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胃食管反流内科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胃食管反流内科治疗
发表时间:2012-08-31T11:41:16.5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宫明华
[导读] 其与奥美拉唑对小儿病例的应用尚在观察中,应用尚未普遍。

宫明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北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5036)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234-02
【摘要】目的讨论儿童胃食管反流内科治疗。

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病史、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进行内科治疗。

结论小儿尤其是新生儿、婴儿的GER治疗中,体位与饮食喂养十分重要。

正常生理性GER很罕见发生在睡眠期,多数在餐后2小时之内,所以喂养可采用粘稠厚糊状食物,少量、多餐以高蛋白低脂肪餐为主能改善症状或减少呕吐次数,晚餐后不宜再喝饮料以免发生反流,避免应用刺激性调味品和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张力的食物和药物。

药物治疗GER在成年人与较大儿童中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在新生婴儿期目前仅处在观察、试用研究中,故对后者应用时要慎重。

【关键词】儿童胃食管反流内科治疗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胃食管反流患儿共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8天~6个月。

其中早产儿8 例,足月儿8例,表现为溢乳3例,呕吐8例,进行性喷射性呕吐2例,体重不增及营养不良3例。

下面将临床治疗分析如下。

2一般治疗
小儿尤其是新生儿、婴儿的GER治疗中,体位与饮食喂养十分重要。

患儿体位以前倾俯卧30°位最佳(包括睡眠时间),Orenstein等经观察证实:常用的体位治疗(指以往常规的>45°或端坐位)反而促使GER加剧,Jolly椅坐位发生反流次数是前倾俯卧30°位的4倍,Meyers和Herbst也相继证实且提出此种体位的优点是食管胃连接处位于最上方,减少了与酸性物的接触。

较大儿童睡眠体位以右侧卧位,上半身抬高,以利胃排空和减少反流。

正常生理性GER很罕见发生在睡眠期,多数在餐后2小时之内,所以喂养可采用粘稠厚糊状食物,少量、多餐以高蛋白低脂肪餐为主能改善症状或减少呕吐次数,晚餐后不宜再喝饮料以免发生反流,避免应用刺激性调味品和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张力的食物和药物。

3药物治疗
近10年来发展很快,主要药物为以促胃肠动力剂与止酸剂二大类,合用对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更佳。

药物治疗GER在成年人与较大儿童中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在新生婴儿期目前仅处在观察、试用研究中,故对后者应用时要慎重。

3.1促胃肠动力剂
3.1.1乌拉胆碱(Bethanech01):拟副交感神经剂,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减少胃食管反流,也能增进食管收缩幅度,有清除酸性物质及促进胃排空的作用,小儿剂量为8.7mg/m2体表面积。

副作用主要表现腹部痉挛、腹泻、尿频与视力模糊等,但副作用轻、短暂。

哮喘是用药的相对禁忌证。

3.1.2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为周围与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增加节后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对胃酸分泌无作用;增加食管收缩幅度。

近来证明还可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促进胃排空。

小儿剂量每次0.1mg/kg,3~4次/天,但长期服用副作用严重,约1/3患儿服用后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焦虑、不安定、失眠及急性锥体外系症状,往往迫使中止服药,临床长期服用并不理想。

3.1.3多潘立酮(Domperidone,吗丁林):其抗呕吐和胃动力学作用基于它拮抗多巴胺受体,影响胃肠运动。

由于对血脑屏障的渗透力差,故对脑内多巴胺受体几无抑制作用,因此可排除精神和神经副作用。

本药可使胃肠道上部的蠕动和张力恢复正常,促使胃排空,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的收缩,还可增强食管的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

儿童剂量每次0.3mg/kg,每日3~4次。

副作用偶见轻度瞬时性腹部痉挛及可观察到血清泌乳素水平增高,但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

服用本药时尚需注意同时使用抗胆碱能药品可能会减弱药物作用。

另外,在1岁以下儿童由于其代谢和血脑屏障功能发育尚不完全,故对幼儿给药应非常小心。

3.1.4西沙比利(Cisapride):系一种新型有效的食管、胃肠道新动力剂。

它可增加胃排空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部分作用类同胆碱能机制,包括从肌间神经丛中释放乙酰胆碱,对胃酸分泌无作用,也不增加食管蠕动。

作用范围较广,对整个消化道能改善其运动功能。

儿童用量0.3mg/kg,每日3次:出生后5天至11个月婴儿可用每次0.15~0.2mg/kg,每日3次。

据报道在服用3~7天后即可明显改善反流;如合并支气管肺部病变,于服药后,至数周不但反流消失,肺部症状也获改善或消失。

药物副作用少,仅有少数患儿发生短暂的副作用(腹鸣、稀便),系由于胃肠道运动活动增强所致。

3.2止酸剂
3.2.1西咪替丁(Cimetidine,甲氰咪胍):组织胺H2受体阻断剂,此药对减少胃酸分泌有效。

近年,Cucchiara报道用该药与配合抗酸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较有效。

儿童剂量每日20~40mg/kg。

其副作用少。

一般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可有血肌酐轻度增高或血清转氨酶升高的肝肾功能影响,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长期服用可出现男性乳房发育,有时有头痛、便秘和腹泻,一般不影响治疗,也偶见药热、皮疹,胃功能减退者应酌情减量。

3.2.2雷尼替丁(Ranitidine):是有效、作用迅速的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

作用较西咪替丁强,它能抑制激发性胃酸分泌,即减少其分泌量,也降低其中所含的酸度与胃蛋白酶。

虽无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张力的作用,但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良效。

小儿剂量5~10mg/kg。

不良反应少,国外应用多年从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少数患儿(7%~8%)出现乏力、头痛、头昏和皮疹。

在肾功能减退儿应酌情减少用量。

3.2.3奥美拉唑(Omeprazole):属于新的一类胃酸分泌抑制剂,取代了苯并咪唑,本品是特殊的H+/K+-ATP酶抑制剂,它可阻断胃壁细胞H+分泌的最后共同通道,在体内测量奥美拉唑和西咪替丁对组织胺刺激胃酸分泌的抗分泌作用,前者比后者强10倍。

据文献报道法莫替丁(Famotidine)治疗I、Ⅱ期反流性食管炎有良效,Sekigochi报道成人用药12周内82%均出现内镜检查愈合。

其与奥美拉唑对小儿病例的应用尚在观察中,应用尚未普遍。

3.3粘膜覆盖药物反流性食管炎有溃疡形成或有粘膜糜烂时,此药可覆盖在病损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症状、促进愈合。

此类药
有硫糖铝(sucralfate)、藻酸盐抗酸剂Gaviscon、胶体次枸橼酸铋(colloidal bismuth subcitrate,CBS)等。

近期,国内市场上也采用思密达(smecta)治疗食管炎,收到十分满意的疗效,思密达对消化道粘膜具有强的覆盖能力,并通过与粘液糖蛋白的相互结合、修复,提高粘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

4饮食治疗
平时以稠厚饮食为主,少量多餐,睡前1h不进食,可改善症状。

但在有并发症的患儿中应慎重,因为稠厚食物可使反流发作的持续时间延长,增加食管和肺部并发症的危险性;较多的容量和较高的渗透压可诱发TLESR的发生和导致胃扩张。

所以在采用稠厚饮食前应先评估其危险性,并告诉家长应掌握较合适的稠厚度。

避免进食过多的巧克力、咖啡、柠檬酸、蕃茄汁等,因其能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易引起反流。

参考文献
[1]戴瑞鸿.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197~198.
[2]梁扩寰.消化疾病治疗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9-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