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在反复的阅读中,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展开想象,进而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意境。

想象是一切制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写出来的文章言语呆板,立意浅薄,感情平淡,犹如一潭死水。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

一、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点燃想象的火花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平台。

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写景文章,合适学生采纳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读着读着,课文描写的景色便跃然于脑中。

在教学(牧场之国)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自读,读通文字。

然后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什么?再自己读,细细品味每句话描写的意境。

接着找两名同学比赛读,看谁读得好,能让听者感受到草原的安静和牛羊的幸福生活。

最后指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就这样读着,想象着,课文的内容全部掌握了。

对于叙事的文章,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不必细细分析,完全可以运用朗读来理解人物品质,感受人物形象。

(军神)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态、言语,通过他的内心变化,让我们感受刘伯承高大的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硬汉形象,过多的言语总结,只能让人感觉到苍白无力,而最能彰显和领会人物精神的方法就是朗读,用自己的理解,读出对英雄的景仰。

于是,我安排小组内合作读,同桌读,师生共读,分角色朗读。

对于文中几处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格外的注意,读出标点符号背后的感情。

就这样读着文字,想着画面,刘伯承将军的形象一点一点高大起来。

学生们的心情跟着沃克医生一起,此起彼伏,从刚开始的淡然,到手术前的质疑,手术时的紧张,再到手术后的敬佩。

读到最后,到达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gao境地。

教学李贺的(马诗)时,我问“整首诗没有一个马字,为何以马诗为题〞,看了注解的学生一下就能说出“整首诗虽然没有一个马字,却有金络脑。

〞金络脑指的是金子做的马笼头,以此显示主人的高贵。

读过这首诗的都了解,这首诗名义写马,实则是借马写诗人自己,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沮丧,期望报效祖国的强烈心愿。

而这种情怀单单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来猎取,无疑就是填鸭式教育。

既起不到与诗人共鸣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诗词的累积,和朗读能力的培养。

于是我安排了李贺(马诗)二十三首连读,老师引读,学生读出每首诗的最重要的一句,而恰恰就是这二十三句诗的引
读,让学生真正地走入李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满腔报国之情。

二、诗画同境,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俗话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一首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

学习古诗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在头脑中勾勒出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还可以为古诗配上背景音乐,通过婉转悠扬的曲调,进行气氛的衬托,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很快就走近古诗,走进诗境。

同时,也可以抓住具体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感受诗的意境。

例如在教学(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这句诗时,我问学生:你的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绿〞的颜色都有哪些呢?学生们伴着音乐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绿色的嫩芽;有的说:淡绿色的远山;有的说:绿油油的草地;有的说: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都是绿色的世界,甚至连水都是绿色的了。

通过想象,一个“绿〞字,一个“遍〞字,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最后我一边出示提前打算好的图片一边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这绿遍世界的美。

三、文言文改写,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平台
文言文注重锤炼言语,讲求“微言大义〞,小学文言文的三大特点是浅显短小、言文别离、含义深刻。

五年级下,我们共接触了两篇文言文,分别是(自相矛盾)和(杨氏之
子)。

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把文言文改成小故事,谁改写的生动形象谁就可以得高分。

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我要求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言语、心理和当时的环境描写进行揣摩后,展开丰富的想象。

为了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得更具体,更能吸引读者,还要注意提示语的使用要灵敏多样。

为了防止跟其他同学雷同〔雷同的都是及格分〕,学生们可以说是开动脑筋,巧用修辞,精心构思。

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故事便应运而生。

下面是几位同学对(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改写片段:生1:集市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楚国人找准时机,占据了一块最热闹的摊位,他挑了挑眉,清了清嗓子,一手拿着盾,一手放在胸前招呼过往的行人,“瞧一瞧,看一看了,这盾多么厚实,多么巩固,堪称世上最好的盾,您放心,世上任何一支矛都刺不破它!〞说完,只见他前腿弓,后腿绷,做出了力挡狂澜的造型,嘴里伴随着“啊,呀,哇……〞的附和声。

生2: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议论纷纷。

有的不住地点头夸赞楚国人的盾巩固无比;有的竖起大拇指,赞颂楚国人的矛锐利X;有的则是摇着头,半信半疑,似乎不信,但又不了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这时,只
听人群中有人大声说:“我来一个盾〞,旁边马上有人抢着喊;“我要一支矛。

〞楚国人一听,心里乐开了花,满脸堆笑,一边收钱,一边递过去矛和盾。

生3:这时人群里走来一位白胡子老者,一边走一边手捻胡须,楚国人以为又来一个送钱的,马上笑脸相迎,“敢问老人家,您是要矛还是盾?〞,只见老人微微一笑,用手指了指他的矛,又指了指他的盾,淡淡地说:“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一听,“这……这〞一时语塞,不知如何是好。

转念一想,三十六计走为上,他二话不说,连忙收拾东西,灰溜溜地逃走了。

事实证明,只有富于想象力的学生,才具有制造力。

而未来社会的开展所需要的正是具有制造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竭尽全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振翅游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