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把确诊为
手足口病的患儿396例分为治疗组198例和对照组198例两组,分别予以单磷酸
阿糖腺苷和病毒唑治疗。

结果:治疗组显效182例(91.92%),有效10例
(5.05%),总有效率为96.97%,无效6例(3.03%);对照组显效110例
(55.56%),有效56例(28.28%),总有效率83.84%,无效32例(16.16%)两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起效快,
复发率低,疗效确切。

【关键词】婴幼儿;手足口病;单磷酸阿糖腺苷Single phosphoric acid, sugar adenosine treatment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Guan LiChen Lingjie
【Abstract】 objective observing the single phosphoric acid treatment, sugar adenosine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the diagnosi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396 cases of children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198 examples and 198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to be single phosphoric acid, sugar and 病毒唑 adenosine, o treatment.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182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91.92%), effective in 10 (5.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97%, invalid 6 cases (3.03%); 110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control group (55.56%), effective 56 cases (28.28%),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83.84%, invalid 32 cases (16.16%) of the two groups of comparisons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s single phosphoric acid, sugar adenosine treatment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onset fast, the recurrence rate is low, definite effect.
【Key words】 Infant; HFMD single phosphoric acid; Adenosine of sugar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7-
0451-02
手足口病(hand-food-mouth 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
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可通过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被污染的手及一些
日常用品传播。

该病是以发热,手、足、臀部及口腔等部位发生皮疹或疱疹为主
要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

患儿可出现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迟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导致死
亡[1]。

我院于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39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新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1.2研究方法:将3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98例,女
100例,年龄6月~5岁。

疗程3—7天,其中并发肺炎52例,脑炎、心肌炎各2例。

对照组男101例,女97例,年龄6月~5岁。

疗程3—7天,其中并发肺炎
48例,心肌炎4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广东先强药业有限公司)治疗;对照
组采用病毒唑(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

治疗组患儿予以单磷酸阿糖腺
苷5-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浓度0.1%)静
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7天。

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0—15mg/kg/d加入5%葡萄
糖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浓度0.1%)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7天。

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

两组中并发心肌炎、脑炎时均按相应的病情抢
救处理。

1.4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治疗3—7天症状消失,疱疹得以控制,无新发疱疹
出现,疱疹结痂甚至脱落,全身症状消失,停药后无复发。

有效:治疗3—7天,症状有所好转,疱疹基本控制,部份结痂,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无效:治疗3—7天疱疹无变化,全身症状无好转,出现并发症甚至恶化。

以显效、有效病例计算
总有效率。

1.5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统计方法采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均完成疗程,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不良反应:患儿均未出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曾有关于此病流行的
报道。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告,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
病这一诊断名称[2]。

我国于1981年在上海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
天津、福建、山东、四川等省市均有报告,卫生部自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
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全国手足口病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且重症病例例数
和死亡病例数也上升。

该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以皮肤病变为其特征的传染性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其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
较为少见。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A16(Cox 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型最常见。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是往往先出现发热症状,手掌心、脚掌
心出现斑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1],部份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少
数患者病程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个
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肺出血、脑水肿导致死亡。

如何救治是近两年我们
值得重视的问题。

单磷酸阿糖腺苷为抗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药,其药理作用是与病毒的脱氧
核糖核酸聚合酶结合,使其活性降低而抑制DNA合成[3]。

单磷酸阿糖腺苷进
入细胞后,经过磷酸化生成阿糖腺苷二磷酸(Ara-ADP)和阿糖腺苷三磷酸(Ara-ATP)。

抗病毒活性主要由阿糖腺苷三磷酸(Ara-ATP)所引起,Ara-ATP与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竞争地结合到病毒DNAP上,从而抑制了酶的活性及病毒DNA的合成,同时抑制病毒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还能抑制病毒DNA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的活性,使Ara-A渗入到病毒的DNA中并连接在DNA 链3′-OH位置的末端,抑制了病毒DNA的继续合成,有效地达到抗病毒的作用[4]。

近两年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临床观察起效快,复发率低,极
大地缩短了病程,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临床验证是有效的、成功的,值得推广
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
[2]赵成松、赵顺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括和应对策略[J]; 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9,6(4):419-421.
[3]张爱香、里燕婷、张家琪等一起由肠道病毒71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的调查。

上海预防医学,2001,13(12):587-588
[4]师海波、王克林最新临床药物手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7:1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