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放射防护制度
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二篇)
![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85537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4.png)
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放射科的安全防护管理,保障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根据《放射防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放射科工作人员进行放射性检查和治疗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管理。
第三条放射科的安全防护管理原则是预防优先、安全第一、科学合理、依法管理。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四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知识背景,严格按照医疗机构设定的工作职责进行工作。
第五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当遵守各项安全防护规定,严禁擅自调整放射设备的参数和剂量,确保检查和治疗安全。
第六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当熟悉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程和工作指导,确保工作符合法规要求。
第七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当接受定期的安全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
第三章设备管理第八条放射科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质量要求,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第九条放射科设备应当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和精度准确。
第十条放射科设备的放射剂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医疗机构设定的规定,确保患者接受检查或治疗时的安全。
第十一条放射科设备禁止私自拆卸、改装、调整参数,必要时须经过有关部门的授权和检验。
第四章安全操作第十二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在进行放射性检查和治疗操作前,应当详细核对患者的身份、检查项目和用药情况,确保操作正确。
第十三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当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等,保护自身的安全。
第十四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当掌握放射性物质的特性和安全操作知识,严禁对放射物质的储存、运输和处理进行违规操作。
第十五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医疗机构设定的剂量和时间进行放射性治疗,严禁超过安全剂量范围。
第五章废弃物处理第十六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医疗机构的规定,正确进行放射性废弃物的分类、包装和标识,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理。
第十七条放射性废弃物应当专门由相关部门进行收集、运输和处理,严禁随意丢弃或与其他垃圾混合处理。
DSA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DSA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e045418f90f76c660371ab9.png)
介入科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1、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工作由科主任负责,科室制定兼职协助科主任做好X线辐射防护工作
2、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性,在放射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科室定期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查
3、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类人员应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
4、放射科各X线检查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要求,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用品。
5、在放射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登记室、X线检查室设置告示牌,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受孕后8周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在放射检查中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惊醒屏蔽防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摄片、透视、介入治疗等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圈。
6、操作人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的防护用品,陪同人员应尽量远离X线球管
7、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影像质量,减少废片,避免重复照射,有条件的单位尽可能采用数字化X线检查,减少辐射、
8、放射科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佩戴个人剂量仪,接受专业及放射防护培训,定期健康检查,医院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9、放射工作人员按国家规定实行轮休、疗养等。
放射诊疗许可和防护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放射诊疗许可和防护安全管理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8d98f04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5.png)
放射诊疗许可和防护安全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放射诊疗行为,保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放射诊疗的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放射诊疗行为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并遵循医疗伦理。
第二章放射诊疗许可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放射诊疗活动应先取得放射诊疗许可,未取得许可不得从事放射诊疗活动。
第五条申请放射诊疗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应符合以下条件:1.具备必要的放射诊疗设备和设施;2.具有合格的放射诊疗人员;3.具备放射诊疗所需的有关防护措施。
第六条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接收和审核放射诊疗许可申请。
第七条申请放射诊疗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应提供以下材料:1.放射诊疗许可申请书;2.放射诊疗设备和设施的相关证明文件;3.放射诊疗人员的相关证明文件;4.防护措施的相关证明文件。
第八条申请放射诊疗许可通过审核后,由政府相关部门颁发放射诊疗许可证书。
第九条放射诊疗许可证书的有效期为五年,到期后需要重新申请。
第十条放射诊疗许可证书不得转让或者出租。
第三章防护安全管理第十一条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加强防护安全管理,防止放射性物质对人员和公众造成伤害。
第十二条放射诊疗活动的设计、施工和运行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第十三条放射诊疗活动的设备和设施应定期检验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度。
第十四条放射诊疗活动时,应采取有效的辐射防护措施,确保放射性物质不外泄。
第十五条放射性物质的存放和运输应按照规定进行,避免对人员和公众造成伤害。
第十六条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具备必要的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
第十七条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人员应经过健康检查,确保其身体状况适宜从事该活动。
第十八条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人员应佩戴专用的防护器材,避免辐射对其身体造成伤害。
第四章惩罚措施第十九条对违反本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
第二十条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将面临以下处罚措施:1.责令停止放射诊疗活动;2.吊销放射诊疗许可证书;3.没收非法所得;4.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a58546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1f.png)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是放射防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放射防护工作有序进行,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强放射防护管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一、放射防护组织机构1. 建立放射防护组织机构,明确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2. 放射防护组织机构应包括放射防护领导小组、放射防护管理部门、放射防护工作小组等。
3. 放射防护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放射防护政策、规划和管理措施,监督和指导放射防护工作的实施。
4. 放射防护管理部门负责放射防护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放射防护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放射防护用品的采购和发放、放射防护培训和宣传等。
5. 放射防护工作小组负责具体的放射防护工作,包括放射防护监测、放射防护检查和事故应急处理等。
二、放射防护管理1. 制定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明确放射防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确保放射防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2. 建立健全放射防护档案,包括放射源的种类、数量、使用和储存情况,放射防护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情况,放射防护用品的采购和发放情况等。
3. 定期对放射防护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放射防护设施的正常运行。
4. 定期对放射防护用品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放射防护用品的质量和效果。
现和解决问题。
三、放射防护培训和宣传1. 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和技能。
2. 对放射防护管理人员进行放射防护培训,提高放射防护管理人员的放射防护知识和能力。
3. 对公众进行放射防护宣传,提高公众的放射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放射防护监测和检查1. 定期对放射防护进行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对放射防护设施进行定期监测和检查,确保放射防护设施的正常运行。
3. 对放射防护用品进行定期监测和检查,确保放射防护用品的质量和效果。
医院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
![医院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a263a83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1.png)
医院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一、设置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使用Ⅱ类和Ⅲ类射线装置、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工作单位,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医院应成立辐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落实机构的成员及其职责。
1、小组成员组长:副院长。
副组长:各科室主任。
成员:各科室成员。
专、兼职管理人员:指定辐射防护管理科室人员。
2、小组工作职责(1)负责组织执行国家关于辐射安全与诊疗管理的法律法规。
(2)负责领导医院辐射环境安全和防护管理工作。
(3)负责组织研究制定和修订医院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相关制度。
(4)负责研究制定医院辐射环境安全和放射诊疗防护方案。
(5)负责医院辐射环境安全和防护事故应急处理总协调,与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生态环境、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的联络、报告应急处理工作。
(6)负责定期组织专家对辐射工作场所和放射诊疗设备进行安全检查、评估和通报,督导有关放射诊疗科室的安全防护工作。
(7)负责辐射环境安全和放射诊疗防护基础设施建设达标。
(8)负责对辐射工作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核,定期公布获得或取消辐射工作人员资格名单。
(9)负责辐射工作人员的管理,定期组织专家对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和健康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通报。
医院成立文件中明确了辐射安全管理小组成员组成结构及相关职责,待小组成员具体落实后设置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能够满足医院开展辐射安全与环保管理工作的要求。
二、制定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管理办法)的决定》(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放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维修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三、辐射监测管理根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要求,医院须对使用射线装置、辐射工作场所及辐射从业人员开展辐射监测工作,以确保放射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控制放射性物质的照射,保障环境安全,规范辐射工作防护管理。
放射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
![放射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aa4440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1b.png)
放射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为加强放射安全防护管理工作,保障员工和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章管理机构1. 公司设立放射安全防护管理部门,负责放射安全相关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 放射安全防护管理部门下设放射安全防护管理岗位,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实施和落实。
第三章安全设施1. 公司应建立完善的放射设备安全控制系统,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2. 放射设备应设置辐射监测装置,随时监测辐射情况。
3. 放射设备操作区域应设置辐射警示标识,指导操作人员注意安全。
第四章培训1. 公司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放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放射安全的意识和认识。
2. 新员工进入公司时应接受放射安全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操作。
第五章紧急预案1. 公司应制定完善的放射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及时有效处置。
2. 在放射事故发生时,员工应按照预案组织疏散和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第六章日常管理1. 公司应定期对放射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放射设备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操作程序操作设备,切实保障安全。
第七章监督检查1. 放射安全防护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放射设备安全情况进行检查。
2. 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确保安全控制。
第八章处罚制度1. 对违反放射安全防护管理规定的员工,公司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2. 对造成重大事故的责任人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附则1. 本规章制度解释权在公司放射安全防护管理部门。
2. 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放射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为公司放射安全工作的重要依据,公司将严格执行该规章制度,保障公司员工和公众的安全。
医疗机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ac5579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69.png)
医疗机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
是为了保障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患者在放射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放射性辐射对人身健康造成的危害而制定的管理制度。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放射防护责任与组织:明确医疗机构负责放射防护工作的负责人,制定放射防护的工作责任和组织机构,并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
2. 放射防护设备与设施:确定医疗机构的放射防护设备和设施的要求和规范,包括诊断设备的辐射防护装置、剂量监测仪器、防护屏障的布置要求等。
3. 放射防护培训与教育:制定放射防护培训与教育的计划和内容,包括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定期培训和考核等,确保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具备必要的放射防护知识和技能。
4. 放射防护操作程序:规定医疗机构的各项放射诊疗操作程序,包括剂量限值、辐射源的使用和管理、射线装置的操作要求等,确保操作人员能够正确、安全地进行放射诊疗。
5.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医疗机构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级人员的应急职责和实施步骤,包括事故调查和处理、事故报告和通报等。
6. 放射防护监测与评估:建立放射防护监测和评估的机制,定期对医疗机构的放射防护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放射防护工作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7. 放射防护记录与报告:规定医疗机构的放射防护记录和报告要求,包括剂量监测记录、事故报告等,为各级监管部门提供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以确保放射防护工作的持续和有效性。
DSA射线的危害及合理防护
![DSA射线的危害及合理防护](https://img.taocdn.com/s3/m/45e80f294b35eefdc8d33340.png)
DSA射线的危害及合理防护DSA机器X线辐射危害:放射医师在导管室DSA射线下的工作与传统的放射科、CT、核磁等工作是不同的。
因其工作性质的需要将眼睛、面部、四肢等全部暴露在X线下。
术中放射人员几乎完全暴露在X线剂量较大的辐射场中进行操作,并且操作时间长。
长期大剂量的X线辐射,使机体产生病理反应,辐射所致DNA 损伤可导致细胞死亡。
X线对人体比较敏感的组织和器官有:皮肤、眼晶状体、性腺和骨髓组织。
可能会造成脱发、乏力、食欲减退、眼晶体的混浊、白内障。
皮肤干燥、皮肤溃疡、造血功能障碍、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癌症。
生育功能减退、妊娠期易造成畸形等不良反应。
DSA机器X线辐射防护对策:介入治疗必须在X线引导下进行操作,X线属于可控制的外照射源。
可从时间、距离和屏蔽三方面进行防护。
一、时间防护:是指缩短受照时间,人体受到的累计照射剂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缩短受照时间就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准备工作充分,有计划进行必要的曝光,尽量减少曝光时间;特别是在进行减影时,射线量更大,人员最后除去,使用高压注射器联动减影。
二、距离防护:是指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人体受到照射的剂量,随着照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护士应把手术用物合理防置,使用起来方便。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远离辐射源,减少不必要的射线接触。
三、屏蔽防护:是指在X线球管和护士之间放置能有效吸收射线的屏蔽材料,从而减弱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如铅衣、铅围脖、铅帽子、铅眼镜等。
工作人员应正确的使用这些防护设备保护自己。
这三方面防护原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合理调节,做到最有效的防护。
泰达医院神经介入治疗科2012-3-13。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完整版)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60693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4.png)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完整版)XXX的辐射(放射)科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也非常注重安全防护管理。
以下是我们的安全防护制度和职责: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我们设立了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制度,并进行监督和检查。
该机构由医院领导、辐射科负责人和安全专家组成。
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我们的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他们需要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操作设备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我们的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包括设备检修维护制度、设备使用登记制度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人员培训制度我们的人员培训制度包括对射线装置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以及对其他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教育。
辐射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预案我们有完善的辐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预案,以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
射线装置工作人员辐射监测方案我们的射线装置工作人员需要接受定期的辐射监测,以确保他们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研究培训制度及记录我们的研究培训制度包括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教育,同时我们也会记录他们的研究和培训情况。
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我们的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了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辐射(放射)设备操作规程和使用制度我们的辐射(放射)设备操作规程和使用制度确保了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我们的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包括设备检修、维护制度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设备检修、维护制度我们的设备检修、维护制度确保了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辐射(放射)科组织管理制度我们的辐射(放射)科组织管理制度确保了科室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登记室管理制度我们的登记室管理制度确保了患者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资料存档保管制度我们的资料存档保管制度确保了患者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0f37733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7.png)
xx人民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制度目录一、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二、放射治疗工作制度三、放射防护安全责任制度四、放射源管理规章制度五、放射源安全保卫制度六、放射安全操作规章制度七、核医学科放射性操作及防护规程八、GE Lunar DPX-NT双能X线骨密度仪操作规程核九、GE Infinia VC Hawkeye 4 SPECT/CT操作规程十、放射防护应急预案十一、DSA机房管理制度十二、十三、西门子DSA操作规程十四、介入科各岗位责任制度十五、介入科安全保卫管理制度十六、放射剂量监测计划十七、放射工作人员培训计划一、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1.医院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保证他们的健康与安全;2.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放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放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工作;3.医院指定放射防护委员会负责组织对放射安全和防护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放射诊断与治疗的专业技术及操作常规进行定期的集中学习培训,每年不少于一次;并按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每四年参加一次符合要求的教育培训与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工作;4.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佩戴个人剂量计,进行个人剂量检测,建立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档案;个人剂量监测的工作由医院放射防护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5.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后每年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由医院放射防护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建立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职业健康检查档案,并做好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6.因进修、教学和科研等需要短期或临时从事放射性同位素操作的人员,必须通过由医院放射防护委员会负责组织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并在体检合格者方能上岗操作;二、放射治疗工作制度1.医院开展放射治疗,在对患者实施放射治疗前,应当进行影像学、病理学及其他相关检查,严格掌握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对确需进行放射治疗的,应当制定科学的治疗计划,并按照下列要求实施:2.对体外远距离放射治疗,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在进入治疗室前,应首先检查操作控制台的源位显示,确认放射线束或放射源处于关闭位时,方可进入;3.对近距离放射治疗,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使用专用工具拿取放射源,不得徒手操作;对接受敷贴治疗的患者采取安全护理,防止放射源被患者带走或丢失;4.在实施永久性籽粒插植治疗时,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随时清点所使用的放射性籽粒,防止在操作过程中遗失;放射性籽粒植入后,必须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确认植入部位和放射性籽粒的数量;5.治疗过程中,治疗现场至少应有2名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并密切注视治疗装置的显示及病人情况,及时解决治疗中出现的问题;严禁其他无关人员进入治疗场所;6.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放射治疗操作规范、规程实施照射;不得擅自修改治疗计划;7.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验证治疗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离计划现象时,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本科室负责人或者本机构负责医疗质量控制的部门报告;三、放射防护安全责任制度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医院制订本制度;2.医院使用放射源依法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领许可证;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申领放射性治疗技术和医用辐射许可证;按照规定完成各种许可证的换证、变更等事务;并严格按其许可的范围及要求开展工作;3.医院成立放射防护委员会,领导和管理医院的放射防护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使医院的放射防护工作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与要求;包括:组织防护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对所从事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技术操作常规等的经常性学习与培训;与医院放射防护安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工作要求的制订和持续改进;严格执行国家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等等;4.医院指定防护专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落实日常事务性工作;如:有关放射防护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落实;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射线装置的安全情况等的经常性检查、监测工作;防护工作管理档案的建立、各种安全检查监测台账记录;等等;5.强化放射防护安全管理;6.在放射工作场所的出入口、放射性同位素贮存室及含密封型放射性核素装置等放射工作场所处或射线装置设备上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记;7.放射诊疗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即在安装、维修或者更换与辐照源有关部件设备时应当经有关检测机构进行验收,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应当配备质量控制检测仪器并按规定进行质量保证管理;制定严格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和校正,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维护保养;应设置必须的安全联锁装置、监控报警装置、视频与通话装置以及工作信号装置等安全和防护设施;射线装置的使用须按照有关要求的规定操作;8.放射源的购置与退役均须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程序和手续,并须建立健全和执行严格的放射源盘存查究制度;放射源的盘存查究应记录和保存以下资料:即所负责保管的每个放射源的位置、形态、活度及其它说明;所负责保管的每种放射性同位素的数量、形态、活度、分布、包装和存放位置;以便随时掌握本单位放射源的数量、存放,分布和转移情况,严防放射源被遗忘、失控、丢失或被盗;9.从事放射诊疗的科室应制定下列要求:制定放射诊疗装置或设备的质量保证实施方案,并应遵守治疗保证监测规范;放射诊疗装置的防护性能与技术参数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要求;制定对患者或受检者进行放射诊疗时的安全防护要求;10.对患者和受检者在进行医疗照射时,应事先告知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影响;11.发生放射事故时,应立即有效地启动医院的放射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及时准确地向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措施保护事故现场、防止污染蔓延、控制事故影响;四、放射源管理规章制度1.医院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依法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提供放射防护设施;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申请领取许可证、办理登记手续并在许可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2.放射源的使用与储存场所单独设置;不得与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的物品等一起存放,要有有效的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止射线泄露的安全防护措施;其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3.放射源指定专人负责保管,采购、使用及退役的放射源应有完善的存入、领取、归还登记制度,并做到交接严格,帐物相符与记录资料完整;4.建立并执行严格的放射源盘存查究制度;放射源的盘存查究应记录和保存以下资料:即所负责保管的每个放射源的位置、形态、活度及其他说明;以及所负责保管的每种放射性同位素的数量、形态、活度、分布、包装和存放位置;随时掌握本单位放射源的数量、存放、分布和转移情况,严防放射源被遗忘、失控、丢失或被盗;5.在采购Ⅰ、Ⅱ、Ⅲ类放射源的同时,应依法与售源单位签订协议,规定废旧放射源应由源的生产或供应商及时回收处理;暂时确实无法及时交回的,应移送指定的储存场所暂存;6.加强放射源的安全保卫工作,在放射源的使用与储存场所设置防盗监控与报警装置,并指定专人实施一日三查制度,即在开机前、停机后、下班时;严禁私自向外单位转借与调拨放射源;若确需转借或调拨,对方必须持有市环保部门签发的相关许可证等文件,并应经医院放射防护委员会领导的签字同意和批准;7.一旦发生放射源的丢失、被盗和放射性污染事件,应立即有效启动医院的放射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及时准备向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措施保护事故现场、防止污染蔓延、控制事故影响;五、放射源安全保卫制度1.放射源使用管理部门应加强防范意识教育,落实治安责任制,做好内部治安管理,严格把好安全关;2.放射源所在部位应设立CK报警装置,并与“110”联网,实行24小时监控;3.放射源的使用应严格执行医嘱,做好各种登记及核对工作,每天使用管理情况实行双人登记签字制度;4.非工作人员和患者不得进入机房,未经院部许可,谢绝参观;经院部批准的参观人员进入须由工作人员陪同并进行登记;工作人员在非工作时间不得进入机房,禁止在机房和操作室休息、会客和娱乐;5.禁止吸烟,禁止烟火,易燃易爆危险品不得入内;对消防器材做好维护保养工作,保持良好状态;6.做好放射源的保管登记工作,杜绝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废源应及时清退供货公司,并及时登记台账;7.治疗使用结束后,应切断水、电、气等开关、阀门,关锁门窗,检查完毕后方可离开;六、放射安全操作规章制度1.严格执行各放疗机的操作规章制度,严禁违规操作;2.机器有故障时,不准去掉联锁对病人进行治疗,保证治疗安全;3.工作人员要坚守岗位,不迟到早退,工作细心、认真、负责;4.严格执行医嘱,做好各种登记,做到正确、整洁、清楚;做好治疗单的核对工作;5.治疗结束后应检查各机房的安全,切断不需要的电源;6.做好安全保卫工作,防止放射源丢失事故的放生;七、核医学科放射性操作及防护规程1.进行放射性操作mCi必须戴手套,操作Na131I1mCi以上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带有可能污染的手套不得接触任何清洁区东西;2.放射性操作需在指定地点,强源在通风橱,弱源在低活性区内进行;3.操作者需穿、带和利用各种防护用具,铅眼镜,铅围裙,铅砖,长镍等,尽量减少放射性照射4.新来人员必须先学习放射性操作条例,学习操作时,必须有人现场指导,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操作,工作人员开展新的放射性操作前同样要进行空白测验,考核合格才能上岗;5.放射性操作完毕,需探测双手等,发现污染,应及时去除污染;6.遇泼洒等污染需按规定紧急处理,及时报告防护负责人,如除污染不满意时,应做好标记,并采取措施防止扩散和外照射,操作室内备有除污染急救箱,较严重的污染应及时报告科主任;7.放射性操作室内,严禁喝水,进食,吸烟;8.固体污染物由受过培训的卫生员处理,每两周送储存室,名称按放射源不同半衰期分类存放;9.液体污物,按国家规定排放;八、GE Lunar DPX-NT双能X线骨密度仪操作规程一准备阶段1.打开空调和除湿机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一般在24℃,湿度在40%,再打开机器开关;打开电脑开关,进入电脑桌面后,打开测量软件程序;2. 打开全身扫描软件,点质量控制QA,点击OK,直至出现放置体模,放置体模镭射灯红点对准小十字,点击电脑上的OK,扫描完毕后,点完毕,进入分析界面;二病人扫描1.点菜单下新的病人,输入病人一般资料包括姓名、编号、出生年月日、性别、体重、身高,另外如果是老年女性请输入绝经年龄,再点定位2.选择部位腰椎spine,病人躺好,点OK,C臂移动至中央位置,出现镭射灯,给病人定位,腰椎:病人睡好后,用方垫把双腿尽量垫起,拉伸腰椎,镭射灯对准肚脐根据病人胖瘦决定,如果病人较瘦,可对准肚脐下缘;如果病人较胖,可对准肚脐上缘,点击电脑上的OK,即可扫描,待扫描完毕,点保存进入分析界面;3.选择部位髋femour L或R后点定位, C臂会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出现镭射灯,给病人定好位,髋关节:镭射灯对准髂脊下15cm处也可用手丈量,约一把距离,双脚用三角架固定;点击电脑上的OK,即可扫描,待扫描完毕,点保存进入分析界面三点菜单下打印报告,打印界面默认选项无需调整;点击打印;打印完毕后点Image 菜单下Exit存盘退出;九、GE Infinia VC Hawkeye 4 SPECT/CT操作规程1.登记受检者信息,确定检查项目、部位、方法,并添加检查程序;2. 核对受检者个人信息,确保检查项目与检查者一致,并确定检查者检查时间;3. 适当处理受检者佩戴或使用的可能影响显像的物品;4. 确定受检者已经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骨显像前应排空膀胱,肾显像前已饮水排尿等;5. 根据检查项目进行告知受检者检查的体位,指导并帮助患者以正确的姿势躺好;6. 对体形大体重高体位受限的受检者,应注意SPECT的相关极限参数是否满足要求;使用平行孔准直器时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其尽量贴近受检者;7. 图像采集前,告知受检者整个检查所需时间,要求其保持姿势不动;如病情较严重,应让其一名家属陪同看护,警惕防止受检者衣物、头发或输液管带入机器;随手关门;8. 根据检查项目确定采集方式;如为动态采集需床边注射,应与注射护士沟通好,再次确定受检者信息及检查项目后,随时注视注射者的动作及图像变化及时采集,采集开始前不得离开操作台,采集成功后应告知注射者;9. 检查过程中操作者应不离开操作台,随时观察受检者情况,注意受检者的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若需离开,应告知其他工作者临时替代;10. 检查结束后,先确定图像已经保存,并由报告者确定无需加做显像或加问病史时,方可结束检查;11. 检查结束后,打开检查门,先让受检者保持不动,等检查床停稳后方可让其起床;如难以起床,应先嘱咐受检者躺着别动,再通知其家属进入检查室以扶持受检者起身下床,无家属陪同着操作者应帮助受检者,防止跌倒;12. 受检者离开前,应告知报告发放情况;13. 床旁注射的针筒在用完后应及时扔进放射性废物桶内;14. 所有检查结束后,应检查机房空调及除湿机,保证机房温湿度,整理好检查床,关好检查门和灯;15. 等报告者确定图像处理无异议时方可关机;十、放射防护应急预案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列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为能及时有效地应对放射性事故,提高医学应急响应能力,避免或减少因放射性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将放射性事故造成的损失和污染后果尽可能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维护医院正常的放射诊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一、建立应急组织与处理机构医院成立放射防护委员会作为放射事故应急处理组织,由黄云海副院长任主任,成员有医务、设备、总务、基建、保卫等职能科室负责人及放射物理室、核医学科、放射科等技术部门专家整合组成,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放射安全工作,防止放射事故的发生;针对防范措施失效和未落实防范措施的科室提出整改意见;对发生放射事故的处理进行组织协调,安排救助,并向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通报;负责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事故发生与救援情况等;医院并指定医务科为放射防护委员会下设的日常应急处理机构,具体承担放射事故处理的组织协调,安排救援等应急工作;二、对放射性事故的监测;对放射性事故的监测由放射物理室,核医学科及放射科主任具体负责,可能发生的放射性事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放射源误照射事故由于后装机等含有密封放射源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密封放射源未进入安全位置,导致工作人员或设备维修人员受到强辐射误照射;2.射线装置误照射事故⑴工作人员或病人家属在防护门关闭前未撤离辐照室,加速器,X线机,ECT等射线装置运行可能产生误照射;⑵安全装置发生故障状况下,人员误入正在运行的加速器、ECT、后装机及X线射线装置辐照射造成误照射;3.密封放射源和非密封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造成放射性污染事故;4.由于操作不慎,放射性同位素等非密封放射源误用及外泄造成环境污染等事故三、放射性事故的报告与处理1.迅速报告;发生事故的科室由科主任立即将事故的性质、时间、地点上报医务处,医务处立即报告医院放射防护委员会主任及院长,并迅速启动应急措施;2.现场控制;医务处组织放射防护委员会有关专家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立即赶赴现场,首先采取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并及时控制事故现场,划定警戒区,不让无关人员进入,防止事故继续蔓延扩大;同时迅速查明事故性质及影响范围制定事故处理方案;3.统一领导,及时上报;事故处理必须在医院领导的直接指挥下,在有经验的技术专业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在掌握现场情况后,医务处要将事故性质及应急处理等主要情况在2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初始报告表,并立即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及卫生主管部门;四、放射性事故的应急流程1.一般流程⑴人员救护:对伤病人员进行现场救护,然后根据辐射损伤程度,将伤病人员送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相应级别医疗机构救治;⑵现场监测:开展与人有关的事故现场辐射监测,确定射线种类或核素种类,剂量率大小,为救治放射损伤病人和病情的判定提供剂量依据;⑶受照剂量估算:通过个人剂量计,模拟实验,生物和物理检测等方法估算人员受照射剂量;⑷污染处理:对放射性污染事故,应首先确定污染的放射源核素等性质,范围,水平,并通过去污的设备和用品作出相应处理措施,受污染人员经初步去污处理后送相关科室或医院救治;2.相应程序根据事故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应急流程⑴放射源被盗或丢失事故的应急流程保护现场----报告环保主管部门----配合环保、公安部门进行调查,侦破 ----事故处理完及时写出事故总结报告⑵人员误照射或误用放射性药物的应急流程紧急救助----报告环保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医疗应急----事故处理完及时写出事故总结报告⑶放射源泄露污染事故的应急流程撤离人员----现场控制----立即报告当地环保----切除污染环节----迅速开展检测----确定污染范围及程度----事故处理完及时写出总结报告五、善后处理各种放射性事故处理后,要组织相关科室及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妥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要理清责任,对责任人员要追究责任,对事件过程的受害人员提出可行的补偿方案,对放射性事故的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应在事故处理后的十个工作日内报告环保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十一、DSA机房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2.DSA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必须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3.DSA机未经操作人员许可,其他人员不得随意操作;发现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上级及维修人员:临床其他科室人员参与手术时必须接受本科技师指导;4.DSA机每周保养一次,做到干净,清洁,室温相对恒温,严禁吸烟,以保机器安全使用;5.在导管室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均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其他无关人员不准入内;保持室内肃静和整洁;6.非本科工作人员利用导管床进行手术时,必须提前联系,并开具申请单、交费、由导管室统一安排;7.进入导管室见习,参观人员,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在房间内不得随意游走和出入;8.入室人员均需戴口罩、帽子、穿本室工作衣、裤,室内套鞋套或室内鞋;参加手术者按规定更换本室所备刷手衣、裤;按刷手规则刷手,手术毕将衣、裤、鞋帽放回指定地点;十二、介入放射科属临床一级科室,其管理方法与临床科室大体相同,但又有其特殊性,故制定如下制度;1、实行院长领导下科主任负责制,本科室工作由医、技、护三个专业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2、科主任负责组织政治和业务学习,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医疗法规教育、医德教育,对全科各级工作人员进行考勤、考核并对各项业务技术工作进行审查把关;3、各级医务人员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准则;对病人关心、体贴、服务热情,及时接诊,及时处理,尽快手术,不得贻误;4、各级医务人员包括医、技、护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包括门诊、病房、导管室;服从科室领导和分配,团结协作,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5、对每例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必须作好术前有关检查和围手术期准备,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做好碘过敏试验和术前谈话签字;6、每周末组织病案讨论一次;对本周内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讨论,对下周进行介入治疗的病例进行术前讨论;开展新的业务技术项目或进行高风险手术病人须报请医院审批;7、加强在职培训、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展新业务;8、爱护机器、精心操作,非本科室人员不得操作;认真执行机器设备保养制度,各级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机器操作规程,保持机器清洁卫生,每周末进行保养一次;一旦发现故障,立即向科主任汇报并与维修工程师联系;9、严格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执行差错事故登记汇报制度,一旦发生差错事故,必须及时慎重处理,并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采取积极补救措施,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事后认真总结教训,提出防范措施;10、做好射线防护工作包括工作人员和患者,对工作人员定期查体,并安排好休假;十三、西门子DSA操作规程一、开机前的准备。
DSA制度及流程
![DSA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ab0d275b307e87101f696c7.png)
欢迎阅读目录1.DSA 室管理制度 (2)2.DSA 一次性器材管理制度 (3)3.DSA 消毒隔离制度 (4)4.DSA 放射安全防护规章制度 (5)5.DSA 66.DSA (7)7.DSA (8)8.DSA (9)9.DSA (10)10 (11)11 (13)12 (14)13 (16)14 (17)15 (18)16 (19)17 (20)18 (21)19.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护理配合流程 (22)20.起搏器植入术护理配合流程 (23)21.手术方案制定制度 (24)22.台前会诊制度 (25)DSA 室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DSA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必须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3.技术操作参数,如造影程序,对比剂的总量,每秒的流量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技师记录。
4.DSA机未经操作人员许可,其他人员不得随意操作。
5.DSA67.81、DSA234、医院保管部门专人负责建立登记帐册,记录每次订货与到货的时间、品名、规格、数量、生产厂家、供货单位名称及其生产/经营许可证号,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5、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距天花板≥50CM,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科室。
6、科室使用前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专人负责领取、验收、登记。
7、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采购部门。
8、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及时昭回,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9、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后,由专人负责集中回收,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废物处1012.。
34清洗,(1(2(3(4(5)用密封袋密封,环氧乙烷灭菌,监测合格,注明灭菌日期及失效期。
(6)电极导管要检查测试导电性,并记录结果。
放射线防护规章制度
![放射线防护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32027b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a.png)
放射线防护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放射线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规范放射线工作,防止放射线造成的辐射伤害,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包括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工业企业等单位的放射线工作者。
第三条所有从事放射线工作的单位应建立放射线防护管理制度,加强对放射线工作者的防护和监督。
第四条所有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应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加强对自身的防护意识,确保放射线工作的安全进行。
第二章放射线的防护管理第五条放射线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方可从事放射线工作。
第六条放射线工作单位应定期对放射线工作场所进行辐射监测,确保放射线工作环境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第七条放射线工作单位应配备必要的辐射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确保放射线工作者的身体健康。
第八条放射线工作单位应定期开展放射线工作岗位的安全培训,提高放射线工作者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九条放射线工作单位应建立放射线工作档案,并定期对放射线工作者进行健康检查。
第十条放射线工作单位应建立放射线事故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放射线事故能够及时有效处理。
第三章放射线工作者的防护要求第十一条放射线工作者应严格遵守放射线操作规程,切勿随意改变放射线工作程序。
第十二条放射线工作者应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铅衣、铅眼镜等,并保持清洁。
第十三条放射线工作者应遵守放射线工作时间限制,不得长时间接触放射线。
第十四条放射线工作者应定期接受放射线防护培训,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十五条放射线工作者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状态适合从事放射线工作。
第四章对违规行为的处理第十六条对于违反本规章制度的放射线工作者,应给予相应的批评教育,并记录在档案中。
第十七条对于严重违反本规章制度的放射线工作者,应给予相应的处罚,直至解除聘用关系。
第十八条对于导致放射线事故发生的放射线工作者,应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十九条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dsa辐射防护标准
![dsa辐射防护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316bf6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c.png)
DSA辐射防护标准是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过程中,为确保操作区域的安全辐射剂量和周围环境免受辐射危害而制定的标准。
以下是对DSA辐射防护标准的介绍:DSA是一种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影像技术,它通过将造影剂与血管造影相结合,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结构和病变。
然而,DSA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X射线,对操作区域和周围环境产生辐射危害。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减少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DSA辐射防护标准应运而生。
DSA辐射防护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1. 剂量限制:DSA操作过程中的辐射剂量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制,以确保操作区域和患者的安全。
这个限制因设备和患者情况而异,通常由医疗机构和放射科医生共同制定。
2. 屏蔽措施:在DSA操作过程中,操作者、患者和其他人员应采取适当的屏蔽措施,以减少辐射暴露。
这包括穿戴适当的防护服、保持适当的距离和避免不必要的移动。
3. 放射防护室:DSA操作通常在专门的放射防护室内进行,以减少辐射对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危害。
放射防护室应具备足够的屏蔽性能和通风设施,以确保空气质量和辐射水平符合标准。
4. 剂量监测:医疗机构应定期对DSA操作过程中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以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这包括对操作者、患者和周围环境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调整。
5. 培训和意识:医疗机构应提供DSA辐射防护培训,以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辐射防护意识。
他们应了解辐射的危害、如何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应对。
总之,DSA辐射防护标准是为了确保患者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减少辐射危害而制定的。
它包括剂量限制、屏蔽措施、放射防护室、剂量监测和培训等方面,旨在确保DSA操作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查看专业文献。
医院dsa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院dsa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bdf72f2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e.png)
目录1.DSA 室管理制度2. DSA 一次性器材管理制度3. DSA 消毒隔离制度4. DSA 放射安全防护规章制度5. DSA 设备使用制度和维修保养制度6. DSA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7. DSA 介入诊疗护理工作制度8. DSA 导管室护士职责9. DSA 室岗位职责 10.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1.大型医疗设备故障应急预案 12. 电除颤护理常规操作流程13. 心肺复苏急救流程 14. 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 15. 介入术后股动脉拔鞘配合流程 16. 设备故障应急流程 17. 冠脉造影加支架植入术护理配合流程 18. 射频消融术护理配合流程 19.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护理配合流程 20 .起搏器植入术护理配合流程 DSA 室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2.DSA 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必须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3.技术操作参数,如造影程序,对照剂的总量,每秒的流量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技师记录。
4.DSA 机未经操作人员许可,其他人员不得随意操作。
5.DSA 机每周保养一次,做到干净,清洁,卫生。
6.在导管室工作的工作人员,均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保持室内肃静和整洁。
7.进入导管室见习,参观人员,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在房间内不得随意游走和出入。
8.入室人员均需戴口罩.帽子.穿白大衣.室内套鞋套或者室内鞋。
一次性器材管理制度1.DSA 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由采购部统一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购入。
2.医院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从取得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的生产企业或者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国务院药品监督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3.每次购置,采购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定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账号应与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相一致,并查验每箱 (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消毒或者灭菌日期及产品标识和失效期等,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灭菌日期和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医院DSA、CT、放射防护管现制度
![医院DSA、CT、放射防护管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09ac0d531b765ce04081432.png)
XX医院DSA、CT、放射防护管现制度
一、放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放射卫生法规标准接受定期健
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和防护知识培调持《放射工作人员证》、《CT上岗证上岗》、DSA技术人员上岗证。
二、放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业务技术,提高放射防护意识,严
格掌握治疗及检查适应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三、检查中,其他人员不得进入机房。
当受检查者确需他人扶携
时,除对扶携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外,还要对被检查者的非透视部位进行屏蔽防护。
四、严格控制孕妇及婴幼儿的检查适应症。
非特殊需要,不得进
行孕妇的下腹部检查。
五、放射工作人员要经常检查机器,工作指示灯等设备,使其处
于最佳工作状态,机房里严禁堆入与诊断无关的杂物。
六、放射防护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对射线装置使用维护监督监测
等档案。
介入手术室DSA介入放射防护管理规定
![介入手术室DSA介入放射防护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8c8f7f5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e.png)
DSA介入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1.按照放射诊疗管理制度、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及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落实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各项工作;
2.定期对介入手术室门窗、DSA设备及防护设备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确保辐射标准符合有关规定;
3.严格放射工作执业条件,做好在岗人员执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制法规培训工作,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执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DSA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放射防护知识;
4.严格按照DSA机的操作规程工作,DSA必须由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操作,其余人员不得随意按动DSA机器上的按钮,以免对工作人员和患者造成伤害;
5.每年对DSA介入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一次,做好个人防护,个人佩戴剂量计,建立职业健康和个人剂量档案;在进行X射线检查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按照要求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6.遵循介入放射实践的正常化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严格掌握适应症,最大限度的提高DSA介入的诊断、治疗效益;
7.对接受介入放射患者在照射前进行事前告知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控制照射剂量和范围,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8.积极利用屏蔽防护,遮盖受检者的非受检部位,特别应注意保护受检者对放射线敏感的组织、器官;
9.放射工作场所应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
DSA介入诊疗职业病危害及放射防护效果研究进展江培培
![DSA介入诊疗职业病危害及放射防护效果研究进展江培培](https://img.taocdn.com/s3/m/ba72d53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a.png)
DSA介入诊疗职业病危害及放射防护效果研究进展江培培发布时间:2023-07-04T02:52:12.366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7期作者:江培培[导读] 当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广泛应用于临床,受到患者与医护人员的青睐。
介入诊疗要求操作者近床操作,使用X线透视完成,由于曝光时间长、曝光量大的特点,防护难度更大,增加职业病发生风险。
本文将对DSA介入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效果做一综述。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200031摘要:当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广泛应用于临床,受到患者与医护人员的青睐。
介入诊疗要求操作者近床操作,使用X线透视完成,由于曝光时间长、曝光量大的特点,防护难度更大,增加职业病发生风险。
本文将对DSA介入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效果做一综述。
关键词:DSA介入诊疗;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DSA介入造影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通过CT的方式将血管成像重构。
以脑血管造影为例,造影方法一般是在股动脉(桡动脉)穿入动脉鞘,导管通过动脉鞘进入血管,经过心脏再到达颈内动脉、椎动脉等部位,通过显影血管,以达到造影的目的,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
CT是以X线为基础,具有损伤特性,若应用时不重视防护措施,对工作人员产生潜在损害,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如皮肤灼伤、口腔炎等。
因此应当重视DSA介入诊疗的防护管理。
1、DSA介入治疗的应用DSA介入治疗是指的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
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的器械带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
介入治疗应用数字技术扩大了医生的视野,借助导管、导丝延长了医生的双手。
它的切口穿刺点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开人体组织就可以治疗。
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比如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等等都可以通过DSA介入治疗的方法得到解决[1]。
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是医学发展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SA放射防护制度
一、医护人员陪护
1.科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学习各种防护制度及操作规程,并取得相应资源。
2.以放射防护最优化为原则,将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最低水平。
3.在从事放射线就业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健康检查:已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每年接受一次健康体检,如发现异常在增加检查频度及检查项目;在放射工作人员查岗时,对其进行健康体检。
4.放射工作人员上班必须佩带个人剂量监测仪。
个人剂量监测仪每季度送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监测,尊重检测报告所指出的问题,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5.工作场所的剂量检测仪表、个人防护用品应该经常维护更新,确保能正常使用。
6.进入放射工作区必须使用防护设备。
7.从事放射工作的妇女妊娠期内不接触射线。
8.建立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档案,内容包括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和个人剂量监测记录等:受超剂量照射必须及时组织讨论,总结分析原因并改进,须及时将结果上报医务处并向科室反馈。
二、放射检查患者陪护
1.技师应定期维护仪器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行,同时按技术操作规范要求正确实施操作,切实避免不必要的辐射照射,确保符合放射陪护最优化的原则。
2.对育龄妇女申请放射性检查或治疗时,应询问并确认其是否怀孕,若怀孕,原则上不施行检查或治疗。
在特殊情况下必须使用时,应当考虑终止妊娠。
3.对儿童进行放射性检查时,应充分评估潜在的利益与危险,对其敏感部位如性腺部分适当进行保护。
4.放射检查治疗过程中避免家属陪同。
手术患者交接制度
1.手术患者交接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区、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标识、血型、过敏史、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等。
2.接手术患者时,病区护士与手术部人员在床旁核对病历,腕带识别患者身份,清醒患者参与核对,交接有记录。
3.对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儿童、精神病等无法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交接双方应根据病历,腕带与家属共同确认患者的身份及手术部位,确认无误后在交接单上签字。
4.在突发事件及其紧急情况下,收治的身份不明患者应由首诊医师或送检人员协助确认患者信息。
5.急危重症患者需由主管医师陪同护送至手术部,与手术部工作人员交接并在手术患者交接单上签字。
6.手术结束后,麻醉医师和手术部护士将患者送至麻醉恢复室、重症医学科或病区,对手术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皮肤情况、药品、血液制品、影像资料、病历、患者衣物等进行交接,交接双方在手术患者交接单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