句子范围内来进行研究,因此通常只要了解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难看出其中某个(或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

但古人写文章用虚词,却更加看重它表情达意的作用,因为虚词用得好,确实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这就要从全篇来看了。

再回到《醉翁亭记》上来。

作者连用21个“也”字,大约有两个原因:第一、文章采用了直接诉诸读者形象思维的写法,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有如画卷平舒,每一层又都用一个“也”字结住,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

第二、作者的纵情山水,决非隐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种感情既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与之互为表里,又表现在某些内心独白式的话语里,这就使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而“也”字的连用则恰好成为这一情调的最合适的表现形式。

对此,细心的读者通过反复吟诵是不难达到心领神会的。

我们无妨来做一点比较。

例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
作亭,而太守名之”,上述的意味就消失殆尽了。

又如最后一段的前三句,从“太守归”“禽鸟乐”一直写到“太守之乐其乐”,层层加高,最后点明全文中心,其中的三个“也”字都显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胸襟,值得玩味再三;如果把“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也”改为“之”,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也”改为“焉”,意境就会变得平淡得多,毫无咀嚼之味了。

《醉翁亭记》一文中除上述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五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

文中除“已而”一处作表时间词用外,其余的“而”都作连词用。

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

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

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

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

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
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

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似的,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

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个“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文中用二十四个连词“而”,用法随内容之异而多变,作为连词“而”的几种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记》里有许多是骈偶句,“而”字则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
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

文中第三、四小节是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不同的景色和人们游山之乐的,共分六层(“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过渡句,不列入层次内。

)除第一层和第六层用“……者,……也”句式作结束句外,中间四层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结束句。

每一层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长短参差不一,结束句中都用了“而”字,显得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

第四小节中有一处似乎可能用“而”却用了“为”。

原句为“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为酒洌。

”“为”若作动词解,则“酿泉为酒”与“临溪而渔”就对不起来了。

其实这个“为”该作“而”字解。

《古书虚词集释》:“‘为’犹‘而’也”。

这两句中的“为”“而”为互文。

这样,就与“临溪而渔”对得很工整了。

此处“为”作“而”解,则全文实际用了二十六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

“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

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语气轻重分明,诵读时极富抑扬顿挫之致。

如“临溪而渔”句,重音在谓语“渔”上,读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读轻些,短些。

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读来真使人感到有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那种韵律美。

综观《醉翁亭记》全文,它以不长篇幅表现丰富内容的简练笔法,融情于景,创设出优美意境的高超艺术手段,严谨的结构,清新优美的语言,等等,无不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无怪乎它一经面世,就受到了普遍赞誉。

《醉翁亭记》实在是一篇很有创造性的散文佳作,实在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第二篇:艺术教学特色
艺术教学特色
艺术是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心智,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

艺术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对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

我园以“培养完整儿童,发展艺术特长”为宗旨,遵循儿童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注重“感受、表现、创造”的园本艺术课程构建为基点,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特色化路子,通过教育科研与教学教研相结合,由音乐、美术学科组为龙头开展备课说课、滚动式开课、优质课评选、艺术生成案例观摩与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层层推进教学方法,挖掘艺术教学的多种途径和策略,多通道发展幼儿艺术潜能,培养幼儿艺术特长。

同时通过艺术活动为媒介,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

一、课程目标设置
目标一:注重培养对艺术活动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

要求:
1、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幼儿年龄特点和天性的作品,体现生活化、童趣化,挖掘生活中的人、事、物,从中丰富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手段上注重激趣,采用形象有表征及游戏化的手段,把艺术活动设计成一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唤起幼儿表现的欲望和情感,引导幼儿体验、想象和创造。

目标二:注重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充分自如地表达、表现,培养活泼开朗、大胆主动、自信果敢的个性品质。

要求:
1、在教室环境上,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成为环境的主人,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布置教室,从中也培养幼儿爱美、装点生活中的美的情趣。

2、心理环境上,教师的教育理念重在引导幼儿乐于表现、创造,对幼儿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幅作品无论好坏都加以赞赏,加以肯定。

使每一个幼儿都乐意在艺术活动中表现,无拘无束的参与艺术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大胆活泼、自信果敢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为塑
造健全人格作铺垫。

目标三:注重通过艺术活动,发展幼儿创新能力。

要求:
1、给幼儿创造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在创新过程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儿童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

2、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擅用鼓励性激励和引导性启发,注重活动的过程,着重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和重新建构能力。

二、课程构建特色
系统性: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构建小小班——大班一系列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由课程总目标——课程目标、层级发展目标——月目标,具体内容安排,环环相扣,层次性、递进性很强。

实践性:园本课程的构建与我们实践的教研活动、教学活动紧密结全,课程内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构形成的。

且每年通过实践进行一轮一轮的修改,老师们都是课程的实践者、参与者、构建者,因此,教师对课程也最有发言权,使得课程紧密联系日常教学实践。

操作性:园本课程为教师们的艺术教育作了明确的指导,又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从教材的编配、磁带的录制、教学活动的设计、图片的制作上都比较完善,便于教师们实践操作。

整合性:发挥艺术整合教育功能,探索艺术同构途径,使文学、美术、音乐能够有机兼容,相互渗透,多通道挖掘艺术教育资源,丰富艺术课程的内涵。

生成性:结合市级课题《幼儿园艺术课程生成性的探求》这一课题研究,构建开放的、动态的园本课程,使艺术课程的生长成为幼儿成长的追随点。

开展原发性艺术生成活动和继发性艺术生成活动。

从中把握预设和生成相契机以及教学目标、过程的调整策略,从而根据幼儿的需要确定课程延伸,紧密结合幼儿的发展阶段合理落实教育目标。

三、教学途径与组织形式
专门性的艺术教学活动和渗透性的艺术教育活动相结合,在课程安排上上午为主题活动,下午为艺术活动。

专门性的艺术活动组织形式有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体现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如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