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创新的社会作用及其哲学依据;通过学习,实际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教学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教学准备】
导学案;制作PPT课件;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导学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辩证的否定含义、实质及其方法论?
2.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那么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合作探究一:
1.交流分享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小组代表交流)——超级计算机、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复兴号”高铁时速350公里世界第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成功下潜7000米的深度、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等等。
2.谈谈技术创新是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提示: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学生讨论,发言交流)结论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界角度)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进步的历史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的实质就是创新”。
科技的进步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创新使得科技进步,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新技术使人类有能力将更多的事物纳入自己劳动对象的范围,甚至生产出新型的原材料供人类使用。
所以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合作探究二:
中国有位老人敢说前人未说之言,敢做前人未做之事。
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走向了新纪元。
请探究思考:他说了哪些前人未说之言?做了哪些前人未做之事?
学生交流分享:
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主题“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他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他大胆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独特构想等等。
同学们列举一些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这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对我国产生了什么样影响?(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
结论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社会角度)
1.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合作探究三:故事赏析和《天鹅湖》欣赏。
思考:1.材料中工人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道理?
思考2:从创新的角度看,说明工人从解雇到发财历程的原因?
2.《天鹅湖》的创新和突破有何意义?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并回答(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利用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
结论: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实践-→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思维方式变革
2.创新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
知识拓展:简单解释材料中涉及到的三种思维方式
(1)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古代科技水平较低,人们认识对象范围小,认识水平低,没有能力认识事物的内在构成和联系,局限于对事物现象的直观性,表面性,局部性和偶然性的经验性认识,因此习惯于整体,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忽视对事物的精确的量化和分析。
(2)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是指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事物。
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末,自然科学中比较完善的只有力学,自然科学总的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
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
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3)辩证的思维方式: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现代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现代科学研究的细化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趋势不断加强,向系统的多样化,复杂化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系统科学。
它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基础理论,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合作探究四:讨论四位领导人为什么强调创新?(小组分享交流)结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任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馈
1.(江苏卷.32)在保留周围平房原建筑面貌的基础上,内嵌现代木质结构,将古色古香和现代气息相结合……在旧城改造中,某地通过构建“房中房”和公共空间,在老旧四合院中为居民提供符合现代生活标准的居住条件,同时也实现了对老建筑的保护。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要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④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海南卷.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6年11月3日,我国最大推力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长征五号”新研产品比例高达90%,攻克了大直径箭体结构、大型低温捆绑火箭等十二大类247项核心关键技术。
在“长征五号”研制过程中,我国航天人发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锐意进取、顽强拼博的精神,采用全数字化三维设计方法,改善受力设计和焊接工艺,累计开展7 000余次、1 000余项地面各种试验……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2年来,已建成了种类齐全、配套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先后向9个国家出口11颗卫星,与37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21项双边合作协定或者协议,为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秘鲁等国提供卫星服务,支持他们防灾减灾,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了积极贡献。
(1)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创新的观点并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航天人是怎样以创新来推动中国运载火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10分)【参考答案】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推动科技的发展。
航天人创新思维方式,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实现创新设计;推进实践创新,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推动中国运载火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