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是2019年3月3日19时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上海市天气预报截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
雨6~9℃微风<3
级
阴转晴
3~10℃
西北风<3
级
多云转
阴
4~12℃
西北风<3
级
中雨转小
雨
7~10℃
东南风<3级
小雨转多
云
3~11℃
北风3~4级
阴
2~9℃
北风3~4
级
A.降水
B.蒸发
C.径流
D.水汽输送2.3月5~6日降雨的水汽直接来源是( )
A.水汽输送和蒸发(蒸腾)
B.海洋蒸发
C.陆地蒸发
D.植物蒸腾
3.上海市参加的水循环类型有( )
A.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C.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D.海陆间循环
4.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
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槽形河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河谷
D.水深壁陡
5.读河流的演变过程图,地质作用与河流堆积地貌的关系是( )
A.河流堆积地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B.三角洲平原的形成与河流堆积作用无关
C.河流堆积地貌是由河水的搬运作用形成的
D.河水的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江西流坑村历史悠久,古代村民经营竹木贸易。
村落街巷东西向直达河岸,同时配建码头,高低串联的池塘(村民称之为“龙湖”,并在其中种荷花等水生植物)与乌江相连,街巷均留有明沟或暗渠与“龙湖”相通。
2012年开始当地政府对古村落进行大规模修缮。
下图为流坑村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古村街巷多呈东西走向可以( )
①阻挡冬季寒风
②方便货物运输
③减少占用耕地
④方便村民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政府修缮古村落的主要目的是( )
A.鼓励居民回迁
B.促进房产开发
C.发展乡村旅游
D.缓解人地矛盾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境内有梵净山、大圣墩等山脉,喀斯特地貌是主要地貌形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印江县乡村聚落规模和密度演化较为明显,且乡村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
下图示意1960年、2000年、2017年印江县乡村聚落热点(因各种因素而具有显著优势或吸引力的地区)分布空间格局。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印江县地势特征大致表现为( )
A.东南高、西北低
B.东南低、西北高
C.西南高、东北低
D.中间高、四周低
9.1960~2017年,印江县乡村聚落规模和密度演化趋势最可能是( )
A.大规模、低密度
B.大规模、高密度
C.小规模、低密度
D.小规模、高密度10.为缓解印江县乡村聚落空心化现象重点应着力于( )
①改变土地利用结构
②发展特色农业
③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④优化营商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三门源传统古村落,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北倚千里岗山脉余脉,南接金衢盆地,三面环山,河流穿村而过。
三门源先祖为躲避战乱,迁居于此,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约60幢,保存较为完整。
下图示意三门源古村落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在聚落发展的初期,该地民居建筑的空间扩展方向是( )
A.依地势自西向东
B.顺河流自北向南
C.沿道路自东向西
D.顺河流自南向北
12.三门源传统古村落建筑分布密集,其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取水
B.团结族群
C.少占耕地
D.抵御盗匪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加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
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称为牛轭湖。
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
A.凹岸侵蚀
B.凹岸堆积
C.凸岸侵蚀
D.凸岸堆积
14.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
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15.流阶地主要分为基岩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
完全由基岩组成的阶地叫做基岩阶地,也叫侵蚀阶地;完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的阶地叫做堆积阶地;下部为基岩,上部为河流沉积物的阶地叫做基座阶地。
下图示意黄河中游某河段河谷横剖面,该河段西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阶地T1、T2、T3、T4。
据图判断,黄河该河段( )
A.流向是自东向西
B.流向是自北向南
C.东岸是曲流凸岸
D.西岸是曲流凸岸
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图①示意双凤村地建筑分布,图②示在建的转角吊脚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等高线分布
B.沿溪流分布
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
D.沿公路分布
17.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适应潮湿环境
B.便于就地取材
C.充分利用空间
D.追求视觉美观
18.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
①均衡性
②经济性
③公益性
④文化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局部平原河段图,河流两岸分布有甲乙丙丁四个村庄。
据此完成下列题。
上图四个村庄中,受洪水威胁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
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U”形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谷
D.水深壁陡
江心洲是河水周期性涨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近年来,江苏省相关部门在八卦洲附近进行生态护岸(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结合来护岸)。
右图为南京市西部江心洲—八卦洲汊道演变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八卦洲不同部位沉积沙砾的颗粒特征是( )
A.洲头沉积物颗粒较粗
B.洲尾沉积物颗粒较粗
C.洲尾沉积物的分选性好
D.洲面向下颗粒逐渐加粗
22.下列生产、生活活动可导致八卦洲面积缩小的是( )
①下游南水北调
②上游植树造林面积扩大
③沙场等产业的退出
④长江三峡蓄水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3.与传统护岸(硬质化挡墙)相比,生态护岸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有( )
①减少了下渗
②增大了地表径流
③增加了地下径流
④蒸腾作用增强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5.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26.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二、材料分析题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兴洲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段江心,距今有八百多年历史,年内枯季洲头淤积洲尾冲刷。
19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三峡水库建成后,天兴洲发生明显变化。
左图为天兴洲洲体变化图。
材料二:受拉尼娜等异常天气现象影响,今年7月湖北省平均累计降水量为152.8毫米,较常年同期减少2.5成。
8月,长江流域水位出现历史新低。
材料三:磁线理度,反映沉积颗粒呈线状排列程度,受控于搬运介质的动力强度。
流体流动强,颗粒排列有序度高,磁线理度值大;反之,磁线理度值小。
右图为天兴洲采样点剖面磁线理度值示意图。
(1)描述天兴洲洲头空间变化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结合右图,推测长江中上游地区1920—1960年降水强度变化特征,并说明理由。
(3)从天气系统角度分析此次长江流域水位较低的原因。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崖丹霞是一种独特的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四川马边是我国环崖丹霞的典型分布区之一。
古地质时期,四川马边发育了坚硬的砂岩和松软的页岩,后经内、外力作用,区域地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形成环崖丹霞,具有“环崖、顶平、壁陡、麓缓”的特征。
图示意四川马边环崖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
(1)据图简述环崖丹霞前期和中期流水侵蚀作用的差异及原因。
(2)从河流两岸岩性和地质构造差异的角度,分析环崖丹霞发育后期河流定向侧蚀的原因。
(3)参照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推测该地环崖丹霞的演化趋势。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的过程,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小雨属于降水环节。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答案:A
解析:降水的来源可能由水汽输送带来的海洋水汽,也还有陆地蒸发和植物蒸腾带来的水汽,A正确;其它选项不全面,BCD排除。
故选A。
3.答案:C
解析:海洋表面蒸发形成的水汽,随着气流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落到地面的水,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入江河,最后又返回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运动称为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是指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成云致雨,直接降落到海面上的循环过程;陆上内循环指陆地表面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水汽,在陆地上空成云致雨,降落至地表的循环过程。
上海地处外流区域,同时参与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该河谷为“V”型谷,故A观点错误,符合题意。
该河谷地势起伏大,水流湍急,B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河谷为“V”型谷,C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河谷水深壁陡,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D
解析:河流堆积地貌是由河流携带泥沙,在地势平坦或河流流速变慢地方堆积而成的地貌,以外力作用为主,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A、C错误;三角洲平原是由河流携带泥沙在与入海口的海水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河流堆积地貌,B错误;河流的堆积是河水搬运的泥沙和砾石等物质,因水流减弱而失去搬运能力而积聚的现象,所以河水的搬运作用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古村街巷多呈东西走向,利于街道两侧建筑阻挡冬季风,①正确;根据材料“村落街巷东西向直
达河岸,同时配建码头”可知,古村街巷多呈东西走向与货物运输有关,②正确;由图可知,农田集中分布在北部,且距离流坑村较远,因此街巷走向与少占用耕地无关,③错误;村民联系与街巷走向无关,④错误。
故选A。
7.答案:C
解析:政府倡导修缮古村落,是由于古村落历史悠久、布局独特,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可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C正确;现代住房与古村落相比,基础设施更完善,因此政府修缮古村落并不是为了鼓励原住民回迁,A错误;古村落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应予以保护,不是为了吸引地产商入驻开发,B错误;修缮古村落并不能缓解人地紧张状况,D错误。
故选C。
8.答案:A
解析:从村落分布的密集程度来看,东南少,西北多,由此可推断出印江县地势特征大致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乡村密度逐渐升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印江县乡村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因此乡村聚落规模总体不断缩小。
综上所述,印江县乡村聚落规模和密度演化趋势最可能是小规模、高密度,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为缓解印江县乡村聚落空心化现象重点应着力于发展特色农业,吸引人口回流,②正确;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部投资,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④正确;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并不能明显缓解印江县乡村聚落空心化,①③错误。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门源传统古村落三面环山,可利用的耕地资源不足。
村落建筑分布密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大限度保护耕地资源。
13.答案:A
解析:河流形成的早期,河道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蚀比较明显。
河流水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较软的一岸侵蚀严重,逐渐形成凹岸,另一岸为凸岸。
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河道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所以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凹岸侵蚀,A正确。
故选A。
14.答案:D
解析:A、自然状态下,湖水不可能大量流出,A错误;B、人类过量用水不属于自然原因,B错误;C、牛轭湖形成后,与原河道脱离。
不受上游河道影响,C错误;D、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
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D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根据河流剖面图可知,该处河流的东岸为侵蚀岸,是曲流凹岸,西岸为堆积岸,是曲流凸岸,D正确,C错误;黄河位于北半球,自西向东的河流分南、北两岸,A错误;自北向南的河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侵蚀西岸,B错误;故选D。
16.答案:B
解析:由左图可知,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大多沿溪流分布,B正确;由左图可知,传统民居的分布穿越了3条等高线,并未平行于等高线分布,A错误;公共建筑物分布在河流的下游,仅有零星几户靠近分布,C错误;公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修建的,传统民居修建时间更早,不可能沿公路分布,D错误。
故选B。
17.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湖南永顺县地处山区,平地面积狭小,建筑空间有限,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空间,C正确;采用吊脚设计,通风良好,能够适应潮湿的地理环境,A错误;当地多竹木分布,建筑的主体采用竹木结构,便于就地取材,B错误;传统民居的设计之初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并非追求视觉美观,D错误。
故选C。
18.答案:D
解析: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公益性和文化性,③④正确;风雨桥和摆手堂主要是村民活动的场所,不以经济活动为主,没有体现乡村公共空间的经济性,②错误;摆手堂和风雨桥集中分布在溪流的下游,无法体现均衡性,①错误。
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9.答案:C
解析:丙处于河流凹岸附近,凹岸受流水的侵蚀强-日受洪出现洪水,受威胁大,甲乙丁三处河道平直,水威胁相对较小。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答案:C
解析:“V”形河谷,河谷横剖面呈“V形,两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流、瀑布,侵蚀作用以下蚀为主。
21.答案:A
解析:洲头属于迎水面,侵蚀作用较强,沉积物颗粒较租;而洲尾流速趋缓,沉积作用强,颗粒物小,但不一定为一次沉积,分选性不一定好;八卦洲为沉积作用形成,虽为沉积作用,但不一定为单次沉积,故颗粒物不一定呈逐渐加粗的变化。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答案:C
解析:下游南水北调对上游沙洲影响不大,①错误;上游植树造林面积扩大,水土保持力度加大,入河泥沙减少,沙洲淤积减少,②正确;沙场等产业的退出将导致河道泥沙增加,沙洲来沙量增加,③错误;长江三峡蓄水后导致下游洪峰水位下降,泥沙淤积量减少,故沙洲面积减小,④正确。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3.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结合来护岸导致岸堤植被增加,下滲率增加,从而导致地下径流增加,涵养水源功能增强,地表径流减缓;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增强。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
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
故选A。
2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
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
故选A。
2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
故选D。
27.答案:(1)空间变化特征:洲头向下游(自西向东)移动。
成因:长江流域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减少;三峡水库运用,截留大量泥沙;年径流量变化减少,枯水期水量增加,不利洲头泥沙沉积。
(2)降水强度先变弱,后变强。
理由:采样点磁线理度值从1920年到1960年大致先减小后增大。
由降水强度大,流水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排列有序度高;可知降水强度先变弱,后变强。
(3)2022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偏强或夏季风较强;6、7月,长江流域梅雨时期偏短;8月伏旱持续偏长,降水少,蒸发量大;台风数量少,带来的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解析:(1)由图可知天兴洲洲头向下游方向移动。
江心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流水沉积地貌减弱可从泥沙含量减小的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减少,进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
由材料“三峡水库建成后,天心洲发生明显变化”可知,三峡水库建成后,截留大量泥沙;三峡水库具有调蓄径流的作用,年径流量变化减少,丰水期水量减小含沙量减少,枯水期水量增加,均不利于洲头泥沙沉积。
(2)由材料可知,磁线理度值与流体的流动性有关,磁线理度值越大,流体流动性越强。
流体流动性越强,说明河流搬运能力强,流量越大,流速越快,即降水量越大。
由材料可知,采样点磁线理度值从1920年到1960年大致先减小后增大,说明河流搬运能力先变弱后变强,流量先变小后变大,即降水强度先变弱后变强。
(3)长江流域是外流区,流域内河流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雨水)补给,长江流域水位较低,即该时段内降水减少。
长江中下游流域(江淮地区)的夏季降水主要与夏季风强弱以及副高势力的强弱有关。
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较小,可从夏季风偏强或副高偏强的角度进行分析。
2022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偏强或夏季风较强;6、7月,锋面雨带迅速推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导致长江流域梅雨时期偏短降水减少;8月受偏强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伏旱持续偏长,降水少,蒸发量大;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台风数量少,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导致长江流域水位较低。
28.答案:(1)前期:侧蚀为主,(凹岸侵蚀):原因:地形平坦,(曲流发育)。
中期:下蚀为主,(深切河谷),原因:地壳抬升,(地势较高)。
(2)两侧岩性不同,河谷北侧为相对坚硬的砂岩,河谷南侧为相对松软的页岩:
两侧地质构造不同,河流北侧为向斜槽部,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河流南侧为背斜顶部,裂隙发育,易受侵蚀。
(3)(受流水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的影响,)环崖崖壁不断后退,可能发育为峰丛、峰林;随着外力持续进行,继续演化为孤峰、残丘,直至消失。
解析:(1)读图可知,前期河流并不平直,有一定弯曲,形成自由曲流,这说明前期地形平坦,河流侧蚀作用强烈;中期在前期曲流的前提下,地壳抬升,地势增高,图中河流不断下切侵蚀,导致河谷不断加深,出现嵌入式河谷。
(2)河谷两侧地层受侵蚀程度不同与流水侵蚀能力、岩性有关。
由材料可知,北侧岩层以坚硬且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岩为主,砂岩岩性坚硬,不易被流水下切侵蚀;南侧岩层以松软的页岩为主,易被流水侵蚀。
读图可知,河流北侧的地质构造为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作用,岩性比较紧实,不易被外力侵蚀:河流南侧的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易受外力侵蚀。
(3)地壳抬升后,流水随垂直节理下渗至砂岩底部;流水在砂岩底部流速较慢,侧向侵蚀形成内凹的岩洞;随着流水不断侵蚀,内凹岩洞不断拓宽并后退;上方岩层坍塌,形成陡壁环崖。
受河流进一步侧蚀、溯源侵蚀及岩层风化重力崩塌的影响,环崖丹霞地貌数量更多、规模更大;外力作用持续夷平地表,河流切穿岩体,环崖丹霞景观发育为峰丛、峰林;随着持续的外力作用,继续演化为孤峰、残丘,直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