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的审美心理与审美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摄影的审美心理与审美创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心愿。
然而,美的自身既不是一种形状,也不是一种对象。
美的属性并非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人对某一事物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所赋予的特殊的形式性意义;也是人对自身中所体察到的某些感受和情感的一种表达。
在新闻摄影中对同一事件,不同的拍摄者所拍摄出的画面效果是不同的。
从审美心里的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存在着审美心里的距离性,而审美心里在新闻摄影中是处于核心地位。
它对新闻摄影的审美创造、表现与解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探讨新闻摄影审美心里与审美创造,是本文要阐述的内容。
一新闻摄影的审美心理构成
新闻摄影的审美心里构成,主要涉及到多种审美心理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观察、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五因素。
这五种因素将影响新闻摄影审美心里全过程,因此,理解和把握审美心里的构成是新闻摄影者重要的方面。
(一)新闻摄影的审美观察
在新闻摄影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集中观察。
对一个新闻事件深入的、全面的观察,才能获得必须的信息,是对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重要保证。
正因为这一先存的心里因素,成为确证现实对象的定向框架。
从新闻摄影观察来看,存在着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新闻观察;另一个方面是审美观察。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新闻观察决定了审美观察。
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当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新闻观察时,所产生的情感又作用新闻观察,使新闻观察趋向深入,而情感又属于审美观察范畴。
因此,审美观察又作用于新闻摄影观察。
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新闻摄影的新闻观察。
在这里是指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摄
影价值的判断。
这种判断是对现实存在的直接反映,并迅速和头脑存储的新闻价值标准相比较而产生的一种结果,就是选择或放弃。
因此,新闻摄影的新闻观察,其目的就是将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有效传播。
这种传播使受众能得到不同方面有价值的信息而获益。
如金融、商业、社会生活、政治、文化、军事等。
新闻摄影的审美观察。
是新闻摄影观察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判断选择后,所产生的审美心里效应。
它直接影响着新闻摄影对画面主体的指向性和选择性。
审美观察,是对真善美统一体现的观察。
因而新闻摄影的审美观察,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方面是审美的选择性与指向性特征;另一个方面是审美观察与非审美观察特征。
审美选择与指向性特征。
是摄影者的思维意识高度集中于新闻事实一定的特定方面,能对自身与受众的审美心里产生重要影响,具有代表普遍意义的典型审美特征的选择与指向。
新闻摄影的审美观察的选择与指向性具有瞬间性与凝神性。
巴甫洛夫认为:“我们在集中思考时,在沉湎于某件事情时,我们看不见,也听不见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
这是巴甫洛夫对人观察力集中时的生理机制的精湛描述。
因而在新闻摄影中对主体选择与指向的观察过程,观察力要高度集中,凝神专注,对其它一切干扰,视而不见,才能选择与指向正确;才能使对象成为审美视觉兴趣中心。
审美观察特征,是审美思维过程;非审美观察是一种直接观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阐述两者的区别,当拍摄者赶到正在发生新闻事件现场时看到的事实是非审美观察。
当用照相机取景框进行选择与指向拍摄对象时,此时是思考画面表现形式的观察,这个过程存在着主观审美意识,是审美观察。
因此从非审美观察到审美观察,这两个方面在心里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也是产生心里距离的主要因素。
对审美观察和非审美观察的理解对新闻摄影作品的产生将具有直接的意义。
由于审美观察的特征存在着选择性与指向性。
因而相同的观察者也会产生不同的选择与指向结果,产生这种直接的原因,应归结为审美观察的心里距离。
“心里距离说”,是西方一种审美理论,是由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在1907年《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里距离”》一书中提出来的。
爱德华.布洛提出的“心里距离”说,对美学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于有很多人用“心里距离”去解释审美经验的特征。
爱德华.布洛在解释“心里距离”时强调的是心里特征,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
就是从非审美心里的时态,转变为审美观察时态时在审美方面,人们拉开了审美心里距离。
把普通观察调节为审美观察,这种情况从尊重事物实际出发延伸到事物的审美方面,是人意识的必然延伸。
爱德华.布洛说:“它像是某种片刻之间涌现出来的新的急流;或者有如强烈的亮光一闪而过,照得那些本来也许是最平常、最熟悉的物体在人们眼前突然变得光耀夺目”。
这种观察的延伸与快速的选择和指向,对新闻摄影是具有现实的意义。
在新闻摄影中当面对拍摄对象时,那“片刻之间涌现出来的新的急流;或者有如强烈的亮光一闪而过”是瞬间的,对这瞬间性的把握也是对摄影者的考验,也是摄影者审美经验积累的快速体现。
从审美经验中可以体现到审美心里距离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对“那些本来也许是最平常、最熟悉的物体在人们眼前突然变得光耀夺目”的判断与选择,可以说审美经验积累的越多就越能抓住这“光耀夺目”的瞬间,反之就发现不了这瞬间。
爱德华.布洛的心里距离大致揭示了审美观察的审美选择性与指向性。
这对新闻摄影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审美观察对新闻摄影的审美心里是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新闻摄影的审美知觉
审美知觉是新闻摄影审美体现的起点,是获得审美信息、选择审美形象、积累审美经验的惟一方法。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的知觉,是新闻摄影对象的审美属性,是发现美、表现美的前提。
当通过照相机取景器审视客观事实时,摄影者对事物的存在首先是从一般观察转换到审美观察,由审美观察到审美知觉,这一过程是摄影者的审美意识及
审美经验的体现过程。
这实际上是摄影者主观意识在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可以从摄影者拿起照相机开始拍照那一刻,审美知觉作用已在体现。
这种体现对新闻摄影者来说,审美知觉的形成可能是瞬间完成的。
然而这瞬间完成的审美知觉,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对事件的一般观察感知转换到审美观察的判断选择及指向,再到审美知觉及领悟完形蕴含着整个审美心里的基础。
因为审美知觉唤起了新闻摄影者的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心里功能。
在新闻摄影中审美知觉主要体现在视觉感知上,其它如听觉等起到辅助的作用。
然而对新闻摄影审美知觉的限制,主要来自于新闻摄影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及文化底蕴。
这也是造成审美心里距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个艺术修养高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人,在新闻摄影主体知觉的定势中,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蕴含在一切事物中的无穷秘密及美的存在。
(三)新闻摄影的审美情感
从新闻摄影来看,审美知觉是起点和基础。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整个过程,都渗透着摄影者的审美情感。
因为新闻摄影是以感性的知觉开始,但结束却不是。
在新闻摄影进入摄影形式表现构思开始,实际上就已深入到情感与想象的领域。
在新闻摄影领域中,存在着对情感排斥的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新闻摄影的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自觉的主观态度体现。
凡是人的精神活动都伴随着情感,这在新闻摄影中也不例外,没有情感就不会把拍摄对象纳入照相机取景框内。
因此,新闻摄影无法把审美情感排斥在外,审美情感的介入是必然的。
如:富兰克福尼尔拍摄《奥马伊拉的痛苦》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
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
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
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还不时地同她交谈。
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
这张图片被评为1985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可以看出,新闻摄影审美情感的产生,是源于客观事物的自然情感。
自然情感经过梳理,通过体验、回味、赋予,把原始的自然的情感转换为审美情感,获得了可供给受众具有审美情感、震撼、真实直观形象表现形式。
可以看到在新闻摄影中,审美情感总是伴随着理性情感和道德情感的同时显现,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不同方面有机的结合体。
这种结合体在新闻摄影中的表现是尤为重要的,它是判断与体现真、善、美的基础。
理性情感在新闻摄影中是对现实存在的认识关系,它理性的支配着对真实性的操守,是表现新闻真实性的基础。
如果失掉理性情感,那么新闻真实性就无法保证。
道德情感的最高规范是善,是把握新闻摄影导向的基本。
是对现实存在关系道德规范的表现。
审美情感在新闻摄影中生成的机制包含了三个环节,既初始唤醒、内觉体验、情感赋予。
新闻摄影审美情感的初始唤醒,是摄影者对客观事实的感应而引起的,这种感应初始,唤醒与激发了摄影者心里存储的审美经验的积累。
因而有什么样的对象就有什么样的情感产生。
因此,新闻摄影的审美情感产生过程是通过审美观察、审美知觉这一过程而唤醒产生的,是对现实存在的一种审美反映。
内觉体验。
美国当代心里学家S.阿瑞提界定到:“无定形认识、是一种非表现性的认识――也就是不能用形象、语词、思维或任何动作表达出来的一种认识。
由于它是发生在个人的内心之中,我已把这种特殊的机能称作内觉,用来把它和概念相区别。
”
(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可以说,内觉体验是非语言的,是无意识或前意识的,它在处理的情感时,是处运动、变化的状态。
它给人意识提供了的一个缓冲机会。
在新闻摄影中,通过初始情感唤起,经过内觉体验的净化,积累、升华获得新的层度,再向高度的认识突
进。
情感的内觉体验与直觉、灵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直觉、灵感的体现,是人的内觉体验准备的结果,没有内觉体验就没有直觉与灵感。
在新闻摄影中有人说存在着偶然性,这实际上是内觉体验的应现。
也可以说与文化底蕴有关,否则的话,就是有偶然性拍摄到好的图片也认识不到,照样丢到纸篓里。
情感赋予。
是把经过内觉体验机制处理过的情感赋予表现对象,而成为具有物化表现力的审美情感。
也就是在新闻摄影中要把审美情感体现出来,就必须通过知觉的形象特征来体现,即摄影画面形式表现的载荷,从无形中的审美情感变成有形的审美情感。
这种转变就是情感赋予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
在新闻摄影中画面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是情感赋予的多种途径。
因此,在新闻摄影审美情感的形成机制中。
从初始唤醒与激活是审美情感的基础;到内觉体验是促成审美情感成熟的关键;最后是情感赋予转化成物象可感形式的表现。
(四)新闻摄影的审美想象
想象是人类共有的一种能力,是人的本性。
想象,是人的思维意识自由组合运动,它是人心灵一种能力。
任何与人类创造有关的活动,都需要想象,没有想象,人类就不能有发明创造、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审美想象是对现实事物情感反映,是注重体现对象个性的想象。
新闻摄影审美想象,是对新闻事实主体,通过运用知觉形象的积累和思维意识中的形式化组合,使其形成审美想象中的形式结构。
然而这不是最后的完成,这一阶段具有瞬间的、变动的、形式因素不确定的性质,而且易受干扰的。
通俗的说,就是摄影者的眼睛通过相机的取景器,对拍摄对象选取时,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前,对现实存在对象的一切情景,通过眼睛反映给大脑,这时大脑在快速旋转,各种先前的拍摄经验及形式表现的方式涌现出来,经过对照组合寻求最佳的
表现方式,同时各种方案的结果都会在大脑中呈现一遍,实际上这种呈现就是审美想象在人脑的意识中对最终表现效果的前期检验。
因此,可以说在快门还没有按下之前,所有想象中的表现形式都是不确定的,可随时改变的,而且是带有瞬间性的。
只有当快门按下时,才是最终选定的形式,才能达到最后的审美想象完成。
所以说新闻摄影也是经过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审美想象来获得最终结果,其表现形式中必然也存在着审美情感的体现。
新闻摄影是否需要审美想象呢?有的人是持反对意见的。
但在上述中的新闻摄影审美想象过程,凡是拍摄过新闻图片的人,应当都有同感。
可以说,审美想象是新闻摄影表现的基础,没有审美想象,新闻图片如何突出主体?如何表现内容?新闻摄影需要通过主体的表达来呈现内容,而表现主体就需要一定的形式结构,而形式结构的体现,就是审美想象的体现。
简单说,就是把新闻事件可感知的主体纳入到相机取景框内时,审美想象就产生了。
审美想象的丰富与贫乏也映射在新闻摄影表现质量上。
新闻摄影审美想象是离不开想象中联想这一因素。
在新闻摄影中,联想是通过对记忆思维的链接所产生的一种超越的思维能力。
在新闻摄影拍摄过程中,新闻摄影者的脑海不断的涌现出几个或更多的记忆中的表现形式的意象,使摄影者意识映射出更多相近的、类似的或具有同比及对比意义的意象表现形式,从而选择与确定构成新的表现形式。
因此,审美想象是新闻摄影不可缺少的一种形象思维方式。
审美想象最终的体现,是客观事实与新闻摄影者的交互作用的过程。
感知活动的力是由客观事实产生的,而表现形式思维活动的力是由摄影者主观意识产生的。
最后完成的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表现形式。
(五)新闻摄影审美理解
新闻摄影审美理解,是把握表现审美对象,也就是新闻事件的内在联系的审美思维过程。
是在新闻摄影画面形式结构中,体现内容内在因素联系的审美价值。
新闻摄影审美理解,它涉及到摄影者的审美经验积累和相关的文化知识。
用这些经验、知识,去理解和把握新闻事件实质。
取得理解才能获得表现,这是一个不变的定理。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审美理解贯穿于全过程。
审美理解是新闻摄影真实性的重要保证。
对客观事实的理解程度越高,在新闻摄影形式表现中,所体现的新闻价值就越大,同时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新闻摄影审美理解的前提是文化知识的底蕴。
试想一下,如果对新闻事件本身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一点也不了解,那么将如何去理解其本质,又如何去表现。
如果不具备新闻及摄影知识,怎么能拍摄出符合新闻特点的新闻图片。
新闻摄影审美理解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表象理解。
表象理解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初始感知,清楚知道事件是由何种物象组成的,是形象化的表象认识。
同时对事件所发生的场景产生概念,并根据场景来选择适应的相机设备。
这是理解的初级阶段。
二是选择理解。
选择理解是表象理解的深入,这时的理解主要是对事件内容的解读,同时对表现主体的判断与选择,考虑的是主体代表性问题。
三是表现理解。
这是一个深层的理解,因为摄影表现是以图片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所以也是最主要的理解,它包含了对主体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实质的相互关联以及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呈现。
也是新闻图片最终的效果体现。
在这一层面里,主要体现审美意识的形式表现,主动强于被动性,从接受转向了影像形式表现的拓展。
二新闻摄影的审美创造
新闻摄影的审美创造是通过新闻摄影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也往往体现出新闻摄影者表现能力的强弱。
如面对同一事件,有的新闻摄影者能拍出极佳的新闻图片;而有的拍出的新闻图片却是一般或极差。
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实质上就是审美创
造能力的距离性;这种距离性体现在:有的人审美创造能力强,有的人审美创造能力弱。
出现这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区别在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形式表达能力四个方面。
(一)新闻摄影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新闻摄影的主要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考为主的思维方式,也称艺术思维。
它也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思维方式。
在人类审美活动中,从起始到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形象思维是关键的因素。
形象思维不但是艺术领域中主要思维方式,而且还在人类的精神活动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闻摄影形象化的表现中,主要体现的是摄影者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在新闻摄影中体现着四个方面的特点。
在新闻摄影思维过程中,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
别林斯基认为,
“用形象来思考”就是形象思维。
以形象化的思考是新闻摄影的主要思维方式,从对新闻事件形象感知起到整个形象思维过程,就是赋予了形象载荷新闻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形象与画面的孕育诞生过程。
最后形成新闻摄影画面表现形式,最终达到“一图胜千言”的目的。
如凯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苏丹》一个即将被饥饿夺去生命的苏丹女童,而虎视眈眈的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窥视。
这张震撼世界的照片,留下了人类的思考……。
为此凯文卡特获得了九四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
新闻摄影的形象思维,始终蕴含着情感。
通过形象思维使摄影者的感受到现实存在事物自然情感存在,从而唤醒、激发自身感受情感。
这种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把这种多彩的审美情感融化于形象之中,并通过形象表现出来,从而使新闻摄影更具有凸现力。
这是新闻摄影形象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
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情感的赋予,就是赋予了图片影像的生命力。
对于受众来说,新闻图片情感的潜现,更具有直观的震撼力。
新闻摄影的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想象。
应当说形象思维过程,也是一个想象的过程。
通过对形象感知过程,也是产生想象的过程。
这种想象是如何把情感赋予形象,及如何产生一幅最真实生动、最感人画面表现的想象。
形象思维的想象对于在新闻摄影中确定主题,判断景别,突出主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闻摄影的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式美。
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新闻摄影,从拍摄思维开始那一刻到结束为止,多种形式的表现方案始终在思维意识中交替的显现。
这种显现是审美经验与记忆显现,它与想象相互融合,最后脱离而出,确定最终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具典型意义、真实感人、生动的、具有美感的、易于受众接受的表现形式。
因此,可以说形象思维的能力强弱,也是产生审美距离的主要方面。
也是体现摄影者个性表现的主要思维方式。
而对形象思维的训练是新闻摄影者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新闻摄影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在新闻摄影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
它在新闻摄影中起到主要的辅助思维作用。
抽象思维又可称为逻辑思维,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显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
”(季水河:《新闻美学》)新闻摄影的抽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对题材的高度概括判断与选择,及主体影像和概括的文字说明的提炼方面。
抽象思维在新闻摄影题材选择方面,将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对新闻题材进行判断与筛选。
是用理性的尺度,按着新闻题材的选择标准,运用推理判断的过程。
因此,抽象思维在新闻摄影题材选择中有着引导、启迪的作用。
抽象思维能在摄影者把握新闻原则性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闻摄影思维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然而又不能脱离抽象思维。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新闻摄影图片的标题与文字说明的高度提炼。
这种提炼往往困绕着众多的新闻摄影者。
抽象思维强的人,提炼出来的既高度概括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抽象思维弱的人,费了很大的力气提炼出来的总是题不答意。
标题的提炼不仅揭示了新闻摄影主题,而且揭示了画面形式表现的内容,是把解读图像信息引象深入的主要因素。
因此,应用抽象思维,对新闻摄影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达到高度概括性的标题产生,也是新闻摄影主要方面。
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图片的诞生,是离不开标题与说明的。
因而新闻摄影不仅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应当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对于新闻摄影来说,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三)新闻摄影感知能力
新闻摄影的感知能力,是指摄影者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能力,是新闻摄影审美创造能力的初始点。
作为新闻摄影者来说,应具有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要超过一般人的感知能力。
因为作为对正在发生的事物形象瞬间的摄取者和新信息的传播者,所以其思维敏感的程度要高过其他人。
将看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做出迅速的反应,通过新闻摄影形象的呈现出来。
应具有以下能力。
感应能力。
也是直觉的感应能力。
克罗齐认为:“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由于他见到旁人只能隐约感觉或依稀瞥忘而不能见到的东西。
”
(克罗齐:《美学原理》)这是对直觉能力的描述。
是说某一件事情对摄影者感知产生了直接的刺激,而出现的自觉反映。
直觉实际上是审美实践的积累。
如克莱因拍摄的《枪》在纽约105街区,一个11岁的孩子将枪直指向摄影家的镜头。
克莱因回忆说:“当然,他手里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孩子街头巷尾惯玩的游戏。
但在我看,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
”“他只有11岁,却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