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医相关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劳逸适度

对每个人来说,劳逸都不能“太过”或“不 及”,劳逸要保持均衡、适度。正常的脑力劳动, 可促使智力发达、思维健全;正常的体力劳动可 使肌肤筋骨强健。故体力和脑力劳动密切结合, 是强身、益智、健美的重要措施。必要的睡眠和 安逸,又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的重要因 素。而贪图安逸、不爱劳动、筋骨不坚、骨肉不 实、关节活动不灵,将导致抗病功能低下,百病 丛生。神劳、体劳、房劳太过者,都将导致伤血、 伤气、伤肉、伤骨、伤筋,或精气耗竭、真气亏 损、精神疲惫等症,损害健康。因而,中医倡导 劳逸适度、动静相宜,创造防病养生、增进健美 的必要条件。
3、藏象和藏象学说

藏象的"藏",是指藏居于体内的各个脏腑; 而"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病理、生理现象。藏 象即是指脏腑生理或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藏 象学说即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础是脏腑。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 脏腑的生理活动,所以观察、了解生命活动的 外在表现,以及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 研究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变化规律是藏象 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 以及疾病的诊断和 防治的一门学科, 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 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我国古代的唯物论、辨证法 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它是以整体观念为指 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 以辨症论治 为诊疗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学发源于先秦, 其学术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 我国古代自然科学, 如天文、历法、气象、农业、 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药学的渗透和影响, 为中医药 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 • 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黄帝内经》的问世.
7、饮食合宜

饮食合宜,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充足,脏腑 功能正常,则肌肤光泽,红润无瘕。反之,饮食 不足,气血化源不足,可见面色淡白无华;饮食 过饱、损伤脾胃,致面色萎黄,黄褐斑等;饮食 不洁则见面黄肌瘦;偏嗜辛辣肥腻,则可引发痤 疮、皱纹。 • 另外,适当进食有助于保健皮肤的营养物质, 如含蛋白高的物质可去除皮肤皱纹;含胶原蛋白 的物质可使皮肤白嫩丰满;维生素E可抑制衰老。
重视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运用传统理论和现代植物化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反味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研究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使中药基础理论得到科学阐释和发展气机升降君臣佐使?为构建现代中药理论奠定一基本概念?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中医理论
• 中医药基础理论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信息, 是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理论。 • 症候理论:是指中药药性、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的 基础理论。 • 组方理论: 中药的性味归经、气机升降、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具有深厚的科学内涵,不仅是药物和功效 简单的相加相减,而更具有减毒增效、优化组合的 作用。 • 重视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运用传统理论和现 代植物化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 升降、沉浮、归经、反味、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 研究,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使中药基础理
5、活动肢体
• 生命在于运动,是古今中外人所共识。《吕氏春 秋· 尽数篇》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 形气不动则精(精气)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中国古 代名医华佗也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 故中医倡导采取灵活多样的锻炼方法。如老年人、 女性,宜采取气功、太极拳、散步等运动量适中的锻炼 方法;儿童的锻炼,又应采取跳绳、体操、舞蹈等轻松 活泼的形式。此外,病情不同、体质不同而采取相应的 不同形式的锻炼方式。总之,适当方式、适量强度的体 育活动,可使经脉畅利、精气流通,气机和畅、饮食易 化、二便通利,从而促进机体生化功能旺盛,有益于维 护和增进心身健康和健美。
二、中医治疗的基本特点
• 1.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
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 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 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 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 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 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 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 间有密切的联系。
2、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元素 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则是古人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 熟悉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为代表, 来归类事物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 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 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 •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主要在于概括脏腑组织的 功能属性,论证五脏系统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并归纳 人体与自然界的某些相互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整体 结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临床之病理分析,以及诊断和 治疗。所以,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是中医学独 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 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 的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 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 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 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症。论 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症, 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症候,治疗方 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症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 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 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 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3、动静有衡

就是要求按照四时季节变化和晨、昏、昼、夜有规 律地起居作息。如春三月应晚卧早起,散步或做体操, 情志要豁达开朗,使机体处于生机盎然的状态;夏三月 应晚卧早起,迎着曙光,活动锻炼,精神焕发,使机体 的阳气调和宣达;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从事强度不很大 的劳动和锻炼,保持心情宁静,使机体处于动静相持的 状态;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回避严寒侵袭,风和气爽时 应户外锻炼;风雨冰雪不良天气,可在室内锻炼,以防 风寒袭拢。中医把无规律的起居休息方式称之为"妄作 劳",该工作时不劳作、不运动,不去充分发挥"动"的 作用;该睡眠休息时又不休息,不去发挥"静"的作用, 这样动静失衡,必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常导致疾病, 损害健美。
2、预防
•Hale Waihona Puke 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 问· 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 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 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 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 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两 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另 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 • 既病防变:是指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6、平和情志

中医学认为,情志的稳定乐观,对于皮肤是否健美 有着直接的影响。情志活动正常,则气血调达,精力充 沛,面色明润含蓄,红黄隐隐。《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若情志过激就会损伤脏腑阴阳气血,致脏脏阴阳气血失 调,发生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皱纹等与脏腑相关的 面部疾病,影响皮肤的健美。 • 中医主张情志和畅,即保持情志的相对稳定,不致 于郁久而伤体。若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滞血瘀, 则出现黄褐斑、痤疮、面色青紫等病变。保持乐观的、 稳定的情绪,即是保持脏腑阴阳气血调和,也是维护人 体皮肤健美的基本方法。
四、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
• 1、顺应四时:中医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人体 容貌的维护与增进,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阳气充沛,万物 生机蓬勃,人体新陈代谢相对旺盛,所以可保养 体内的阳气,防止阳气发泄太过,影响人体生发 之气。秋冬阳气藏伏,阴气转盛,人体的新陈代 谢也相对减缓,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阴气,防止 阴气耗损,中医说"从之则苛疾不起",即顺应四 时季节变化而变换生活方式,可以防病健美;又 说"逆之则灾害生",即不按四时季节变化去改变 自己生活方式,则可导致疾病,损害人体健美。
一、基本概念
•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
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其涵义逐渐延伸 至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 男与女、气与形等。至《周易》,阴阳已上升为 哲学范畴,概指自然界一切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 联系的两个方面,并用以阐释事物运动变化的规 律,故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 • 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点被古代医家所吸收,并 与长期所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防治经验 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把阴阳概 念全面而系统地运用于医学的医籍,首推《黄帝 内经》。
三、防治原则
• 1、治则:治则是指疾病的治疗法则。它是在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 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 导意义。 • 1)治病求本:是指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在临床运用这一 治则时,必须正确掌握“逆者正治,从者反 治”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等情况。 • 2)扶正与祛邪: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 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因而治疗疾病, 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
1、治则
• 3)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 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因此,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 阴平阳密,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 4)调整脏腑功能: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腑与腑, 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因此,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较 好的治疗效果。 • 5)调理气血关系:气血是各脏腑及其它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 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调理气血是以“有余泻 之,不足补之”为原则,使它们的关系恢复协调。 •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 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 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 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5、气、血、津液
•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 物质基础。 •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活力的精微物 质;血即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 液的总称。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 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作用,故属 于阳;血、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 滋润等作用,故属于阴。
2、防寒避暑

寒与暑是中医所言之风、寒、暑、湿、燥、 火六气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阴阳属性,故寒与暑 是阴阳盛衰的明显征象。中医认为春有乖乱之邪 气风;夏有骤变之寒气;长夏有淫辱之雾湿;秋 有湿、凉之燥气;冬有非时之温暖等,这些非时 之气,乘人体之虚,都可作为邪气而致病,损害 人体健美。因此,中医从美容医学出发,要求人 们必须在生活上采取顺四时、适寒暑的各项措施, 做好季节性的自我防病保健工作,冬天要防止严 寒侵袭,夏天要避光防暑,若防寒不力,则发生 耳、手部冻疮;避暑无方,则生痱子、日光皮炎, 及面部色素斑等。
4、经络
•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 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 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正常生理情况 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而在 发生病变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 病变的途径。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联 络脏腑,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 床上,就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 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的诊 断依据。在治疗上,无论是针灸、推拿或药物 治疗,都是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进 而调节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