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解剖分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2岩段:这段颈内动脉位于颈动脉管内, 起于颈动脉管颅外口,终止于破裂孔后缘。 岩段颈内动脉在颈动脉管骨膜内行走,周 围绕以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 岩段按其行走方向可分为三部:垂直部、 弯曲部(颈内动脉后弯)和水平部(向前、 向内行走〕。C2段常发出三个分支动脉: 颈鼓室动脉,翼管支和骨膜支
• 椎动脉 • 由锁骨下动脉发出,通过上部六个颈椎横 突孔,在寰枕关节后方成环状,经枕骨大 孔入颅后,至延髓脑桥沟处与对侧同名动 脉合成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在脑桥上缘由基底动脉末端向 两侧分出
脑动脉分段演变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Fischer分段法的不足逐渐显示出 在临床上使用的不便。除上面提到的这个分段法中颈内动脉是 按逆血流方向编序以外,该分段法未考虑到颈内动脉在通过岩骨、 海绵窦、床突这些特殊解剖空间的关系,因而在解剖学上看,这 个分段法的各段分界缺乏明确的标示,对外科手术提供的信息价 值有限。1981年Gibo 等把颈内动脉从颈总动脉分叉起到颈内 动脉的颅内终点,顺血流以数字标志分为4段(C1-C4),但该分 段法忽视了床段,将岩段与破裂孔段合为一段。1987年 Lasjaunias等提出 了一个分段法:顺血流方向以C1-C6标记 颈内动脉。这个分段法虽然提出了床段,但忽略了颈内动脉周围 的解剖关系。1993年fukushlman将Fischer提出的5段增 加一个C6段(岩段),弥补了Fischer分段的不足,但仍未注意 颈内动脉周围的重要解剖关系。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新 的分段法,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并 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周围解剖。该分段法 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 ......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最大分支,是颈内 动脉的直接延续,向外进入外侧沟内分成数条 皮质支,途经前穿质时发出许多细小分支垂直向 上,穿入脑实质。血供范围:皮质支:供应除额 极、枕极以外的整个大脑皮层的外侧面;中央支: 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部的前上部。它负 责额叶的一部分、颞叶和顶叶的外侧面的血液供 应,上述部分控制着脸部、咽喉、手和胳膊的主 要运动和感觉功能,如果在优势半球,还控制着 言语功能。大脑中动脉发出的中央支成直角,无 吻合支,承受压力大,易形成动脉瘤破裂出血, 故又称出血动脉。大脑中动脉是最常见的卒中发 病部位。

C3破裂(孔)段:破裂孔并非单一的孔道,而是 由两部分组成:颅外骨膜上的一个孔和一个垂直 管道。后者由破裂孔周围的骨结构和纤维软骨构 成。破裂段起于颈动脉管末端,动脉越过孔部, 但不穿过这个孔,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内上升,向 着海绵后窦,止于岩舌韧带上缘。岩舌韧带是颈 动脉管骨膜的延续,联结前方蝶骨小舌和后方的 岩尖之间。此韧带以远,颈内动脉进入海绵窦。 破裂段颈内动脉四周为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 交感神经。C3段常发出破裂孔返动脉:自ICA破 裂段前壁发出向下内走行,与咽升动脉吻合,血 管造影很少显示。
C1+A1+M1称颈内动脉分叉部, 在动脉造影前后位上呈T型。
大脑前动脉分支造影图
1后交通动脉 2终板前方大脑前动脉 3眶额动脉 4额极动脉 5胼缘动脉 6胼周动脉 7额内前动脉 8额内中动脉 9额内后动脉 10旁中央动脉 11顶内上动脉 12顶内下动脉 13后胼周动脉
2、大脑中动脉(颅中窝的主要供血 动脉)

C7交通段:交通段起于紧靠后交通动脉起点的近侧, 止于颈内动脉分叉处。此段ICA依次发出后交通动脉 和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起于ICA交通段,与 大脑后动脉的最近端吻合,构成Willis环的外侧面, 有时缺如。其上、外侧面发出4-12支穿支动脉,供 应下丘脑后部、前部、底部和内囊后支。当其粗大时 在其起始部可形成漏斗状扩张,易误诊为动脉瘤,如 其直径≤3mm,应视为正常,最主要的吻合支是基 底动脉-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从ICA交通段 后壁发出,起源与PcoA相近,在鞍上池和脚间池内 向后方走行,从外向内跨越视束走向外侧膝状体,经 脉络膜裂入侧脑室下角向脉络丛供血。供应视束、外 侧膝状体、钩回、大脑脚基底前1/3、丘脑、尾状核、 内囊前联合和苍白球背部,与大脑后动脉发出的脉络 脉后动脉相交通。
颈内动脉
发自颈总动脉, 经破裂孔入颅。
主要分支: 脉络膜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其中海绵窦部和前床突上部合称虹吸部, 常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 的好发部位。
二、椎基低动脉系统(脑后循环)
• 椎-基底动脉供应脊髓上部、大脑的后 2/5(枕叶、颞叶的一部分、丘脑后大半部和 丘脑下部的小部分)、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故又称为后循环系统。
动脉粥样硬化: TIA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25%
30% 75%
20% 20%
Rarities
5%
1、大脑前动脉(颅前窝的主要供血 动脉)

大脑前动脉在视交叉外侧正对前穿质处从颈内动 脉前壁发出,向前上方延伸,进入大脑纵裂,在
额叶眶面向内前方行走。有前交通动脉吻 合两侧大脑前动脉。绕胼胝体膝,然后沿胼胝

C4海绵窦段:此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止于近侧硬膜环。这 段颈内动脉主要行走于海绵窦内,四周为结缔组织、脂肪、静 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海绵窦段按其行走方向可分为垂直部、 后弯、水平部和前弯。近侧硬膜环是由前床突的内、下面骨膜 结合形成的,该环不完整地围绕着颈内动脉。C4段有三根分 支动脉自ICA海绵窦段发出:脑膜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外侧 干和包膜动脉。①脑膜垂体干起源于海绵窦段水平部或弯部, 有三个主要分支:小脑幕缘支:沿小脑幕缘向后外侧走行至切 迹顶;斜坡支:向内、后方走行,供应斜坡和鞍背;垂体下动 脉:向前内侧走行至垂体沟,供应垂体后叶、蝶鞍和海绵窦的 硬膜。两侧的脑膜垂体干均有丰富的吻合。②海绵窦下外侧干: 起于ICA鞍旁下外侧面,主要供应海绵窦内颅神经和硬膜的血 运,主要分支为圆孔支,供应三叉神经血运,并与眼动脉、颌 内动脉、脑膜副动脉和脑膜中动脉有广泛的吻合。③包膜动脉: 由ICA内侧壁发出,血管造影很难显示,主要供应蝶鞍前壁的 硬脑膜。
大脑内侧面
大脑前动脉



分五段: A1段:水平段 A2段:上行段 A3段:膝段 A4段:胼周段 A5段:终段
大脑前动脉:

1) 行程及分段: A1段(水平段)起始部向前内经视交叉背面至前 交通动脉。 A2段(上行段)至胼胝体膝下方 A3段(膝段)绕胼胝体膝 A4段(胼周段)扣带沟内 A5段(终末段)即楔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供应整个大脑半球的背外侧面,包括额中 回以下。中央前后回下3/4,顶下小叶,枕 外侧回,颞下回上缘,颞极内、外侧面, 额叶眶部外侧半及岛叶各部皮质。


解剖上分五段:
水平段(M1)、 脑岛段(M2)、 侧裂段(M3)、 分叉段(M4)、 终段 (M5)。


C1+A1+M1称颈内动脉分叉部, 在动脉造影前后位上呈T型。
体沟向后行,终于胼胝体压部,主要分布于大脑 半球内侧面,在顶枕叶交界处与大脑后动脉的分 支吻合。血供范围:皮质支:大脑半球内侧面顶 枕裂前部及额叶底面部,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 部;中央支:豆状核、尾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 它主要负责额叶的血液供应,而额叶是控制逻辑 思维、个性和随意运动功能(特别是腿的运动)的 神经中枢。一侧大脑前动脉卒中可造成对侧腿部 瘫痪。
• 脑的动脉分属两个动脉系统:
• 颈内动脉系(internal carotid arterial system) • 椎--基底动脉系(vertebral-basilar arterial system)。
一、颈内动脉系统(脑前循环)

每侧颈总动脉分叉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后者 在颈部没有分支,垂直上升至颅底,穿颞骨岩部 经颈动脉管抵岩骨尖,通过破裂孔入颅内,穿硬 脑膜经海绵窦,依次分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在视交叉两旁分为两个终支:大 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系统供应额叶、 颞叶、顶叶和基底节等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 流,故又称前循环。

1981年
颈内动脉Bouthillier分段法
•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新的分段法,以 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 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 动脉周围解剖。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 共分为七段: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 C2岩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 段(Lacerum segment),C4海绵窦段 (Cavenous segement),C5床段(Clinic segment),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C6眼段:该段起于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 起点的紧近侧。颈内动脉穿过远侧硬膜环后,即 进入硬膜内,因此远侧硬膜环是颈内动脉硬膜内、 外部分的分界线。这段颈内动脉常发出两支重要 动脉,即眼动脉和垂体上动脉。眼动脉是出海绵 窦的第一分支,一般自颈内动脉内侧发出,变异 时可从脑膜中动脉发出。眼动脉常分为眼组(视 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眶组(泪腺动脉、 眼肌动脉)和眶外组(筛前、后动脉、滑车上动 脉、鼻背动脉和眶上动脉)。眼动脉ECA的分支 有丰富的吻合支: 眶上动脉-脑膜中动脉;鼻背 动脉-面动脉;泪腺动脉-颞前深动脉(颌内动 脉);筛前动脉-蝶腭动脉(颌内动脉)。
ICA分段:

C1颈段:颈段起于颈总动脉分叉水平,终 止于颈动脉管颅外口。这段颈内动脉同位 于其外侧的颈内静脉和后外侧的迷走神经 共同位于颈动脉鞘内。在鞘内,颈内动脉 周围绕以含脂肪的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 后交感神经。这个颈动脉鞘是由椎前筋膜 折叠形成的。在头侧,在颈内动脉进人颈 动脉管水平,鞘分为两层。内层延续为颈 动脉管的骨膜;外层延续为颅底颅外骨膜。 颈段几乎不发出分支动脉 。

C5床段:此段起于近侧硬膜环,止于远侧硬膜环。 床段短,长约4mm-6mm,斜行于外侧前床突 和内侧颈动脉沟之间、由于近、远侧硬膜环在后 方海绵窦顶部融合在一起,因此床段呈楔形。关 于床段同海绵窦的关系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 为该段位于海绵窦外上,另些认为位于海绵窦内。 还有学者提出,把床段划在海绵窦外或者在海绵 窦内都不适合,但海绵前窦的静脉丛常常可通过 不完整的近侧环伸人到床段四周。但可以肯定地 说,床段C5属于硬膜外结构。
ICA颅内段X线分段



C1 C2 C3 C4 C5
终段 床突上段 膝段 海绵窦段 岩骨段
2.分支: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1)眼动脉:C6段发出 (2)后交通动脉:C7段发出,管径变异大,可 直接延续为大脑后动脉。 左>右 28% 左=右54% 左<右22% (3)脉络丛前动脉:C7段发出,皮质支主要供 应海马和钩,中央支营养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和苍 白球等。 特点:口径细,行程长,易发生栓塞。
颈总动脉

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 右颈总动脉---- 头臂干(无名动脉) 行程:胸锁乳突肌深面—— 颈A三角 (表浅)



颈总动脉于第四颈椎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 颈内A和颈外A两个分支,其中颈外动脉负责脸 部和头皮的血液供应,颈内动脉分出后沿颈部向 上直至颅底,经颈动脉管进入海绵窦,紧靠海棉 窦内侧壁,穿出海棉窦行至蝶骨的前床突内侧, 开始分支(颈内A按行程分为四段:即颈段、颈 内动脉管段、海棉窦段和脑段,临床上将后两段 合称为“虹吸部”),其颅外的颈段无任何分支, 颈内动脉管段先后分出颈鼓A和翼管A两个小支, 海棉窦段先后分出海棉窦支、垂体支和脑膜支, 脑段在前床突内侧处分出眼动脉,在视交叉外侧 正对前穿质处分成大脑前动脉(ACA)和最大终 末支的大脑中动脉(MCA)两个主要终末支。供应 除部分颞叶和枕叶之外的大脑前3/5的血液, 即又称为前循环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