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心得:以语象扩张提升阅读感受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心得:以语象扩张提升阅读感受

编者按:语象,就是语言的形象。

《以语象扩张提升阅读感受力》讲述了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还言辞以形象、还文本以意境。

输入“语象”,百度的解释是:语象(Verbalimage) 为新批评派的特殊术语,语象是语言级的形象,直译为“用文字的物质材料制成的像”。

有别于脱离语言后在意识和想象中留存的形象,是指不脱离语词或词组的具词性形象。

在语文学习的视界里,语文的形象意义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

特别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更是如此。

怎样让学生深入地、多维度地与文学性文本交往接触,在品味感悟言语中,着力摆脱理性的释义说教,还言辞以形象、还文本以意境,是课堂文学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核心教学策略。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木笛》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一片莹莹光亮,…….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师:孩子们,请你把眼睛闭上,伴随着老师的描述,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看,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把眼睛闭上。

师:(深情描述)……虽然南京城的那个夜晚离我们很远,但你可以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像,和朱丹一起走进那个夜晚。

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只有孩子们拿着红烛,其他什么人都没有,烛光在闪烁着。

朱丹走过,他有可能很激动,被孩子们感动了啊!
师:朱丹看到那一片莹莹光亮,你也看到了。

生2:我仿佛看到了在下着白雪的夜中,朱丹伫立在雪中,与那些孩子一起哭诉着,似乎不少人已经忘记了这个国耻,只有朱丹和孩子们伫立在雪中吹奏着悲凉的笛声。

师:你看到朱丹伫立雪中吹奏笛声的那幅画面,还有谁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3:这时候尽管是黑夜,但是我觉得这里却充满无限的光明,那光明不仅是蜡烛的烛光,还是孩子们心里的光亮。

师:孩子,你看到了属于你心中的那片曙色在萌动呀!还有谁看到——
生4:我仿佛看见了大雪飘零,像含苞欲放的花朵在闪动,孩子们蜡烛的烛光照亮了朱丹的心。

师:那是蓓蕾初绽的奇妙景像,孩子,你在心中也看到了。

那么,来,让我们一起来将这一片奇妙的烛光方阵再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在还“言语”为“画面”的过程中,这种语象的扩张和熏染让读者沉入其中。

这样的过程,其实也是文本言语向“个体言语”的转化和沉淀的过程。

相信这样的学习经历对孩子们来说一次温暖而诗意的课堂旅行。

但这样的扩张还是单一维度的,我们再来看多维度的语象扩张,它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具张力的形象体验。

这是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罗才军老师20xx年在在宁夏体育馆执教《伯牙绝弦》的片断:师:……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