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追寻八十年代常州的那些事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抹不去的记忆追寻八十年代常州的那些事儿
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是在常州这座小城度过的,习惯了常州的喧闹,也习惯了每天的忙忙碌碌,记住生命里一切美好的同时。
常州,经历时代变迁,洗去铅华,洗不去记忆。
八十年代的常州南大街是常州老城区内有名的一条老街,这里有“瑞和泰、银丝面馆、老天泰茶叶店”等常州“老字号”,还有人们喜欢的“义大绸布店、群众小百货商店”,以及常州建国后第一家“百货大楼”。
此外,还有“新华书店”以及对面的“侨汇商店”等。
在这条老街旁还连接了不少巷子“西瀛里、马园巷、双桂坊、青云坊、铁市巷、孙府弄”等。
因此,这“南大街”成为当时常州市民特别喜欢闲逛和购物的这条繁华热闹的老街。
南大街对面是我市最早的邮政局,那里的邮政营业门市部在八十年代常常是“人满为患”,因为各种各样的杂志画报吸引着广大读者,丰富着人们的业余生活。
“迎春市场”是在常州防空洞上面搭建起来的,是八十年代初最早的“小商品市场”,人们喜欢叫它“香港摊”,市场经营着许多当时从香港舶来的时髦物品,如色样别致,款式新颖的服装、长筒丝袜、折叠伞、轻巧灵便的气体打火机等,品种繁多,一应俱全,而且所出售的商品可以讨价还价。
因此,这“迎春市场”深得许多市民的青睐,成为龙城市民购物的乐园。
随着城市的改造和九龙、九洲、路桥等小商品市场的逐一建成,“香港摊”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兴旺,终究是常州一段时间内市场商贸流通繁荣的缩影。
那时的红梅公园是“封闭式”公园,其大门也颇具特色,两边墙中间三开门,一边墙上印刻着毛主席的诗词《咏梅》,另一边是“梅花”图案。
那时这里是常州市民主要的娱乐场所,有时举行集会及大的活动。
平时来此的人们可以尽情在这里划船和漫步。
每逢节假日,这里常常是“人山人海”。
始建于1956年的常州工人文化宫位于常州市东西和南北交通主干
道延陵路与和平路交汇处,是标准的城市中心。
庄严、雄伟、气派、新颖——中西合璧的工人文化宫是常州重要的历史性建筑,是常州当时的城市地标。
八十年代开设业余科技学校,成为我市职工的文化和科技活动中心。
除此之外,当时的电影院、溜冰场等娱乐场地是全市广大市民休闲和陶冶情操的胜地,深得年轻人的青睐。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常州图书馆,馆址在双桂坊人民公园南面。
那时的“图书馆”也是人们了解知识,获得知识常去的地方,在阅览室里,有些人自带茶杯,阅读着自己喜欢的书籍,一坐就是一个半天。
八十年代看电影是市民业余生活主要的娱乐项目,尤其深得在“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的喜爱。
有句传了几十年的“顺口溜”,叫做“马复兴吃点心,大光明看电影,人民公园谈爱情”,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后来电影院在节假日开始“通宵电影放映”在一段时期很受青年人的喜爱。
吉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年轻人非常喜欢的乐器。
那时一些年轻人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尽情地唱着,真是“其乐融融”。
记得当年最流行的一首吉他曲叫《毕业生》,那时的年轻人每当弹起这首曲子,那真是“如痴如醉”。
八十年代若是有人有一辆摩托车,那是很张扬的。
那时年轻人骑上摩托车,称之为“铁骑兵”,既英俊又潇洒,神气的很。
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喜爱三样东西“吉他、摩托车、牛仔裤”,这也是他们的特点。
早在八十年代,有一台四喇叭收录机是很时尚的,而早年常州的“星球牌”系列收录机很受年轻人的喜爱。
那时经常看见在公园的草坪上一家三口或几个年轻人围坐一起欣赏收录机里播放的音乐歌曲,跟着哼唱,或者跟着音乐节拍“手舞足蹈”。
原312国道在常州段被称为“常锡公路”(也就是现在的中吴大道)。
八十年代时期,许多年轻人喜欢沿着这条“常锡公路”骑着自行车去无锡游玩,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尤其是过“无锡十八弯”时,那些年轻人都觉得刺激和过瘾。
以上是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事的“回忆”。
三十年过去了,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那时的年代,那时的“常州”,我们是回不去了,但这些往事会深深印刻在我们脑子了,成为抹不去的“记忆”,成为难以忘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