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胡适马克思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
李大钊胡适马克思主义之争
姓名:范邦超
班级:2012级2班
学院:英语学院
学号:120110227
2014.06.10
李大钊胡适马克思主义之争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两人都出生于动荡的年代,且年龄只相差两岁。

恰逢抗日时期,待成年之后,两位名人的路却是完全的不同。

李大钊同志依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领导思想,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何其艰难,但他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并积极付诸行动。

但胡适是传统的中国小知识分子,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自傲精神,对极端群众是瞧不上眼的。

他不止一次的说要“少谈些主义”,不重视世界观的建立,换言之,胡适的世界观与中国古代的那些文人别无二致。

我认为,李大钊与胡适两人之所以一个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个没有,究其原因,是二人的思想境界不同所致。

李大钊先生家境优越,曾留洋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

但也正是因为这次留学的经历让他看清了日本人的真面目。

1915年,当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李大钊积极参加到了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中去。

这也让李大钊先生认识到了国人正在经受的苦楚。

同时,动荡的年代使李大
钊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他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

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相对于李大钊先生,我觉得胡适更像是一个大家闺秀一样的人物。

从一些名人对胡适的评价以及他自己的一些事迹中来看,我认为胡适先生不是很爱自己的祖国。

以下是我找的一些证据。

首先,在面对日本的《二十一条》的卖国条约,很多爱国学生都发表声明要与日本决一死战,此时远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先生同样在日本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日抗日的行动导致被早稻田大学除名;而胡适发表《致留学界公函》,劝学生“切不可鲁莽,乱了分寸......此时言及作战......不仅于国无所改观,而且所得只是任人蹂躏”的言论,可见其作为一名文生的懦弱和胆怯。

其次,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后,胡适一度天真地认为国联可以调停战争,并取消满洲国,到了1933年日本拒绝国联的调解并且退出国联之后,他才不主张与日本交涉。

可是,当他看到中日实力差距过大,预想到战争对国家的破坏后,又说“我自己的理智与训练都不许我主张作战”,由此可见,胡适先生考虑的问题是让自己的舒适生活不遭到破坏。

我个人认为,胡适先生是有一些自私的。

种种迹象表明:胡适先生的思想与当时李大钊先生引进并进行发扬光大的马克思主义是有很大的冲突的。

作为一名文弱书生,他所期望的是理想化
的解决问题,也就是和平的解决中日的矛盾。

他希望日本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一旦日本人认错,中国应大方的接受。

然而,这种理想化的情绪在那个动荡苦难的年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国人若不应战,现在的中国恐怕就名为日本了,他胡适也会被说成是个日本人,是个失败者,遗臭万年。

可以这么讲,胡适就是一个高傲的知识分子,而李大钊就是一个朴实热情的激进分子。

胡适的人格、思想绝对不会被现在的人所采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了在许多岁月,到现在依然如日中天,可见其思想的重要性。

李大钊先生成功的引进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才是一个爱国志士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选出的一条救亡图存的坚定道路。

只因为胡适与李大钊先生的思想、人格等各方面的不同,导致孤傲自私的胡适最终未能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