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公款旅游案件分析-word范文模板 (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公款旅游案件分析
篇一:“化装”(来自:WWw. : 公款旅游案件分析 )公款旅游引发的思考
“化装”公款旅游引发的思考
四川峨眉山市符溪镇几名干部于201X年五六月期间“化装”公款游港澳,近日被网友爆料后,受到纪委及时处理。
公费旅游现象在机关干部中还时有发生,
少数干部打着外出考察学习的旗号,实则是公费旅游,更有甚者,为了躲避组
织的监督,故意隐瞒自己的身份,搞“化装旅游”。
公费旅游危害极大,不仅
破坏机关内部风气,而且影响政府公信力,必须予以杜绝。
笔者认为,要杜绝
公费旅游现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提升机关干部的自身素质,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机关干部的
行为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所以机关干部要注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
自身党性修养。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特别是在网络如此发达、曝光率如此高
的今天,机关干部更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
存在侥幸心理,要转变工作作风,杜绝贪图享乐的思想。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
应加大监督力度,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舆论监督机制,通过开设举报热线、网
站举报等形式,多方共同努力,对公费旅游现象进行监督举报。
二、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外出考察学习登记制度。
单位和干部的各类外出学习
考察活动必须写书面申请报告报有关部门审批。
申请报告须写明学习考察的
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经费预算等情况。
同时将外出考察学习经费全部纳入
专项预算管理,实行经费先行审核。
领导干部必须实名实职登记,规范各级审
批手续,更加严格把关,避免类似符溪镇干部“化装旅游”事件的发生。
三、进一步加大对公费旅游肇事者的惩处力度。
公费旅游屡禁不止的其中一个
原因就是惩处力度不够。
下一步,应当加大对公费旅游肇事者的惩处力度,严
惩公费旅游等浪费行为。
只有当公费旅游的官员干部受到严惩成为必然的时候,其威慑力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这同样是对群众的一个合理交代。
四、进一步加强对旅行社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审查力度。
旅行社或中介机构在公
费旅游中往往扮演着“帮凶”的角色,据调查,全国具有提供公务活动资质的
旅行社达上百家之多,少数旅行社在利益的驱使下,将提供公务活动变提供公
务旅行。
相关部门应严格旅行社或中介机构的审核,加强对旅行社或中介机构
公务活动资质和业务的监督审查,同时,对提供公务旅行的具体责任人进行严惩,以从根本上扭转公费旅游屡禁不止的局面。
篇二:多起新型公款旅游事件被曝光形式多变让人咋舌
多起新型公款旅游事件被曝光形式多变让人咋舌
作者:杜榕
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X年第06期
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严禁公款旅游,相应的督查监管也越来越严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公款旅游却屡禁不止,而且为了规避检查、便于通过审核,一些公款旅游往往以“变装”的形式出现,手法越来越隐秘。
仅仅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已有多起新型公款旅游事件被曝光,而其形式之多变不禁让人咋舌:公款旅游为何这般难治?
“遁形”旅游
如果不请假不汇报该如何监管?
201X年4月,陕西延安市宝塔区卫生局的10名干部成为舆论焦点。
据媒体报道,4月6日至13日,这10名干部去了香港、澳门旅游。
而这次集体旅游,该局不但没有向宝塔区政府汇报出省事宜,还向区政府谎称去省卫生厅开“公立医院改革推进会”。
实际上,这次会议早在2月份就举行过了。
对此,当时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次旅游不是公费旅游,是自费,主要错误是跟区政府撒了谎,长达8天不在岗。
但安排集体旅游,主要是考虑到他们已经两三年没休过公休假了。
”
4月26日,宝塔区委、区政府、区纪委已对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给予区卫生局局长张永春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并免去其副书记、局长职务;给予区卫生局党委书记刘文忠党内警告处分,免去其书记职务;给予旅游联络人王光星党内警告处分;其他参与旅游者予以警示训诫。
旅游费用全部由个人自理,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报销。
如此严厉的处分,恐怕远远超出了当事人的预料。
但如果不是被曝光,是不是去了也就去了?如果没有媒体的曝光,纪检部门是否能监督到这起事件?
“当前,我国治理公款出国(境)旅游的主要手段是事前的审批制度,对公款出国(境)管理缺乏全过程的监督,一旦通过审批,公款出国(境)考察很容易变相为公款旅游。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胡杨说。
“只要绕过了审批关,如果上面不追究,下面不举报,其实很容易在报销、审计等环节变通操作。
”一位事业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像这种部门内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