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集群通信的现状和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数字集群通信的现状和问题
■特约作者郑祖辉
【摘要】@@ 数字集群通信进入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并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尤其是通过近年来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和大型活动中的使用,数字集群通信得到了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一些问题也逐渐明朗.可以相信,未来在政策、监管、技术和市场多方面的协调下,我国数字集群通信一定会健康发展,获得更大的成功,发挥更大的作用.
【期刊名称】世界电信
【年(卷),期】2010(023)001
【总页数】4
从摩托罗拉最早介绍MIRS(后来改名为iDEN)系统算起,数字集群通信进入我国已经有十六七个年头了,而在此后的十年中,又陆续有TETRA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GoTa和GT800等三种技术体制进入市场。

因此,经我国政府先后批准的数字集群通信体制共有四种。

而实际上,人们在一些媒体中还可以看到其他一些未经批准和未经无委检测核准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在做宣传。

以此来看,前些年虽然我国的数字集群通信网建设得还不多,但体制却有好几个。

数字集群通信在我国的发展虽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发展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止,其中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除了多年的深入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已建的许多数字集群通信网络的良好运行,尤其是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指挥调度和保障国内外重要活动的安全保卫通信中起到的十分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对数字集群通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
信赖,普遍认为这些系统的业务和功能都能满足各个运营部门和使用部门的需要。

二是在频率分配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不仅指配了800MHz集群通信工作频段,还指配了350MHz频段(分别各有600对和560对频点),这是我国独有的。

三是我国政府早已确定并早已实施从模拟集群通信过渡到数字集群通信政策方案,从2001年起已经不再批准800MHz频段的模拟集群通信频率的使用,为推动和发展数字集群通信创造了条件。

市场发展在失衡中蕴含上行动力
数字集群通信在我国具有比较广阔的市场,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冰雪和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建国60周年大庆等重大活动后,上至政府各部门,下到各专业使用部门,都对数字集群通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产生了需求,使得近两年来数字集群通信得到较快发展。

共网遇政策瓶颈岁月蹉跎待突破
按照数字集群通信共网和数字集群通信专网分类来看,共网市场要大于专网市场。

iDEN原先就是定位于共网,而且是运营共网;而TETRA则定位于专网。

所以,我国早期也是按照这种思路发展的。

国家无委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除链状系统的专网外,其他的都应在共网中建虚拟专网(VPN)”(2001 年518 号文件);且进一步提出“建立数字集群通信共网为主、专网为辅的原则”(2007年173号文件)。

因此,当时曾建议在一个省或地区的200对频点中,可建2~3个数字集群网络。

正因为如此,在2005年以前,国内曾掀起了一股“运营共网热”,很多省内
都有一些热衷于此网的企业申请和筹备建立运营共网。

当时经粗略计算,如果一个省的运营共网的用户平均为10万,则全国将有300万用户,将占全国数字集群用户总量的2/3强。

而当时还有建设“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大型区域运营共网之说。

如果这三个网建立起来,它将把我国沿海岸线的省份连成一片(加上福建),而这一片也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地区。

因此,如果“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的运营共网能够成为现实,那么我国数字集群通信的终端数量会有一个迅猛增长。

但此后不久,当时的信息产业部规定数字集群通信属于二类基础电信业务,并明确要在省内运营数字集群通信网的运营商必须具有2亿元人民币的资质,在全国运营则为20亿元。

按照此规定,当时只有中国电信等六大运营商才具有这样的资格,而20多个想建共网的企业却纷纷“落马”。

这些“落马”的企业有的已经挂牌,有的资金已到位,有的已做了大量试验,但由于上述原因都只好放弃。

但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六大运营商中却只有中国卫通和中国铁通表示对数字集群共网感兴趣,并很快在辽宁、吉林、山东、江苏、天津和重庆等省、市分别采用GoTa和GT800两个系统建立了试运营网。

在此以前,iDEN 数字集群通信共网只有在福建、上海和深圳有三个未经批准的运营网(这些网都在2002年前建成开通,福建网已于2005年关闭);TETRA数字集群通信共网当时只有北京正通公司一家。

以后在上海、成都等地又建立了一些网络,但到目前为止,全国却没有一个经批准的正式运营的数字集群通信共网。

专网历经风霜花满园风景独好
专网的发展比共网要稍快一些。

截至2009年10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建设的数字集群通信专网近110个,其中iDEN系统6个,TETRA系统94个,
GoTa和GT800系统10个。

全国数字集群通信用户数约27万,其中iDEN系统用户约4万,TETRA系统约 18万,GoT a和 GT800系统约5万。

可见,在已建的800MHz和350MHz两个经批准使用频段的4种体制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TETRA占了大多数。

最近,还有几个大的数字集群网络正在建设,其中包括上海市公安局、深圳市公安局、青岛市公安局和武警上海总队的三个350MHz网,以及为2010年亚运会服务的广州市800MHz政务网,而南宁市应急联动系统模拟到数字的升级和乌鲁木齐市的政务网建设也即将开始。

当然也还有一些城市的公安、武警、轻轨地铁、港口、机场等以及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数字集群通信网也都将陆续开始建设。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中的移动通信平台(其实也就是城市的政务共网)将是数字集群通信发展的重要对象。

尽管在选用和建设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移动通信平台中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实际的使用中,大部分城市还是选用了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作为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移动平台。

我国有30多个省会城市,有300多个地级市,有240多个具有50万人口的中等规模城市以及2000多个县城,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移动平台由于政府的重视将会深入、快速发展起来。

所以,作为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移动通信平台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将可能是一块数百亿元的“大蛋糕”。

再进一步分析,我国专网市场还可进一步细分。

公安:如前所述,我国公安部门一直非常重视集群通信的使用,也是较早使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部门,且早已批准和颁布了350MHz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标准和《公安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总体技术规范》。

因此可以预料,
通过上面提到的几个城市的公安局建设350MHz网试点后,将会较快地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公安局推广起来。

武警:自2007年武警总部批准建设北京武警总队为北京奥运会安保服务的第一个武警350MHz数字集群网后,武警总部对此非常重视。

不久海南武警接着建成一个相同体制的小网,并即将扩大;而上海武警再接再厉,为保驾上海世博会也已建成350MHz数字集群通信网;最近有消息说,至少还有两个总队的武警都有意建设数字集群通信网络。

所以,可以说武警将是数字集群通信的又一主要用户群。

地铁:我国政府已批准超过20多个城市建设轻轨地铁,有的城市的建设规模还很大。

例如在正在建设地铁的城市中,北京的地铁和轻轨将近20条;上海除已建的13条将近500公里轻轨地铁线路外,还将再建9条,总共约1000公里;重庆市政府已经确定建设9线1环计划,而第一条地铁已开始建设;杭州也初步提出要建9条;广州和深圳也都早已建了多条线路,且还要增加多条。

此外,许多城市也都在申请批准建设。

在我国已建的数字集群通信网络中(不计基站多少),轻轨地铁的网络占了一半还多(50个左右)。

机场:早在数年前,济南机场就已经建成我国机场的第一个数字集群通信网。

此后,原民航总局又规划于2011年前先在约40个机场建设数字集群通信网,并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四个机场、随后于2009年在乌鲁木齐和拉萨两地机场相继建成了数字集群网络。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160个左右的民航机场,至2020年还将增加80个左右。

虽然不可能所有机场都建数字集群网络,但大型和部分中型机场建设集群网络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

港口:我国有114个沿海城市,海岸线长约18400公里,6400多个大小岛屿,
沿海港口约150个。

目前,已经有港口建成了数字集群通信网,越来越多的港口也已把建设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列入计划。

随着港口经济的不断发展,相信将有更多的港口会加入到建设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行列中来。

其他:除上述一些部门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部门、领域、地域等也有数字集群通信的需求。

首先,我国有长江、黄河等7大流域,还有7万多个水库,防汛和抗洪救灾都需要建数字集群通信网。

例如1999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为了当年抗洪救灾的需要在国务院和水利部及国家防委的支持下专门建了一个横跨河南和山东两省的规模较大的模拟集群通信网(当时没有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可选用),未来该网从模拟向数字的转化应该说是一种逻辑的选择。

目前,长江和淮河等水利委员会也有建设数字集群通信网的意向,而且表示对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感兴趣。

另外,我国的国家安全、军队、煤矿、森林防火、油气田、高速公路、电力、电站等部门都有建设数字集群通信网的要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数字集群通信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在我国正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增长幅度每年都在提高。

老问题贯穿始终结论渐明朗
十几年来,我国在发展数字集群通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过一些问题,而其中“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集群通信”可以说是一直贯穿始终的一个老问题,但好在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结论也在逐渐明朗。

例如过去对数字集群通信曾出现过的“集群通”、“会议通”、“一键通”和“PoC”等称呼,其中人们所赋予的某种理解和含义都曾有意无意地误导和影响我国数字集群通信的健康发展。

另外,随着数字集群通信的发展,以前所提出的诸如“到
2005年我国数字集群用户可达400万”、“我国的数字集群通信到2005年约有 75亿元产值”、“预计到2005年国内数字集群用户将达到1000~1300万户的规模”等盲目乐观的观点也逐步消除,但一直以来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即“蜂窝通信可以替代集群通信”的这一认识却一直没有消除,只是改为“公网可替代专网”。

大致说来,当前对数字集群发展构成影响的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专网作用独特需求旺盛公网难替代
共网能否代替专网,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在逐步明确。

前面也已经讲过,近年连续发生的冰雪和地震等重大灾害和国内外相继举办的重要活动都已使政府和各部门对专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前不久无线频率管理部门的领导在一次论坛上曾表达过明确的意见:专网的指挥调度具有分等级等特点,实用灵活,很多部门领导一经使用就感到了它的好处;专用网不同与公用网,各单位建指挥调度网,一定要建专网;电信运营商和各地政府搞一揽子计划,要把专网也放进去;公网大而全,但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专网和公网永远是两回事,一个篮子里不能装两种鸡蛋,把专网作公网用,只能是死路一条,反过来公网也不能取代专网。

然而,尽管相关部门已经有这些重要的政策性表达,一些部门仍然非要用公网来替代专网,甚至有人提出想把数字集群的806-821MHz频段划作他用。

对于这种观点,相关主管部门明确表示:再次确认800MHz和350MHz用作专网的这两段频率资源是不会撤销和减少的,而只会增强。

由此可以看出,要推动数字集群通信顺利健康的发展,的确任重道远。

运营共网蓄势多年期待政策倾斜
共网包含运营共网和政务共网。

对于政务共网无须多言,肯定是要发展的,问题是怎样看待运营共网。

前面也已讲过,2005年前国内曾掀起了一股“运营共网热”,后由于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从那时起运营共网一直处于徘徊状态,直到现在仍只有为数不多的共网(包括运营和政务共网)都依然处于“试运营”状态,有的网络试运营已经接近10年了。

最近听说政府将会出台有关共网的新政策,也许会给共网带来发展的契机。

一直有人认为运营共网可以用公网替代。

但是需要说清的是,运营共网虽然带了个“共”字,但本质上还是专用网。

集群通信是专用通信,所以集群通信共网仍然是专用网,和公网还是不同的。

还是如前面相关部门领导所说的,公网不能取代专网,因为公网没有那么多的业务和功能。

如果未来政策能提倡发展运营共网,那么,全国的数字集群通信用户将会超过400万,而若单纯从专网(包括政务共网)用户来统计,也可能只有100万多一些。

因此,希望在制定政策时能尽量向运营共网倾斜一些。

虽然在发展数字集群通信中的问题还不少,但总的来说,政府在支持,技术在前进,认识在提高,用户在普及。

所以完全可以相信,未来在政策、监管、技术和市场的多方面的协调下,我国数字集群通信一定会健康发展,获得更大的成功,发挥更大的作用。

数字集群通信进入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并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尤其是通过近年来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和大型活动中的使用,数字集群通信得到了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一些问题也逐渐明朗。

可以相信,
未来在政策、监管、技术和市场多方面的协调下,我国数字集群通信一定会健康发展,获得更大的成功,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world-telecommunications_thesis/020123876175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