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1-02-02T10:10:45.3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作者:傅志明
[导读] 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学习,引入化学实验实践,提高学生对化学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们对化学研究的热情,锻炼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傅志明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浙江台州 318050
摘要:随着课改的变化,教育行业里面也有很多课程的改革,尤其是改革深入之后,高中化学实验也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为此化学老师们也要重视化学教学及教学技巧,另外还要不断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了学生们自然就喜欢去学习了,所以这就需要老师们加强化学教学的多元化,并且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学习,引入化学实验实践,提高学生对化学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们对化学研究的热情,锻炼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探究活动中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以及科学运用实验方法的能力。
因此要求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视度不够
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了解理论形成过程,达到目标效果。
而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有的教师唯分数论,缩减实验教学时间,堆砌大量基础知识,给学生加码。
遇到实验讲解,不进行实际操作,而是靠文字叙述,学生很难由文字创设出实验情境,学习停留在单向填充的阶段,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部分教师自身认知不足,没能紧跟时代发展,还保留着“题海战术”的观念,对学生的化学规律掌握与应用是不小的打击。
2、内容不具备现实指导意义
教师教学内容枯燥,只图学生简单理解实验原理,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导致出现即使做实验也味同嚼蜡的情况,学生产生抗拒的心理。
脱离实际生活的实验,失去了化学的本真,学生的理解也不免受限,难以在日常涉及化学现象时给予正确解读。
3、动手操作时间少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应在教师讲授后,根据教学计划制订实验时间,从而完成目标。
有些教师为了快速完成实验,为理论讲解留出更大空间,只让学生简单重复教材实验步骤,机械化的探究难以奏效。
化学不仅要验证理论的准确性,还要有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如此学生才能将创新意识深入脑海中,为理论应用于生产生活提供可能。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1、感悟化学魅力,培养学生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方面的兴趣,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去发现化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在核心素养理念引导下,教师可以将生活或自然中的一些现象引入课堂中,用已学的化学知识进行解释。
例如,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喷泉,在化学实验中也能够经常见到。
在进行氯化氢溶于水的实验中就能够看到喷泉的现象,因为氯化氢极易溶于水,这就使得瓶中出现压强差,从而产生喷泉。
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有趣的现象用化学实验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化学的魅力,实现学习兴趣的培养。
2、设置问题,培养探究意识
在高中化学授课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他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探究中的积极性受到阻碍。
为了激发学生的化学探究积极性,适当为他们提供一定的问题引导是必要的。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化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进行一定的了解,并为学生设置由浅到深的问题,让学生在结合问题进行由浅到深的分析,带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在讲授“溴苯的制备实验”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已知溴苯是密度比水大,难溶于水的无色液体。
实验中最终得到的红褐色液体是什么?”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经过思考快速地做出了回答:溶解了未反应的溴单质。
接着,我继续为学生设置有深度的问题“如何除去溴苯中的溴这种杂质?”这个问题比之前的问题有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开始思考,我再提示他们尝试结合以前所学的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进行思考,最终学生提出用氢氧化钠溶液将溴单质转化为易溶于水的钠盐,并采取分液洗涤的方法除杂。
然后我再进一步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验证。
在学生成功完成该实验后,我又进一步提出“能否用同样方法除去溴乙烷中的溴单质?”请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反应后的溶液居然不分层,除杂试验失败。
让学生自己体会实验现象与自己预期不同,从而引发其深入探究的强烈兴趣。
最终学生们通过讨论总结出:溴乙烷与溴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分别生成乙醇、溴化钠、次溴酸钠等可溶于水的物质,因此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溴乙烷中的溴。
我再提出深层次问题:“如何除去溴乙烷中的溴?”并引导学生从溴的化合价联想其化学性质—强氧化性,进而得出可采用亚硫酸钠等还原性物质进行除杂的结论。
最后再让学生们思考“同样的溴单质,在不同有机物中除杂方法不同,原因是什么?”
如此,在层层设疑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探索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升,他们探究意识形成,科学素养也得到发展。
3、利用网络获取实验教学资源
目前,部分地区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相对较为陈旧,教学模式也比较单调,难以充分激发学生对高中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从而增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进一步促进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这一内容的讲授时,教材中用到了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钾溶液的反应、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这两个实验,以此来让学生掌握阴阳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这方面的知识。
但是,由于实验内容较少,部分学生可能无法通过这两个实验来充分理解相关的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的实验教学资源,包括实验现象图片、实验视频等,从而利用更
多类似的、有趣的实验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巩固这一部分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着充分的耐心,引导学生产生认识、明确认识并深化认识,要将核心素养中的认识,应用于相应的化学学习实践中,使之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孙燕玲.关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魅力中国,2018,(52):174-175.
[2]彭艳.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分析[J].中外交流,2018,(5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