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诗歌鉴赏高一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诗歌鉴赏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培优易错难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
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释】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
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②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
③锦古江头:指蜀地。
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B. “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C. 下阕回忆羽书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D.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D
解析:(1)D
(2)①虽然年老衰疲。
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
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②烈士暮年。
心系国事。
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
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解析】【分析】(1)D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错误,“濯锦”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
故选D。
(2)“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
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
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
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
“羽书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
”“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
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
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
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壮心不已。
故答案为:⑴D;
⑵①虽然年老衰疲。
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
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②烈士暮年。
心系国事。
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
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居吴兴
曾几①
相对真成泣楚囚②,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③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释】①曾几:两宋之际诗人。
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
②楚囚:《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③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典,慨叹白己只能徒作楚囚相对,无计克服神州,流露出诗人极大的无奈。
B. 颔联连用两个比喻,由国事到伤感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不平之情。
C. 颈联内容上紧承颔联,直写国家沦亡后南北音讯断绝诗人不能滞留风雨中的凄清。
D. 尾联写国事和家事如此,自己又漂泊落魄如此,诗人不由得徘徊低迷,心怀郁郁。
(2)有论者认为诗中的“秋风秋雨”“落日孤云”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C
解析:(1)C
(2)四个意象都是诗人眼前的真实自然之景,但还有抽象意义。
①“秋风秋雨”象征了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形势;②“秋风秋雨”还寄寓了诗人悲秋的愁闷,愁绪如风雨般侵袭笼罩;③“落日孤云”象征了诗人漂泊无依而不知归宿何处的处境。
【解析】【分析】(1)C项,“紧承颔联”错,从内容上看,应该是承接首联的。
同样,尾联是承接颔联的。
故选C。
(2)“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江北江南,相望不远,也已音讯断绝;在这秋风秋雨中,我又怎能在吴兴滞留岁月。
秋风秋雨,既可看作实事,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可看作国家的象征,这番萧杀的状况,正同眼前国家面临的局势,怎能不使人忧虑万分、感慨系之呢?“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伤心流连,我想找个有力的朋友避乱托身,却只是梦想;抬起头,眼见那天边夕阳西坠,孤云飘浮,禁不住忧愁悱恻。
“落日孤云”在这里是写景,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感到自己正像黄昏中飘浮的一朵云彩,不知何处是归宿。
这样一结语意双关,余情不尽。
故答案为:⑴C;
⑵四个意象都是诗人眼前的真实自然之景,但还有抽象意义。
①“秋风秋雨”象征了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形势;②“秋风秋雨”还寄寓了诗人悲秋的愁闷,愁绪如风雨般侵袭笼罩;
③“落日孤云”象征了诗人漂泊无依而不知归宿何处的处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此类题目,①要分清楚词句中哪些是写景、哪些是写情;②要结合整首词弄明白作者的感情是什么,进而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1)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2),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释】①仲览:指李仲览,即作者友人李翔。
②坐见:空过了。
再闰:历三年一闰,两闰为六年,作者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去黄移汝:离开黄州,改任汝州。
移是量移,指被贬谪远方的臣子,遇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平反复官。
B. 首句“归去来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仅仅表达了作者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
C. 社酒:原指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
这里表现黄州的父老乡亲与作者聚会宴饮,互相劝酒的场面,体现黄州的父老乡亲的淳朴热情以及与作者之间情谊的纯真。
D. 下片中“秋风洛水”引用西晋张翰的典故,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苏轼在此表示退隐还乡之志。
E. 本词措辞直白,在表情达意上注重细节刻画,使情感表达既直白又情真意切。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B
解析:(1)B,E
(2)①思乡而不得归,时光易逝的感叹。
词前三句表达自己想家却不能自由归去的的怅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加重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情感氛围。
②宦途失意的苦闷。
词下片前三句,向父老申诉自己不得已去汝州的无奈,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苦闷。
③留恋黄州,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词人借用张翰的典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晒渔蓑来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B项,“仅仅表达了作者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分析有误。
首句“归去来兮”除了表达了作者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还包含了一段潜台词:当年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已经得以实现之时的欢畅之意,而东坡虽然一心想效法,无奈量移汝州市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时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归去,因此他吟唱“归去来兮”是为表达欲归不得的怅恨。
E项,“本词措辞直白”分析有误,本词措辞含蓄;“在表情达意上注重细节刻画,使情感表达既直白又情真意切”理解有误,在表情达意上注重细节刻画,使情感表达既含蓄委婉又情真意切。
故选BE两项。
(2)“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感叹时光流逝,抒发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情感;下片中“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表达了自己不得已去汝州的无奈,感慨人生无常,抒发宦途失意的苦闷。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运用典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晒渔蓑,表达留恋黄州、向往闲适生活的想法。
故答案为:⑴BE;
⑵①思乡而不得归,时光易逝的感叹。
词前三句表达自己想家却不能自由归去的的怅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加重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情感氛围。
②宦途失意的苦闷。
词下片前三句,向父老申诉自己不得已去汝州的无奈,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苦闷。
③留恋黄州,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词人借用张翰的典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晒渔蓑来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①(其二)
杜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释】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连,天台云烟,半隐半现。
B. 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实景,很是遗憾。
C. 前四句分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
D. 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2)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C
解析:(1)C
(2)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
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浑’‘总’……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错,“浑”“总”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画面的美景,将方丈、天台两座仙山与苍茫的大海、缥缈的烟云放在一起描绘,增强了画面的苍茫之感和神秘之气。
这两个字不是写观画的感受,而是描绘画面的。
故选C。
(2)颈联是“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范蠡”春秋时越国大臣;“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
此二句用典,意思是“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偏小,不能载我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度我飞升”。
诗人面对画中美景,只能徒自怨叹,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
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主旨情感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接着分析诗句意思,判断用到的手法。
答题时先说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效果。
题目是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
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①羁旅愁思(思乡思亲)。
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
②孤独寂寞。
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二句写远景。
雨后初
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
词人好象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断虹远饮横江水”中的“饮”字,带有“追琢”的痕迹。
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2)“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
“浮生”语出《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
“事逐孤鸿去”,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挚感人。
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
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尝尽了千愁万苦。
词的下阙抒发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
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⑵①羁旅愁思(思乡思亲)。
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
②孤独寂寞。
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可以从画面意象的构成、色彩特点等方面思考。
景物描写的特点一般从顺序、着眼点、手法等几方面着眼,顺序有高低、远近等,着眼点有绘形、绘声、绘色等,手法主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
(2)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情感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文中的关键词语。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②为通!
【注释】①晁衡,日本人。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任秘书监。
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②若:如何。
(1)比较分析“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与《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写景句的不
同。
(2)司空图曾评价此诗“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请概括出“难”的具体内容。
解析:(1)①虚实不同。
“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②景色特点不同。
“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鳌”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①路途遥远;②航程艰险;③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解析】【分析】(1)本诗“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诗人是在送别友人时,虚写想象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事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渲染出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意境。
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
《渭》诗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清新明朗特点的春景给人美好感受。
但是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故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
考生据此容易准确作答。
(2)司空图的话“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说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本题要去考生回答本诗都隐约写了哪些“难”,来突出作者对朋友的担心和挂念之情。
前四句“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若乘空” 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相隔之遥好像在天空一样。
诗句写出朋友所回的日本遥不可及,极言朋友归家路途遥远,寄予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之情;中间四句“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 面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
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
作者虚写,想象海中神奇的大鳖和鱼,来突出朋友归家途中的艰险,表现了对朋友安危的担心。
最后四句“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岛之中。
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作者直抒胸臆,极言双方通信之艰难,传达出浓浓的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虚实不同。
“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②景色特点不同。
“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鳌”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①路途遥远;②航程艰险;③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7.(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
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B
解析:(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B;
⑵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⑶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