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p,那么q
如果非q,那么非p
肯定前件就可推出后件的肯定 否定后件则可推出前件的否定
第三种推理:必要条件推理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子于大子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子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子入。”傧者更道,从大子入。(《晏 子春秋·晏子使楚》)
只有出使狗国(p),才从狗门进(q) 我出使的不是狗国(非p) 我不从这个门进(非q)
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 分析: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不矛盾律(矛盾律)
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公式:A不是非A 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 例2 • 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
开门,我只好走了。 • 分析:门铃坏和按门铃等回应相互否定,不能同真,违反了不矛盾律
由此推出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 证明该观点为非。
③非q ④非p
排中律
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 公式:A或者非A 逻辑错误:模棱两可 • 例3 • 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
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可惜。 • 分析:值得与不值得相互矛盾,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 逻辑误:毫无理由、虚假理由、推不出 一要有理由 二要理由真 三是必然推导
只有p,才q;非p,非q
肯定前件后件 否定前件后件
第四种推理:排除法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 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 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 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苏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产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 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
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个午夜来客是 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这段话是一个论证,思考其表达出来的论据在逻辑上是否能够证明论点, 如不能说明存在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隐含前提。
前提:所有的S都是M。 所有的M都是P。 结论:所有的S都是P。
前提:所有的S都是M。 所有的P都是M。 结论:所有的S都是P。 (无效推理)
第二种推理:充分条件推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 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 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P),大未必佳(q)。”文举曰:“想君小时, 必当了了。(p)”韪大踧踖。(《世说新语·家语》)(q不能推出p)
A有c、d的属性 B有c的属性
B也有d的属性
徐公(A)和身边人情感和利害关系(C),没有告知徐公真相(d)
大王(B)和身边人有情感、利害关系(C) 大王也被蒙蔽,没人告知真相(d)
1.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论证过程往往不会详尽地呈现逻辑推理的每一个环节,在论证中省略的 部分,往往潜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
• 例4
• 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
• 分析:前提错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二)
第一种推理:三段论
前提:所有的介词都是虚词。 所有的虚词都是词。 结论:
所有的介词都是词。
《十五贯》前提:熊友兰有十五贯 钱。 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十五贯钱。 结论:
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 的罪犯
如果p,那么r 如果q,那么r
p或q,总之r
第六种推理:归纳推理
张三同学网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课。 李四同学网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课。 所有学生网课的时候都不好好听课。(错误)
三段论:一般到个别
归纳推理:个别到一般
归纳的结论超过了前提 人类一切新知归根到底来自于归纳
第七种推理:类比推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 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 讽齐王纳谏》)
发现潜藏的逻辑 谬误
逻辑学基本原理
同一律
事物只能是事物本身
充分理由律
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充足理由
排中律
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 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矛盾律
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但可 以同假。
同一律
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 公式:A是A 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 例1 • 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
论据在逻辑上不能足够证明论点,其原因在于: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未 必是狗没有吠叫;狗没有吠,也未必能证明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若要 论据充分,有必要补充一下隐含前提。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 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个午夜来客是 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为什么呢?
• 清晨,村长发现村口有一男一女围着一堆西瓜在争吵。男的说: “这瓜是你从我的地里偷出来的。”妇女说:“你诬赖好人,瓜 是我从自家地里摘下来的。”村长经过仔细视察后对妇女说: “你把这瓜按成熟的和未成熟的分成两堆,数数各堆有多少。” 妇女有一丝慌乱,但也只好照办,分好后说:“成熟的 12 个, 未成熟的 10 个。”村长冷冷一笑,指着妇女说:“你就是偷瓜 的贼!”妇女无言地低下了头。
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兼听则明,偏信则 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史为鉴”等也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
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这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能说了,那我们今
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求证:非p
归谬法的论证思路是,为了证明一
①设:p
个观点为非,先假设该观点为是,
②如果p,则q
近体诗要么是律诗,要么是绝句 这首近体诗不是绝句 它是律诗
n种可能,排除(n-1)种
警惕假的二选一
第五种推理:二难推理
但我此刻走去(p),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r),若不去(q),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 止。两件皆足致疾。莫若先到凤姐姐处一看,在彼稍坐即回。如若见林妹妹伤感,再设法开解,既不至使其 过悲,哀痛稍申,亦不至抑郁致病。”想毕,遂出了园门,一径到凤姐处来。(《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凭阑人·寄征衣》姚燧 〔元代〕)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 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 如《祝福》
归谬法则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 错误,常用于反驳。
(2)反证法论证《祝福》时代背景
故事一定产生在辛亥革命后
求证:p
如果不是产生在辛亥革命后,就不可能有“旧 ①设:非p
隐含前提2:如果狗吠,草 料棚的人一定会惊醒
隐含前提1:狗遇到不熟悉 的人一定会吠
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论据1:狗没有吠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
2.学会间接论证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直接论证比较困难或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使用间接 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反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论证。
如《拿来主义》使用的排除法。
历”的说法
②如果非p,则q
可是课文头一句就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③非q
所以,故事一定产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反证法的思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为是,先假设该观点为非,由此推出
错误或矛盾,即推出该观点为非不成立,从而间接地证明了观点为是。
(3)归谬法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它, 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多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