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正确护理很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鹅口疮,正确护理很重要
鹅口疮患儿口腔、舌上满布白屑。
因状如鹅口,故名。
因其色白如雪片,又称“雪口”。
中医认为,本病可因先天胎热内蕴或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而致。
邪毒蕴积心脾,上熏口舌而发病。
婴儿口腔黏膜嫩薄,不耐邪热熏灼,故易于发生鹅口疮。
早产儿及久病、久泻、体质羸弱的婴儿更为常见。
现代医学认为,鹅口疮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主要因为乳具消毒不严,喂乳者手指污染,母亲乳头未清洗干净,出生时产妇阴道有念珠菌而受感染。
亦可因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引起。
预防本病发生,乳母一定要注意清洁乳房。
婴儿用的毛巾、食具、吸奶器、奶瓶等要清洗消毒,防止此病反复发作。
中医将本病分为心脾积热和心火上炎两类。
心脾积热治宜清热泻火;虚火上炎治宜滋阴潜阳、引火归元。
栀--7-3克、生石膏10克、黄连1.5克、黄芩3克、生地黄6克、赤茯苓6克、淡竹叶3克、灯芯草3根。
水煎服,每日1剂。
清泄心脾积热。
用于心脾积热型,表现为婴儿口舌满布白屑,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叫扰啼哭,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
生地黄5克、玄参6克、麦冬6克、天花粉6克、生石膏12克、牛膝3克、沙参6克、生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滋阴潜阳、引火归元,用于虚火上浮型,表现为婴儿口舌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面白颧红,精神疲倦,食欲不振或大便溏。
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口服。
1岁以内婴儿每次3~5毫升,每日3次。
用于心睥积热型。
黄花菜(金针菜)50克,蜂蜜50克。
先用黄花菜煎汤半杯。
再加蜂蜜调匀。
缓缓服用,分数次服完。
西洋参3克莲子10枚、冰糖20克。
碗内加水泡发后,再加冰糖,隔水蒸炖1小时。
喝汤吃连子I肉,新生儿和较小的婴儿可喂汤。
剩下西洋参片次日再加莲子同法蒸炖。
西洋参可连用2次,最后一并吃掉。
适用于虚火上浮型。
一旦发生了鹅口疮,正确护理很重要。
婴儿在哺乳前后要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局部涂1%紫药水或制霉菌素。
涂擦后不要马上进食。
应少量多次喂水,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和口腔清洁。
大多在几天后可愈。
用碘伏外涂疗效颇佳。
用无菌棉签蘸取0.5%的碘伏涂擦口腔黏膜,先涂上腭、后舌面,再涂两侧颊部、牙龈、口唇等。
每个棉签只能用1次,涂擦要均匀,且动作要轻柔快捷,以进食后涂擦为佳。
每隔2~3小时1次,夜间不中断。
单纯性疱疹是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中医称为“热疮”、“热气疮”。
一般多发于口腔黏膜以及咽喉部、口腔周围、颜面部皮肤及生殖器皮肤黏膜。
口腔黏膜或唇周皮肤出现成簇状针头大小的透明小水泡,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周围充血、水肿,有自发性灼痛,刺激时加重。
6个月以上至2岁的婴幼儿较易被感染。
患儿常因疼痛哭闹拒食,唾液增多,有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一般7~10天自愈。
本病多为外感风热邪毒,客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上扰口咽而生。
或因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而成。
治疗以散风热、清火毒、清湿热为基本原则。
口腔单纯性疱疹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很重要。
必须供给足够的营养。
必要时应卧床体息。
除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和抗病毒药外,还可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
要注意清洁口腔。
可用硼酸溶液每于饭后漱口。
也可用马齿苋30克,煎水待凉,用消毒纱布叠5~6层,浸透作湿敷,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或用紫草9克、板蓝根15克、连翘12克、生苡仁20克,煎水,口服并含漱。
每周2次,以防复发。
对于发生在唇部的疱疹,局部可用5%碘苷(疤疹净)或5%无环鸟苷软膏涂擦,每日4~6次。
如继发感染,可涂抗生素制剂,如2.5%金霉素甘油、新霉素或杆菌肽软膏等。
中药可用野菊花、旋覆花各15克,龙脑冰片2克。
先将前2味药研成极细粉,再同冰片研匀,以麻油适量调成稀糊状。
用时可持消毒过的羊毫笔蘸药糊涂搽患处,干则频加,通常3~5日即可收效。
全身给予适量抗菌消炎药物,必要时,口服一定量的止痛药。
注意:禁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制剂,以免病毒扩散而发生严重后果。
应鼓励患儿进食及饮水。
乳母忌辛辣鱼腥及鸡肉、狗肉、虾、蟹、猪头肉、鹅肉、甜腻品等。
宜食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清淡之品,如绿豆芽、冬瓜、黄瓜、西瓜、丝瓜、小白菜、鲜藕、马兰头、荠莱、芹菜等。
还可选用鱼腥草、生山楂各15克,水煎饮;或绿豆30克,芦根50克,水煎饮。
居住环境要安静,尽量使患儿保持平静不哭闹。
患儿的疱疹、唾液、粪便中都有病毒存在,所以应注意隔离,不要与其他人共用餐具,饭前便后要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