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理念,本文针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行教学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对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在考虑数学生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更应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

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村小学的教育环境所限制,农村小学的教学具有基础设施不完备,教师素质水平略低,小学生知识基础差,综合能力不强等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论与实践不统一
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论存在着认知的差异,没有把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忽视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因为新课标强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让学生学习贴近实际的数学。

2.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数学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不够透彻,没能深度挖掘教材和理解教材,缺乏有效的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没有对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加工创造,导致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无法合理确定,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同,一堂课的信息量过大会造成学生无法掌握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

教师如果不能区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会导致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不及时,而把时间都花费在次要的知识的理解上,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重视讲解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如果不能使学生理解数学基本思想和增长基本活动经验,就更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农村的教学设施有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部分教师只是利用粉笔和黑板讲解概念,传授课本知识,缺少形式多样的教学道具,使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直接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课堂教学缺乏拓展和延伸
数学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课堂教学依照教材内容讲解数学知识,如果缺乏必要的拓展和延伸,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达不到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针对这一现状,下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角色转换,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
1.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确立了四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

根据教学实际,可以把四维目标细化为以下5点。

(1)知识,包括数学符号,简单的计算,计量,以及数学常识,数学趣闻等。

(2)智力技能是培养小学生的辨别能力,概念的掌握,应用数学一般规则,了解数学的高级规则等内容;动作技能,是指小学生各种动手操作的能力,设计小实验,小发明等;
(3)数学思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一般的思考与学习的方法,以及具体的解题方法;
(4)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例如教师在讲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教师先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文明,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讲述祖冲之与圆周率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圆周率的用途,展开关于圆周长,圆面积的教学。

2.优化教学结构
小学的数学教学不能仅重视短时效果,应该长远的看待,传统的教学结构安排,是教师先讲十几分钟,然后剩余时间学生自由选择交流,但是不应该千篇一律,都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应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结构,除了教师对数学基本知识的讲解还应该包括课堂练习部分,以及学生当堂学习的信息反馈,衡量教学效果的优良。

对课节时间做到具体规划,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知识的传承性,最终完整的完成一堂课的教学。

让学生充分体验课堂的数学化,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3.挖掘教材内容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不仅要明确每节课教材所传递的知识,还要理解教材的数学核心思想,丰富教材的内容,进行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例如在讲解乘法分配律课节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灵活讲解,可以回顾之前讲过的长方形的周长,以及利用乘加乘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都蕴含着乘法分配律,在进行乘法分配律讲解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究,乘法分配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那么三个以上是否还适用?例如(31×97)+(31×3)=3100,可以31×(97+3)=3100,或者(25×72)+(25×20)+(25×8),可以是25×(72+20+8)三个数,接着讲解乘法分配律里的两积的差,两积的商是不是适用。

有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二)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丰富,尤其对农村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课件,在课件中加入图片,声音和最能吸引小学生的动画,开阔了农村小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学习氛围,加深对抽象符号,抽象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如果教师直接用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利用动画的形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切割,使学生看到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被切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引起学生思考如何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利用多媒体,有效的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通过精彩的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而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基于认真分析学生而开展,注重设计的趣味性,有效的传递知识。

设计教学活动可以整合各项资源,把教材,教师语言,教学道具,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加知识传递的途径。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以活动内容为核心,优化的资源为辅助,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活动内容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

例如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开发和利用农村独特的乡土资源,让乡村生活与课堂实践活动相结合,利用小学生熟知的环境设计教学活动。

(三)教师角色转换
教育以人为本,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小学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小学数学课堂能否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关系到数学教学的质量,因为只有当小学生对其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乐意主动的去学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也有助于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知识太多,而学生多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多利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方式,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面积这一单元时,要想使学生理解什么是面积,教学要根据农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熟悉物体的面,衡量和对比不同物体面的大小,在感官上对物体的面加以认识,使学生积极的观察,提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2.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数学是思维的学科,而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

教师根据小学生知识水平而设置难度较低的思维训练。

从基础做起,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日常实践当中,数学知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多开展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的活动,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

三、总结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焕.金盛华等.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2]李士锜.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马云鹏.张春莉.数学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4]邱云海.浅谈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1)
[5]孙袁华.探究性教学课程与教师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
[6]毛景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模型法探微[J].教育评论,2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