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9.16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题演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9.16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
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题演练
【高考题组】
高频点1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考情统计
3年11考
晚清经济结构的
变化(8)
洋务运动(1)
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
(2)
考题汇总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T28
2014·某某T17
2014·某某T7
2014·某某T38(1)(2)
2013·某某T6
2013·T18
2013·某某T38
2012·某某T16
2012·某某T5
2013·某某T27,2012·新课
标全国T30
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
1.西方经济入侵的影响和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的原因、表现。

2.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表现以及对经济近代化的影响。

3.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启示,如积极谋划、主动参与、勇于变革、积极交流等。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选D。

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后,英国商品并未能在中国大量倾销,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
济的顽强抵制,故选D项。

B与史实不符,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有出台保护本国经济的相关政策;C与史实不符,同一时期中国与印度均是封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类似;鸦片战争的破坏应使中国消费工业品增加,但事实却相反,A也不正确。

2.(2014·某某单科·T7)在20世纪20年代某某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解析】选D。

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原有的家庭手工业日益萧条,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材料中“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A在材料中并不是重点。

B、C和自然经济瓦解无关。

3.(2013·某某文综·T6)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解析】选B。

A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进口商品有段时间处于上升时期;C当时输入中国的商品量并不多,因为中国是小农经济,市场不大;D商品还没有打入中国的内地,只是在通商口岸进行贸易。

图中鸦片战争后由于开放通商口岸,英国商品输入量有所增加,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顽强的抵抗力,输入量又在减少。

4.(2013·文综·T1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解析】选D。

从材料中“洋纱一项进口日多”“无不用洋纱之地”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大量进口洋纱,故D正确。

从“江、皖、川、楚等省”可知A错误;从洋纱“较洋布行销尤广”“或有难销洋布之区”不能得出B、C结论。

高频点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情统计
3年13考
外国资本主义入
侵对民族工业的
影响(5)
政府政策对中
国民族工业的
影响(4)
群众性爱国运动
对民族工业的影
响(1)
民国时期资本
主义发展的表
现(2)
民国时期资本主
义发展的影响(1)
考题汇总2014·某某T15,
2014·某某
T13(1),
2014·T40(1),
2013·某某T15,
2013·某某T15
2014·某某T16,
2013·某某T8,
2013·某某T5,
2012·某某T8
2013·某某T19
2013·某某T7,
2012·某某T18
2012·某某T16
命题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
1.(2013·某某单科·T8)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解析】选C。

“1928—1935年”正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政策因素,促进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

A是1937—1945年抗战时期,B是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发生在1946年,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A、B、D均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

2.(2014·文综·T40)(节选)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1932年,日本在某某挑起一·二八事变。

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某某,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某某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

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某某建立新工业区。

截止到1937年底,某某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 600余吨。

某某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

从1938年7月起,已在某某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 825吨。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

【解析】关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可结合材料中的前两句来整合信息,进行总结。

关于中国工业内迁的过程,材料中有明显的时间及地点信息的提示,可从中提取信息进行归纳。

答案:(1)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某某;某某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模拟题组】
1.(2015·某某摸底)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概括简表。

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茶养蚕。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农民从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转为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不能体现农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A错误;表格体现的是农产品出口额增加,无法判断出口贸易占优势,B错误;从材料和表格都可得出农产品大量出口成为商品,C正确;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D错误。

【拓展延伸】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双重作用
(1)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和独立,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2)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传播了先进生产、生活方式,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其积极作用是次要的。

【加固训练】(2014·乌鲁木齐一模)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说: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C.资产阶级发起了实业救国运动
D.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的挤压
【解析】选A。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道路被打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在中国社会中出现了近代经济因素,故选A。

2.(2015·某某模拟)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
A.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洋务企业产生
C.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解析】选B。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截断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洋务运动兴起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

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井田制走向瓦解,A项存在因果关系。

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C项存在因果关系。

民族工业短暂发展,导致厂矿企业的数量增加,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D项存在因果关系。

【加固训练】(2014·某某二模)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一组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
A.经济结构的变迁
B.列强的经济侵略
C.民族工业的兴起
D.自强求富的探索
【解析】选A。

从古代中国家庭纺织到俄国在中国办厂再到洋务运动办的民用工业再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体现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B、C、D对应后三X图片,而不能说明总体,故A正确,B、C、D错误。

3.(2015·潍坊模拟)清末知识分子从工具批判走向体制批判,从呼唤体制内的修补,到颠覆性改造。

“体
制内的修补”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选A。

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可知“体制内的修补”应该是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洋务运动,故选A;B、C项都是对原有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改造,是制度变革,排除;D项是思想领域内变革,与题干中“体制内的修补”不符,排除。

【加固训练】(2014·某某三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

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这一思想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解析】选B。

“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维护儒家文明,但是客观上破坏了儒家文明。

鸦片战争只是一场战争,战争失败后激发了林则徐、魏源等向西方学习,A错误;洋务运动主X“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B 正确;维新变法不仅主X学习西方的科技而且要学习西方的制度,C错误;辛亥革命主X“某某某某”“三权分立”等,在制度上向西方学习,D错误。

【拓展延伸】“中体西用”的历史局限性
(1)理论上:中学和西学都有各自的“体用”,抛却西学的“体”而单纯移植其“用”,其结果必然是“西用”的发展导致对“中体”的挑战,而矛盾最终如何解决也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实践上: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中得到发展。

资本主义教育也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发展。

洋务派的活动所起的实际历史作用是使中国的封建主义向近代化转化的进程加快了。

4.(2015·某某摸底)清光绪末年至民国年间,宝山县江湾南境客商投资建厂者,自棉织以外,凡金、木、玻璃、卷烟以及化学制造之属略备。

这反映出该地区
( ) A.棉纺织业为主 B.工业门类齐全
C.地理位置优越
D.自然经济解体
【解析】选B。

依据“凡金、木、玻璃、卷烟以及化学制造之属略备”可知B正确。

棉纺织业是否为主,地理位置是否优越,自然经济是否已经解体,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C、D。

【加固训练】(2014·某某一模)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
A.造纸业
B.火柴业
C.榨油业
D.纺织业
【解析】选D。

根据题干和史实,空白处厂矿数量最多,近代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其中纺织业是发展最快的,故空白处是纺织业,故D正确;A、B、C也是轻工业,但不是发展最快的,故A、B、C错误。

5.(2015·某某摸底)1902年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

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

……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

”他还忘不了在某某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

下列不能反映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的原因是( )
A.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
【解析】选C。

从材料中“1902年、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可以看出A、B、D。

C项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的时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时间不符。

【加固训练】(2014·某某一模)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律》和《公司律》,此后,清政府还陆续颁布了《商船公会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等。

据此不能得出( )
A.清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工商业
B.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C.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D.中国近代经济立法得到发展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商船公会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可以得出A的结论;“《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可以得出C;“《商人通律》”“《公司律》”可以得出D;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是在民国初年,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符合题意,故选B,排除A、C、D。

【备选模拟】
1.(2014·某某二模)右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
示意图(单位:万双)。

导致图中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发展经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提高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解析】选A。

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是在民国初年,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B错误;C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D是客观原因,D错误;某某国民政府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对日本的经济扩X起到抵制作用,A正确。

2.(2015·某某一模)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布局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中国近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幅图片。

(1)材料反映出了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二1936年前,在西南现代工矿企业几乎是空白……1938年上半年,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诸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的经济建设方针,并……指出:“今后工矿事业之发展,注重西南各省为已定之方针。

”西南很快变身为新兴工矿企业最集中的区域……60%以上的内迁厂矿都聚集到了川渝地区。

——X守广《抗战时期西南工业全息图》(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建立工矿企业及大量工厂内迁的原因,并分析在西
南建厂及大量工厂迁居川渝等地的影响。

材料三不但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亦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这座古老的城市最近遭遇的雾霾空气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这个城市此前含纳了首都钢铁、燕山石化等重工业企业……同时,并非汽车制造之都,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汽车保有量却是最多的城市之一。

——《第一财经日报》(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部分重化工企业迁出的理由。

【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图片文字判断三个企业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点”,从交通条件、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商品劳动市场资源丰富归纳“原因”。

第(2)题第一问依据“1938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可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两方面分析。

第(3)题依据“重工业企业”“汽车保有量”等信息分析。

答案:(1)信息: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特点: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某某、某某、某某等沿海地区。

原因:沿海较早受到外国侵略,自然经济较早瓦解;交通便利;沿海一带手工工场基础较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丰富。

(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抗战时期,日本的侵略使沿海一带工矿业遭到大量破坏;国民政府为改变西南现代工矿企业落后的状况,确立了重点开发西南的经济建设方针;为了持久抗战需要。

(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一定程度上保存并挽救了我国的民族工业;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推动了川渝等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改变了工业相对落后的状态;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

(任答三点即可)
(3)理由:转换城市功能,使其以政治、文化功能为主;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造成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