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2021年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一百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

中法联合出品纪
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揭秘古人类发展进化的重大历程。

下列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影片中?()
A.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
B. 北京人采集的植物果实放在陶器中
C.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狩猎
D. 北京人围坐在火堆旁取暖和烧烤食物
2. 下列图示内容能反映原始农耕文明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裳、制造船只、会炼铜。

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
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铜刀等。

这说明()
A. 传说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B. 考古是了解历史唯一途径
C. 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
D. 考古发现证实了所有传说
4. “吴”姓乃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出于姬姓。

周武王封仲雍的曾孙于吴(今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从材料看,“吴”姓产生的制度因素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5. 陕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上铸有“武王伐纣”的铭文。

由此可以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下列哪一时期()
A. 黄帝时期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6.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 农具
B. 礼器
C. 食具
D. 货币
7. 以下是一位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其中△处依次应填()
A. 夏、商
B. 商、春秋
C. 春秋、西汉
D. 西汉、东汉
8.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 奴隶制开始瓦解
B. 封建制度确立
C.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诸侯兼并争霸
9.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②③
10. “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

“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 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 读书人吵吵闹闹,各自著书立说
C. 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封建制度
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11.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

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问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13. 下列语句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关的是()
A.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当斩
B. 天下苦秦久矣
C.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4. 与“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有直接关系的是()
A. 陈胜、吴广
B. 刘邦、项羽
C. 秦始皇、汉武帝
D. 王莽、刘秀
15.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继位之初,“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西汉的赋税十分沉重
B. 汉初奢靡之风盛行
C. “文景之治”的出现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接受此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减轻赋税,发展生产
C. 以德化民,稳定民心
D. 分封诸侯,加强皇权
17. 如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突出的朝代是()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北魏
18. “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这反映出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是()
A. 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B. 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
C. 密切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
D.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19.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本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①商汤灭夏②齐桓公称霸③楚汉之争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0. 曹操征服了黄河流域后,又企图征服长江流域。

然而有一场战役成为了他的灾难,这次战役结束了其在长江流域建立权威的意图。

该场战役是()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21. 如图是某学生的思维导图,图中①②③处填写内容依次对应的应该是()
A. 曹魏、蜀汉、孙吴
B. 蜀汉、孙吴、曹魏
C. 孙吴、蜀汉、曹魏
D. 曹魏、孙吴、蜀汉
22.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下列各项历史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 巨鹿之战--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B. 外戚与宦官专权--导致秦朝灭亡
C. 汉初的休养生息--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
D. 文景之治--是西汉经济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23. 西晋末年至南朝后期,南渡人口共约90万,占当时南朝人口的.这种情况给南方带来的影响是()
①劳动力得到补充
②农业向精耕细作转变
③带来频繁的战乱
④促进水利技术的进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 “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
A.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5.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周杰伦这首“中国风”歌曲的MV中出现的画面应该是()
A. 龙门石窟造像
B. 郦道元的著作
C. 王羲之的作品
D. 顾恺之的作品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6. 博物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展览,展现了肇始于新石器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
(1) A、B两地是我国新石器时期两处重要的人类活动遗址。

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等原因,两地的房屋呈现出不同的结构,请将两处遗址中的房屋复原图①、②分别填在分布图中对应的A、B处。

中国文字博物馆坐落于河南省安阳市,荟萃了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展示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

材料二:
(2) 依据材料二,选择适合的展示资料(只填写序号)置于下表相应展厅,呈现汉字与书法的发展历史。

展厅展厅主题展示资料
展厅一远古刻画符号
展厅二商周两代纪事
展厅三天下文字一统
展厅四魏晋书道风度
中国科学技术馆中的古代科学家铜浮雕,展示了蔡伦、张仲景、贾思勰等十余位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相关成就。

(3) 请从上述三位科学家中任选一位,仿照示例,制作科学家的资料卡(示例除外)。

资料卡
科学人物:祖冲之
所处时代:南北朝
专业领域:数学
专业成就:他运用前人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资料卡
科学人物:______
所处时代:______
专业领域:_______
专业成就:__________
(4)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作为中学生,说说你要如何利用好博物馆资源。

27.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改革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性,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資治通鉴》
(1)阅读材料一,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材料中的“教民耕战”的直接影响是什么?(2)阅读材料二,四方古印文体现出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3)阅读材料三,“魏主”指的是谁?这段材料反映了“魏主”改革中的哪项措施?(4)对于以上改革,有人认为“商君遭车裂而亡,秦朝二世而灭,鲜卑族汉化”。

所以,这些改革都是失败的。

你认同这一观点吗?如果不认同,请你写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是什么?
28. 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

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和大家一起参加。

【读图识史】
材料一如图所示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①起点、②途经区域、③最远到达地区的古代名称,并说出一位开辟或维护这一“要道”的汉朝功臣。

【列表归纳】
材料二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西传物品和技术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丝和丝织品
②凿井、冶铁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2) 请你说出西汉为保护丝绸之路设置了什么机构。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以物鉴史】
材料三图表所示
1995年10月,中日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
雅遗址发现了一件汉代蜀地织锦护臂,收藏于新疆博物
馆。

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
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
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
方利中国”。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字出自西汉史学家
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
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西域研究》1996年第3期
(3) 材料三中的文物传递了哪些历史信息?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材料二: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间割器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

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以来民族交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北京人不会制作陶器。

故选:B。

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不会制作陶器。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解析】使用打制石器的远古人类不会农耕生活,排除含有①的选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知道使用打制石器的远古人类不会农耕生活。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裳、制造船只、会炼铜。

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铜刀等。

这说明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

ABD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知道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周武王封仲雍的曾孙于吴(今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可知,“吴”姓产生的制度因素是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分封制。

故选:B。

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武王伐纣,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在牧野击败了商朝军队。

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周武王由此建立周朝,历史上称西周。

因此陕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上铸有“武王伐纣”的铭文最有可能铸造于西周,故D正确。

AB.武王伐纣的年代,晚于黄帝和夏朝,故AB错误。

C.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故C错误。

故选D。

6.【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服务于王室、贵族,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因此青铜器在此时是政治权利的象征,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

需要掌握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结合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

考查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其中△处依次应填商、春秋。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朝代顺序。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朝代的先后顺序。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社会特点。

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
本题主要掌握春秋战国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青铜铲出现于西周时期,②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③打制石器出现于元谋人时期,④骨耜出现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时期。

故选:C。

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改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改进,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

11.【答案】C
【解析】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即要求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

材料“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体现的正是墨子的观点。

故选:C。

本题以习近平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为依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知
识。

本题以习近平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2.【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因此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郡县制。

故选:B。

本题以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本题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3.【答案】B
【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知识,知道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14.【答案】B
【解析】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即楚汉之争。

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秦末,项羽进军关中,驻扎鸿门,项羽设宴招待刘邦,项羽谋士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后来,范增召壮士项庄,舞剑助兴,意在杀死汉王刘邦。

项庄被刘邦收买的项伯挡住,无法下手,刘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鸿门,这个故事称为鸿门宴。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将西楚霸王项羽包围在垓下。

刘邦让士兵都高唱楚歌,楚军思念家乡,军心涣散,这个故事称四面楚歌。

故选:B。

本题以“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为切入点,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重点识记刘邦、项羽及“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的背景、内容、结果与影响。

15.【答案】C
【解析】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继位之初,“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文景之治”的出现。

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重点掌握文景之治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16.【答案】A
【解析】孔子的学说被宣布官方信仰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划定了范围,定下了基调。

故选:A。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行大一统的措施
掌握汉武帝推行大一统的措施.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图片中的“外戚、宦官”等内容可知它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
正确答案。

18.【答案】D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联系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域,促进了汉族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张骞通西域的认识。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

注意扎实掌握张骞通西域的主要史实。

19.【答案】C
【解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不能从《史记》中查阅,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可以从本书中查阅的史实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记《史记》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判断是赤壁之战。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官渡之战发生在黄河流域,排除ABC三项。

故选:D。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21.【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