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
学生姓名:李永前指导教师:
摘要: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牡丹亭》问世以来备受青睐,明代及后世的改编、译注
和评论层出不穷。
传统观点认为该剧作“奉旨团圆”的结局不过是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
本文笔者却
从西方神话原型的角度,认为这是汤显祖在高举“至情”的旗帜下谱写的一曲爱情神话的赞歌,并以此
为背景对剧作大团圆结局进行新的解析。
汤显祖“奉旨团圆”结局的安排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
救赎的完整模式。
此外,笔者还从汤显祖的宗教意识和人文关怀以及明代中晚期市民阶层兴起和个性解
放思潮两方面进一步分析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成因。
关键词:牡丹亭;团圆结局;神话原型;人文关怀;个性解放
戏剧《牡丹亭》是明代伟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1]
《牡丹亭》问世以后引起了剧坛上的巨大风波,后世译注和论文阐释层出不穷,却大都是在汤显祖戏剧总论中涉及该作,或者是针对牡丹亭剧意鳞爪[2]、主题思想阐发和人物形象分析,或者是版本论述及国外流传情况。
关于大团圆结局,则历来的研究不是很多,如《悲喜杂糅、哀乐圆融——从元杂剧婚恋剧的“大团圆”结局说起》[3]、《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4]、《中国传统悲剧“团圆”结局的人文阐述》[5]、《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评析——兼与西方悲剧比较》[6]和《古典戏曲大团圆现象新解》[7]等,却没有具体地针对《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进行细致深入的解析和论述,或者认为这种大团圆结局是汤显祖赋予作品的理想色彩,不过是伟大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
但笔者企图从西方神话原型角度来对《牡丹亭》团圆结局作出新的阐释,杜丽娘的爱情探索历程在大团圆结局安排之下基本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救赎的完整模式,此外还将眼光转回明代以便更深层次地对这种团圆结局的成因作出阐释。
一、团圆结局构成了神话原型的完整模式
杜丽娘的至情能量创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她的爱情之旅实质上是一种英雄的历险是她灵魂的冒险尝试。
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开篇之初就赋予了杜丽娘这种巨大的至情能力。
《牡丹亭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从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桂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8] 神话原是人通往内在生活、发现自我之钥,也是寻求自我与社会和谐的指南。
这一题词鲜明地揭示出了“至情”的杜丽娘入梦、觉醒、留念、死亡、灵魂找寻、复活和回归的整个历程;另一方面,同时也显示出了与世俗的“情”相抵抗的封建专制的“理”之强大和在几乎“情”之荒原上生活的杜丽娘的成长危机,这就形成了“英雄”历险探索的现实背景。
而这次的历险任务艰巨、意义更为重大,它还象征着她青春期的心理转化和精神的成长。
杜丽娘在柳梦梅的帮助下还魂而生,并与之并肩来对抗社会礼教的巨大压制,且还通过“至情”来对礼教荒原进行救赎并带回挚爱的福音,以此来寻求对改变之后的社会的回归并与之和谐相处。
因此,在“奉旨团圆”的结局安排之下,杜丽娘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使命和历险救赎的任务,也就构成了神话原型的完整模式。
汤显祖高举“至情”的旗帜有力地谱写了一曲瑰丽而完美的爱情神话。
(一).逃出荒原与死亡
杜丽娘生活的社会现实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情感荒原。
那是一片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严酷声音笼罩之下黑暗汪洋,海面甚至透露不出一丝“情”的光亮。
在这样的社会里,杜丽娘的处境比《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更加悲惨。
莺莺身边陪伴着一个聪明伶俐、热情活泼的丫环红娘,关键时刻热心的红娘还为其出谋划策,传话
语、递诗笺,甚至不顾严刑拷打在老夫人面前据理力争使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莺莺的母亲普救寺奔丧期间为免莺莺无聊寂寞在佛寺无人之际还允许红娘带领游玩;莺莺还可以在游玩之际巧遇痴情的张生,并与其听琴赠诗。
然而,杜丽娘终日只是呆在绣房之内,甚至会因女红之余绣房里闲眠而被父亲杜宝责骂,并被父亲拿“读诗书知礼”来规劝。
更加残酷的是,连母亲甄氏都不确定自己生活多年的家里还有个后花园,她衣服上绣了成对的花儿也会受到安守礼教毒害的母亲的指责。
在父母亲的严格管教下,杜丽娘连与男子谋面的机会都没有,爱好天然的情性也被严格压制。
这种残酷的封建礼教的压抑是杜丽娘逃出情感荒原的客观现实背景。
杜丽娘在面临“年已及笄”的门槛之际,花园游春的打破禁忌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启发开启了她被礼教荒原封闭的心灵。
自然之美和爱带来“情”的启蒙,唤醒了她的灵魂,使她发现了自我失去欠缺的自然生命。
在姹紫嫣红和断井颓垣的鲜明对比中,她深深地意识到了礼教荒原中的生命危机。
被唤醒的灵魂不再甘于沉睡,纵使荒原之中无法与男子谋面,她就转而在一场春梦中遇到了梅树下手执柳枝的秀才,并与他经历了“性”的启蒙和爱的温存。
这番情欲启蒙显然是在礼教压抑下心理和生理的全面爆发,却引发她通往发现和追寻自我之路,杜丽娘已经开始了精神的成长。
梦中之爱无所比拟,从此她拥有了自己的感觉和个体意识,这完全是一个内在的世界。
灵魂之爱的体验使她不安于父母和社会的制约,但在礼教垄断的荒原上根本开不出绚丽的情花,更不可能结出一粒果实。
在寻梦不得重返梦境而感伤时,她便以誓愿寄托情思。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
”[9]她为思念梦中之爱而病而死,她的生命看似在礼教的荒原上枯萎了,从反面更深层次来思考实则是一种对荒原的抛弃和逃逸,更是灵魂的一种自我保存之道。
死亡是完全走向内在,变成了一场通往内在、自我肯定的考验,也是从严酷的危机与巨大的困境中逃遁的出口。
写真的自画像留下了美丽生命的线索和信念,为不久后灵魂的探索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 寻找爱情的圣杯与回生
爱情神话理论中与心中所爱结为一体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意味着更进一步的心理与精神的转化。
杜丽娘寻找爱情的圣杯同样也是她回生与成长的必经之路。
而生前的写真自画像则是她寻求情爱之旅的线索和突破口。
像所有的历险英雄,生命在荒原上枯萎之后,她必须进入难以捉摸的黑森林,降到地狱深处与毒龙搏斗,消除内心的恐惧,增强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因此从《冥判》一出开始的旅程刚刚起步,杜丽娘就在阴森的地狱里经受了胡判官的审判和十二花神的对证,才肯定了梦中情人柳梦梅的现实存在并确认与他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
经过积极争取和大胆的询问追求,杜丽娘终于赢得了保持肉身的权利和寻找真爱的自由。
心理转化后,杜丽娘在冥府三载主动而大胆地寻找柳梦梅。
当在梅花观魂游时听到书生“姐姐、姐姐”的呼唤,声声真切感人,她就大胆地敲门而入,见到自己的画像确认了眼前的书生就是自己梦中所爱。
一旦确认之后,便与他完成了性的结合、实现了寻梦死亡后灵魂一直找寻的爱的满足。
终于,找寻到了礼教荒原中失落的爱情,也就克服了生命的危机。
杜丽娘寻觅到爱情的圣杯之后也就踏上了回生的路程。
回生前,心里转化后的杜丽娘也不曾忘记对柳梦梅的考验和锻炼。
对柳梦梅的真实告白既是她对自己对爱人认知的考验也是对柳梦梅心理和情性的考验。
几度结合之后,她不能忘记荒原上“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的压制,在柳梦梅许婚为妻的前提下才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态表明自己非东邻之女而本是他的梦中情人。
这是一步险棋,因为一旦柳梦梅迟疑或者拒绝,英雄历险将无法完成。
然而痴情的柳梦梅并没有因她是鬼而被吓倒,反而在杜丽娘的嘱托下将真情付诸行动。
他面临着私自开坟治罪的危险毅然而然的为杜丽娘开坟并为她还阳进行精心的呵护和照料。
柳梦梅开坟象喻着杜丽娘在爱情中完全复活,她从黑暗的冥界走入了带有情爱亮光的现实,归返那曾经令她窒息而死的荒原世界。
获得真爱就是获得生命,爱情神话的本质就是向阳的生机是光明与和谐。
(三).爱的救赎与团圆
神话中英雄冒险的真正目的是救赎,是对现实的救赎。
杜丽娘寻找到爱情的圣杯之后,也必须超越欲望和恐惧,解放个人之爱的偏执,扩大自我的人性品格,从狂野的热情中生发出慈悲,将爱的救赎带回荒原,为荒原注入“情”的生机和活力,为现实创造和谐与光明。
真爱真情的精神实质不是排斥与自闭,而是接纳和开放,必须能够包容并解救她生活的现实世界,这就是杜丽娘回生后奉旨团圆结局的意义。
唯有如此设置,才能体现出“至情”世界的美好,才能显示救赎后世界的和谐与美满。
复活后的杜丽娘青春期转化完成,心里已经成熟,并力求达到与情注后的社会和谐共处。
面对柳梦梅“小姐今日又会起书来”的诧异,她说:“秀才,比前不同。
前夕鬼也,今日人也。
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10]跨入婚姻门槛后的杜丽娘体现了心脑合一的成熟人格。
婚后,由柳梦梅接替她开始寻父之旅。
寻父意味着寻求改善并回归父亲象征的社会精神秩序,在创造和谐的社会过程中起到表率的作用。
还魂固然不易,融入社会救赎荒原更加艰难。
英雄冒险的最后这段历程,他们必须继续奋斗,必须为现实的爱情力争存在的合法性。
先婚后奏是英雄设计的另一步险棋。
因为他们必须以个人的方式而不是妥协来挑战封建礼教的约束。
赢取社会的承认才能张显至情至爱的胜利和爱的救赎。
《硬拷》一出,面对杜平章的考问,柳梦梅据理力争。
“我为他礼春容、叫的凶,我为他展幽期、耽怕恐,我为他点神香、开墓封,我为他唾灵丹、活心孔,我为他偎熨的体酥融,我为他洗发的神清莹,我为他度情肠、款款通,我为他启玉肱、轻轻送,我为他温香、把阳气攻,我为他抢性命、把阴程迸。
”[11]一连十个“我为他”气如排山倒海汹涌而来,给顽固迂腐的杜宝强烈的一击。
面对无保亲送亲人的诘难,杜丽娘也毫不胆怯,“保亲的是母丧门,送亲的是女夜叉”,而柳梦梅以“这正是阴阳配合正理”来抗争“胡为”的指责。
皇帝面前公堂之上,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真情告白,赢得了了“剧奏奇异,敕赐团圆”的结局。
至此,杜丽娘的爱情历险终于达到真正的终点,英雄历险原型模式也得到了完美的表述。
神话纯粹是情感的产物,是诗与梦的同源,也是人类内在共通的语言。
神话使人了解自己的存在,帮助人度过生命危险,解放人的思想,在个人与社会间建筑桥梁,维持生命平衡。
《牡丹亭》在“敕旨团圆”结局的安排下有力地塑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美丽而完整的爱情神话,显示出了至情的神奇魅力。
爱情神话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爱情本为人类最激烈最精微的情感,能够激发生命的全部力量,并能启发人的心智、促进性格形成。
但传统礼教约束是一种强烈的统一专制,它偏重于社会功能并要求人们绝对服从理法权威。
“存天理、灭人欲”的两极对立使得人的感情和理性失去了生命内在的联系,造成人们精神干枯与死亡,这是人类最严重的危机。
汤显祖在此背景下高唱“情至”的浪漫之歌,也就是以“至情”来解救理法称霸的现实社会。
二、团圆结局的成因解析
汤显祖采用至情的妙笔创造了一个感人瑰丽的感人至深的爱情神话,“奉旨团圆”结局的巧妙安排完美地阐释了杜丽娘历险与救赎和青春成长与回归社会的完整模式。
这种团圆结局的设置并非作者偶然为之,也不是凭空臆想而出。
李春林在著作中说过,大团圆意识是一种复杂的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12]。
而针对《牡丹亭》来说,这种“奉旨团圆”结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汤显祖身上凝聚着的儒道佛三者的宗教意识和他的人文关怀精神迫使他自觉地在作品中创造一个“至情”的理想世界,而推崇情至就必须安排专制的封建礼教低头屈服,使情、理的绝对的二元对立转化为情理交融和谐共处。
他的这种“至情”观也不是脱离社会的主观臆想,在明代中后期新兴的市民阶级是“至情”观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条件,资本主义萌芽刺激下的个性解放思潮又为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一).追求“至情”的汤显祖的宗教意识和人文关怀
汤显祖只有借助“奉旨团圆”的结局才能张显出他推崇的至情的美好与理想,这既是他“至情”观的客观要求,也是他自己的宗教意识和对社会对民众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得意之作,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至情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姿的世界,“敕旨团圆”的大好结局是汤显祖追求的理想人生的体现。
《牡丹亭题词》中开篇就展现笔下的理想人物杜丽娘乃是世上的至情之人。
这种至情论主要源于泰州学
派,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姻缘。
汤显祖所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他直接体悟到了泰州学派的一些主张,在《近溪子集》提出了“制欲非体仁”的观点,肯定人的多重欲求。
而王学左派的后期代表著名的反封建斗士李贽的诸多带有市民阶层强烈的个性解放色彩对汤显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学对汤显祖的影响体现在禅宗大家达观和尚身上。
达观在有生之年几乎总在关注并劝化他。
就连汤显祖的“寸虚”佛号也是达观所赐。
更深一层的影响缘自家庭,他出生在读书世家,承袭四代习文的家风,遵循仙风道骨的隐居传统和恪守寻幽爱静的家庭祖训,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汤显祖的人生选择,也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人生理念。
徘徊在儒、道、释的堂庑之间,他更加洞彻事理,更能从容的建构自己的“至情”世界观,并在戏剧中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
汤显祖虽然能在佛道中释然能借戏剧表表达美好的理想,但他还秉承了中国自古以来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精神。
汤显祖自幼习书深受儒家教导立志于政治仕途,却因拒绝参与科场舞弊两次科考失利,一直蹉跎到中年才位居于一个闲职。
坎坷的仕途使他抛弃了早年的政治幻想,但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文人关怀意识却抹之不去,体现在他转而借助文艺表达理想和关怀。
中国历来大都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的。
从《左传》等书的记载来看,《诗经》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
但是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适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3]《毛诗大序》具体发挥了《礼记·经解》中的“温柔敦厚”诗教说,进一步提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
到唐代韩愈提出了“文以载道”学说。
中国文人总是对社会现实、对政治充满着“人文关怀”。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精确地阐释了这种人文关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汤显祖秉承了这种人文关怀,他也曾尝试以情施政,在上任县令期间创建一个“至情”的理想国:除夕、元宵放囚归家探亲;为百姓创建相圃书院;上陈《论辅臣科臣疏》抨击时政,陈列建议。
结果却是百姓爱戴然而朝廷无情,上层社会的倒行逆施最终击碎了汤显祖政治“至情”理想国的美梦。
于是他就凭借梨园小天地来展现人生大舞台的瑰丽画面,在戏剧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牡丹亭》是汤显祖政治理想国在戏剧上的体现,“敕旨团圆”结局是他情感上的宗教寄托,也是他对民众对政治的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
(二). 市民阶层的兴起和个性解放思潮的高涨
世界总是有情的,人生是有情人生。
他在《耳伯麻姑游诗序》中说“世总为情”,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主张“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而且万事万物之间各有其情各有体现的志,志不同追求和秉性亦不同。
世间事非理所能说明,但都一定伴随着情感旋律的迸发。
汤显祖至情世界的创造并不是完全的主观臆想,而是建立在顺应商业经济繁荣后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存天理、灭人欲”的上层统治思想失控下个性解放思潮高涨的基础上的。
宋元时代逐步兴起的商业经济在明代中期放松了明初“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江南一带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甚至农业生产也卷入商品化浪潮,这一切又促进了城市的兴旺繁荣,市民阶层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也迅速扩大,不仅包括原来的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艺人等,还融入了因被商业繁华吸引改变了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态度并愿意为市民阶层服务的文人士子,这就形成了文人的市民化倾向,文人与新兴市民阶层相交融,他们在创作中更多地关注市民阶层的心理。
清代戏曲家李渔曾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阕;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为悲咽,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
”[13]虽然是针对他的风情喜剧而言却道出了市民阶层的这种心理。
文学尤其是戏剧的创作不可避免的要照顾读者的接受需要和审美趣味,否则只能作为作家个人喜欢而读者束之高阁的案头文学。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因不协音律拗口而备受批评,虽然他用“意趣神色”的提倡来反击,但也不能不考虑到以市民阶层为主的观众的接受心理,实际上这种期盼团圆的乐观接受心理也暗合了汤显祖的“至情”理想。
然而另一方面,这时期与商业经济相对抗的是随着封建统治的衰落上层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市
民阶层思想文化界逐渐活跃起来。
王学左派掀起了一股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强烈思潮,这种个性解放的思潮要求严厉批判封建礼教,在肯定人欲中高度张扬个性表彰自我。
汤显祖“至情”观不仅顺应了个性解放的思潮,他还通过团圆结局借助构造杜丽娘成长与历险救赎的完整模式来张扬杜丽娘的个性解放。
注释
【1】毛孝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下).上海古籍.1986年9月.第851页
【2】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汤显祖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1984年5月.第610页
【3】艾学荣.语文学刊(读写教学版).2005年第5期
【4】李轼华.四川戏剧.2006年05期
【5】谷心.校长学刊.2006年3期
【6】叶虎.学术界.1999年03期
【7】徐正英.殷都学刊.1994年07期
【8】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2002年7月
【9】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2002年7月.第 67页
【10】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2002年7月.第206页
【11】李春林.大团圆:一种复杂的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年
【12】《论语·子路》
【13】李渔.《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1980年.第69页
【1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2005年7月第2版.第116页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2005年7月第2版
【2】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下两册毛孝同上海古籍1986年9月
【3】汤显祖研究论文集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 北京:中国戏剧1984年5月
【4】牡丹亭汤显祖人民文学2002年7月
【5】大团圆:一种复杂的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李春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
【6】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北京大学2004年12月
【7】中国古代文化史(一)印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1993年6月
【8】姹紫嫣红牡丹亭张栋霖、张淑香等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后记
《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一直受到非议。
复旦大学黄霖先生认为,《牡丹亭》其实还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特别是后半部分在总体上还是尊理复礼的篇章,作者并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
他的个性解放思路尚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藩篱,而只是对其中特别戕杀人性、极其违背常理的地方进行了理想化的艺术处理。
乞灵于科考得第、皇上明断,也是戏曲的长套之一。
[14]这种说法虽然深刻也具有代表性,但从神话原型理论阐释团圆结局恰恰构成了《牡丹亭》爱情神话的完整模式证明了作品的神奇魅力。
四百年来《牡丹亭》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作为戏曲,“案头”、“场上”并举,更是魅力无穷。
目前最受欢迎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昆曲义工白先勇以及各界精英的编导下,更加凸现了“爱情神话”与“至情”的理想社会。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次宣布昆曲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位居19项之首。
2004年4月29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国家剧院”举行世界首演,此后又在全国多个高校巡回演出,呈现了其无穷的魅力。
而首演之前,由“中研院”文哲所和台湾大学文学院共同举办了一场“汤显祖和《牡丹亭》”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吸引了欧、美、日及中国内地和港台的重量级学者专家。
从西中两个大文化背景下阐述大团圆的结局是顺应国际背景的必然,在文化开放的背景下随着文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