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我们为什么会跟随别人做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撰文/何晓雨(清华大学心理中心)
人生有无数的岔路口,等待着我们的选择。
在这些选择面前,有时,你是否会不顾自身情况
随意做出与大多数人相同的决定?为什么我们会这样“随波逐流”?
从众心理:我们为什么会跟随别人做决定?
案例
小安从小就十分擅长运动。
在小学阶段,
她是班上数一数二的足球小将。
上了初中以后,她发现身边的同学都不喜欢运动,取而代
之的是讨论影视剧、娱乐圈的明星……渐渐地,小安也加入其中,把课余时间和精力放在
了了解娱乐新闻上。
偶尔看向绿茵场,小安也在困惑:明明自己心里仍然喜欢足球,却不知为何将它放弃。
用实验揭示从众现象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20世纪50
年代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心理学研究:从众实验。
他将参与者分为若干组,每组设置7名参与者。
实验人员每次向参与者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A、B、C这
3条线段。
实验人员要求参与者判断标准线段与A、B、C这3条线段中的哪一条等长。
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标准线段的长度明显与C线段
等长。
然而,实验人员设置了一个“陷阱”——事实上,每个小组只有一个真正的参与者,其余“参与者”均为工作人员假扮。
真正的参与者会
被安排在最后一个作答,而在其之前作答的工作人员会一致地给出错误的答案,即标准线段与A线段等长。
追星后,他们会聚集在一起讨论明星话题,许多学生因此成了一名追星族。
时尚跟风——有些青少年会不考虑自身的
特点,盲目追求当下的时尚趋势,堆砌流行元素,甚至完全复制他人的穿着打扮。
校园欺凌——在面对校园欺凌行为时,有
的学生即使不赞同这样的行为,也可能因为害怕受到排挤而选择从众:沉默甚至参与欺凌。
因此,校园欺凌常常是群体性行为,即由个别学生挑起,最终形成一群学生去针对某个学生。
网络暴力——在网络世界中,群体行为也
可以产生强大的网络压力,导致心智不够成熟的青少年盲目认同、顺从网络群体行为。
例如,青少年可能会跟随网络群体对某个人实施攻击或贬低,最终演变成网络暴力事件。
A B C
标准线段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参与者,当你前面的6
位参与者都一一回复说标准线段的长度与线段A一致时,你是否会疑惑:“到底是他们都看错了,还是我错了?”
实验的结果令人惊讶:大量的真正参与者
选择了明显错误的线段,从而与其他参与者的
答案一致。
从众实验揭示了社会压力对个体决
策和行为的深刻影响——即使面对显而易见的事实,个体也可能因为跟从群体的意见而选择错误的答案。
由此可见,从众心理(Conformit y)是指
个体由于群体压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在各种情境下发生,包括人生决策、消费
行为、服装潮流、意见观点等。
从众现象在青少年生活中的体现
追星行为——明星逸事因其高曝光度常常
成为学生中的热门话题。
当周围的同龄人开始
我们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产生从众心理主要由于两个原因:
一方面,人们想要获得接纳和赞赏。
跟随
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代表着会被大多数人接纳。
正如案例中的小安同学一样,她原来的爱好在群体中比较独特,而为了让群体更容易接纳自己,小安选择放弃自己的爱好,迎合多数
人的兴趣。
的意见就成了降低风险的一个方法。
同时,从众行为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强青少年的归属感,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过度从众不可取
长久、过度的从众行为,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危害:
失去独立思辨能力。
如果过于依赖群体的
意见和行为,就可能使我们缺乏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动力,无法自主解决问题。
长此以往,就会
失去创新性思维,甚至影响我们的自信心。
参与风险行为。
青少年可能因迎合他人而参
与风险行为,以获取群体认同感。
例如,吸烟、酗酒甚至是违法犯罪活动。
增加心理压力。
过度从众可能使青少年过分
在意他人的评价,担心自己不被接受或被排斥。
这种心理压力可能会进一步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人们能从群体中获得精确的信息。
当一个人获得的信息比较模糊时,其他人就会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跟随他人是一种认知上的捷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
我们节省时间和精力。
想象一下,当你去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国家,每一个当地人见到你时都微笑并且向下竖起大拇指。
尽管在你的认知里大拇指朝下代表着贬义,但你也可以根据当地群体的行为猜到这是他们表示欢迎的手势。
从众心理普遍存在于社会中,但青少
年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的从众行为。
首先,从众行为可以提升青少年的安全感。
伴随着生长发育,青少年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这
些生理变化会影响其情绪和心理状态,导致他们对环境更加敏感。
青少年常常因为环境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特别是在面对难以抉择的任务时,由于认知能力和判断
力尚未成熟,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和经验来
评估自己的行为和观点是否正确,参考别人
(责任编辑 / 代竹蕊 美术编辑 / 胡美岩)
拒绝盲目从众,坚持独立思考
在那些重要的人生岔路口前,只有不盲目从
众、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方向。
那么,如何才能坚持独立思考呢?
首先,我们应当保持好奇心。
善于观察并主动提出问题,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就常常对许多人们习以为常
的现象一探究竟。
在长江中下游居住的时候,他发现指南针并非指向正南。
此后,他对这一现象展开了长期观察,并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磁偏
角的科学家。
扫描二维码参与互动有机会获得
《知识就是力量》精美礼品
其次,我们应当学会质疑和挑战,而
非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家曾对“时间”的概念做过多种解读,其中,牛顿提出的“绝对时空观”一度
成为物理学界的主流思想。
但爱因斯坦并没有盲目认同学界的主流观点,而是提出了颠覆性的相对论,认为时间是相对存在的。
相对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它向我们证明:科学的进步,离不开
人类的挑战精神。
同时,我们应学会自主学习。
当你产
生了一种观点,就应当对其进行充分的认知,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获取知识。
知识可以帮助你对观点做出基本的是非判断,具
体的事实和数据则会使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研究和实践
来增进自己的知识储备。
最后,我们应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确
保自己对观点有充分认知的情况下,面对
压力和反对意见,我们可以保持耐心。
有的观点可能需要时间和努力来证明,不轻言放弃才能最终看到成果。
有时,适合他人的路,未必就是适合
自己的。
保持思考,迷茫的时候,记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