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数据库基础
第1章数据库基础
![第1章数据库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03b11e61011ca300a6c39089.png)
网状模型(Network Model) 关系模型(Relationship Model)
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统称为非关系模型,它是按照图论中
图的观点来研究和表示的数据模型。
Visual basic与SQL Server 2005 清华大学出版社
逻辑模型
层次模型,若用图来表示,层次模型是一棵倒立的树。
是兄弟结点,R2、R4和R5
是叶结点。
Visual basic与SQL Server 2005 清华大学出版社
逻辑模型
网状模型,若用图来表示, 网状模型是一个网络模型。
在数据库中,将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数据模型称为网状模型: (1)允许有一个以上的结点双亲结点。 (2)一个结点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双亲结点。 在网状模型中,由于子结点与双亲结点的联系不是唯一的。因此,网络中的每个联 系都要命名以示区别,并指出与该联系有关的双亲结点和子结点。 右图给出了一个抽象的网状模型。 在图中,R1和 R4之间有两种联系, 分别命名为L1 、L2;R1、R2无双 亲结点,而R3、R5有两个双亲结点。
另一类模型是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逻辑模型主要包括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 型等,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用于DBMS实现。
物理模型是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
式和存取方法,在磁盘或磁带上的存储方式和存取方法。
Visual basic与SQL Server 2005 清华大学出版社
更好的安全保密性,也简化了程序员的工作和数据库开发建立的工作。所以 深受用户的喜爱。
Visual basic与SQL Server 2005 清华大学出版社
1.4 关系数据模型
基本概念
(1)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通常将一个没有重复行、重复列的二维表看成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9333c06b52acfc789ebc9fe.png)
实例
有三个关系R、S和T如下图,注:关系中的B C D 代表的字段名
B A B
C D 0 K1 1 N1
B
C
D
F
A N
3
0 2
H2
K1 X1
B A
C 0
D K1
请问有关系R和S通过运算得到的关系T,则所使用的运算为 A并 B 自然连接 C 差 D 交
思考:如果R和S 进行并运算,那么分别得到的关系T是如何组成? 思考:如果上题进行差运算,那么有两种情况 (1)R和S进行差运算 (2)S和R进行运算 两种情况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问题:下面两个表是否可以使用并、差、交 运算
专门的关系运算
1、选择:从表中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元组(记录)的操作称为选择,选择的结果是一 个新的关系(表)。选择的条件以逻辑表达式的形式给出,使逻辑表达式的值为真的元 组(记录)将被选出组成一个新的关系。 例如:打开“学生.mdb”access数据库文档。在查询使用设计查询器,在设计查询器 中添加” HYA13“表。使用用查询,查找出性别为”男“的记录信息。 在显示表中将HYA13表添加到设计器中后,关闭显示表窗口。 双击HYA13表中的*号(代表添加所有字段并显示) 鼠标移动在字段行第二个单元格,后双击HYA13表中的性别(作为查询条件)在条 件栏中输入”男”,把显示的 去掉。因为*号已经代表显示表中的所有字段了。
13题考点:“关键字”=主关键字
10题考点:如何进行多表联系。这里的
指的是跟S和C表建立联系的外关键字
12题解题重点:题目中提到的主键,指的是表的主关键字。而表中可以作为 主关键字的字段必须是唯一的。唯一对唯一
二、关系(表)运算
关系之间的运算前提:进行运算的两个表必须具有相同的关系模式(表的字段结构要相同) 1、并:是指由属于这两个表的元组(记录)组成的集合,从而组成一个新的关系(表) 2、差:是由一个表中去掉在另一个表中也有的元组(记录),而组成一个新的关系(表) 3、交:结果是由两个表中的共同元组(记录),组成一个新的关系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1)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1)](https://img.taocdn.com/s3/m/32036e1f59eef8c75fbfb361.png)
1.1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量的、 原始的数据
分析归纳、推导演绎
有价值、 有意义的信息
数据处理:将各种类型的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
1.1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人工 管理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的 发展与计算机软硬件的 发展息息相关
文件 管理阶段
数据库 管理阶段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
总结两个核心
客观事物 概念模型 逻辑模型 数据库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
1.1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概念数据模型是面向客观世界、面向用户的模 型。实体联系(E-R)模型是常用的概念模型。 E指实体(Entity):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分的事 物称为实体。例如,一个学生、一门课程、一支 铅笔、一部电影、一个部门等都是实体。(客观 世界是由实体组成的) 属性(Attribute):实体的特性成为属性。一个实体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
补充: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式
为了实现三级模式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管理系 统在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 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从而实现数据独立性。
模式/内模式映像:定义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 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数据库的物理存储结构改变时,只 需要修改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可保持模式 不变,实现数据和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外模式/模式映像:定义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改变时,只需要修改外模式与 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不必修改局部逻辑结构,即保 证外模式不变,从而相应的应用程序也不必修改,实现 数据和程序的逻辑独立性。
E-R图中规定: 用矩形表示实体(等同于表) 用椭圆形表示实体的属性(等同于表中字段) 用菱形表示实体联系(等同于外键) 用直线连接各个形状,对于实体间的关系,还要 在直线旁进行标注
第1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
![第1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4e4f34eeaeaad1f346933f99.png)
1.2
数据模型
1.2.1 三个不同世界中事物的描述 1.现实世界:人们通常所指的客观世界,事物及其联系就处在 这个世界中. 2析后,在 头脑中形成的印象与概念.涉及的概念有: a.实体:信息世界中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 b.属性:用于描述实体的某些特征; c.联系:实体之间联系(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 多联系). 3.实体的联系种类: (1)一对一联系(1:1) :若实体集A中的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 集B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则称A与B具有一对一的联系,反过 来亦此.一对一的联系记作1:1.
2.关系模型的基本特点: a. 关系中的每一个数据项是原子项; b.同一关系中不能出现完全相同的属性名; c.关系的每一列上,属性值应取自同一值域; d.同一关系中不允许出现完全相同的元组; f. 行,列位置无关; g.关系运算结果仍为关系.
3. 关系模型支持的三种基本运算:选择,投影,连接 选择,投影, 选择 根据给定的条件,从一个关系中选出一个或多个元组(表 中的行)组成一个新关系的运算. 投影 一个关系中选择某些特定的属性(表中的列)重新排列组 成一个新关系的运算. 连接 从两个或多个关系中选取属性间满足一定条件的元组,组 成一个新关系的运算.
关系完整性
一,什么是关系的完整性 关系模型完整性规则是对关系某种约束条件. 二,关系模型中的三种完整性约束 (1)实体完整性:实体完整性规则比较容易理解,它 可以表述为:若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属性A不 能取空值. (2)参照完整性: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往往存在某种联 系,在关系模型中实体与实体间的联系都是用关系来描述 的.这样就自然存在着关系与关系间的引用. (3)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就是针对 某一具体关系数据库的约束条件.它反映某一个具体应用 所设计的数据必须满足的语义要求.
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54d08adb0717fd5360cdcba.png)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数据库、数据管理经历的五个阶段、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
2.数据库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其中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1)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2)采用特定的数据模型(3)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4)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4.数据模型:实体间联系的种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5.数据模型的三种类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6.关系数据库基本术语:关系、元组、属性、域、关键字、外部关键字。
关系的特点7.关系运算:传统的集合运算(并、差、交)另一类是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等值连接、自然连接)8.VF两种运行方式:菜单方式和交互式方式(命令方式和程序方式)9.所谓项目是指文件、数据、文档和对象的集合,其扩展名为 .pjx。
10.项目管理器包含的选项卡:全部、数据、文档、类、代码、其他11.项目管理器各选项卡所包含的文件有哪些?12.项目管理器可以完成对文件的新建、添加、移去、删除,但不包含重命名。
第2章1.常量的种类:数值型、字符型、日期型、日期时间型和逻辑型在书写字符型、日期型、日期时间型和逻辑型需要加定界符2.变量是值能够随时改变的量。
变量名的命名规则:以字母、汉字和下划线开头,后接字母、数字、汉字和下划线构成,不包含有空格3.当内存变量与字段变量同名时,要访问内存变量需加前缀M.(或M->),例如M.姓名4.数组定义的格式DIMENSION 数组名()、创建数组后,系统自动给每个数组元素赋以逻辑假.F.5.表达式的类型:数值表达式、字符表达式、日期时间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
每个表达式的运算规则与结果。
6.运算符$ 称为子串包含测试,格式<字符表达式1> $ <字符表达式2>7.SET EXACT ON │OFF 的区别与含义。
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95db97b31b765ce0508144b.png)
1.1 数据库基本概念 1.1.3 数据模型
1、概念模型
实体的属性及其值
属性名称 属性值
学号 05001 05002 05003
姓名 张建国 李天明 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春
性别 男 男 女
出生年月 1981.6 1980.3 1981.5
1.1 数据库基本概念 1.1.3 数据模型
1、概念模型
(3)实体型、实体值和实体集 属性的集合可以表示一种实体的类型,称为实体型,通 常使用实体名和试题属性名的集合来描述。同类型的实体 的集合称为实体集。实体值是实体的具体实例。 例如,对学生实体的描述: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 生年月)。全体学生就是一个实体集。(05001,张建国, 男,1981.6)是实体集中的一个具体的学生或者是一个实体 值。
1.1 数据库基本概念 1.1.3 数据模型
1、概念模型
(4)实体间的联系 实体间的对应关系,它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 系。例如,一个教师可能教几门不同的课程,而每一门 课程又有可能有若干个不同的学生选修。 实体间的联系: ① 一对一的联系 简记为1:1。含义:如果实体A中的任一 实体最多与实体B的一个实体相对应(相联系),反之, 若实体B中的任一实体也最多与实体A中的一个实体相 对应,则称A与B是一对一的关系
1.1 数据库基本概念 1.1.2 数据管理的发展历史
2、文件系统阶段
优点:数据以文件形式保存, 优点:数据以文件形式保存, 与程序独立,且可多次存取。 与程序独立,且可多次存取。 缺点: 缺点: 数据文件是无结构的数据集合, 存在, 数据文件是无结构的数据集合,只能反映客观事物的 存在, 不能反映各事物间的联系。 不能反映各事物间的联系。 数据和应用程序互相依赖,数据文件由程序生成, 数据和应用程序互相依赖,数据文件由程序生成,数 据存取 由程序完成, 意义。 由程序完成,离开所依赖的程序则失去 意义。 服务与不同程序的数据文件互相独立, 共享。 服务与不同程序的数据文件互相独立,无法实现数据 共享。 一个应用程序所对应的数据文件不能为另 一个 程序使 数据冗余大。 用。数据冗余大。 应用程序编制较繁烦,缺乏对数据正确性、安全性、 应用程序编制较繁烦,缺乏对数据正确性、安全性、 保密性 的有效控制手段。 的有效控制手段。
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e8ab688581b6bd97f19eae7.png)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 √ 1.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 √ 1.2 数据描述 • 1.3 数据模型 • 1.4 数据库系统 • 1.5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 1.6 E-R模型的设计 • 1.7 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 1.8 关系代数 • 1.9 关系规范化
• 数据描述
– √概念设计中的数据描述 – √逻辑设计中的数据描述 – 数据联系的描述
数据联系的描述
• 什么是联系:是指实体之间的关系。与一 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的个数,称为联系的 元数。例:一元联系、二元联系、三元联 系。
• 二元联系的三种类型:
– 一对一 – 一对多 – 多对多
数据联系的描述
两个实体型间的联系:
一个班级中有若干名学生,
组成
每个学生只在一个班级中学习 n
学生
1:n联系
数据联系的描述
• 多对多联系(m: n):若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和
实体集B中的多个实体有联系,反过来,实体集B
Hale Waihona Puke 中的每个实体也可以与实体集A中的多个实体有
联系,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有多对多的联系,
记作m: n。
课程
• 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实体型1
实体型1
实体型1
1
1
m
联系名
联系名
联系名
1 实体型2 1:1联系
n 实体型2 1:n联系
n 实体型2 m:n联系
数据联系的描述
• 一对一:若实体集A中的每个实体至多和实
体集B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则称A与B具有
一对一的联系,反过来亦此。一对一的联
系记作1:1。
班级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7ef9c68a98271fe910ef9e3.png)
1.4.3 关系的性质和完整性规则
2.关系的完整性规则 ②实体完整性:实体是关系描述的对象, 一行记录是一个实体属性的集合。在关系中用 关键字来惟一地标识实体,关键字也就是关系 模式中的主属性。实体完整性是指关系中的主 属性值不能取空值(Null)且不能有相同值。 ③参照完整性:在实际的应用系统中,为 减少数据的冗余度,常设计几个关系来描述相 同的实体,这就存在关系之间的引用参照,即 一个关系属性的取值要参照其它关系。
1.4.3 关系的性质和完整性规则
2.关系的完整性规则 关系的完整性是指关系中的数据及具有关 联关系的数据间必须遵循的制约和依存关系, 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关系 的完整性主要包括实体完整性、域完整性和参 照完整性。 ①域完整性:域完整性约束也称为用户自 定义完整性,是对数据表中字段属性的约束, 包括字段的值域、字段的类型及字段的有效规 则等,它是由确定关系结构时所定义的字段的 属性所决定。
数 据 库 系 统 的 模 式 结 构
应用A 应用B 应用C 应用D
外模式1
外模式2
外模式3 外模式/模式
1
2 模式 1 内模式
3
模式/模式
数据库 1.3 数据库系统
1.3.4 数据库系统的分代
数据库系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走过第一、 二两代,现正向第三代发展。 1.非关系型数据库系统 非关系型数据库系统是对第一代数据库系统的 总称,其中包括层次型和网状型数据库系统两种类 型。 2.关系型数据库系统(Relational Database System,简称RDBS) 20世纪70年代中期DBS进入了第二代。 3.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Object-Relational Database Systems,简称ORDBS) 将数据库技术与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构成第 三代数据库系统的基础。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a90727bdd3383c4ba4cd2cd.png)
2.数据操作 数据操作用于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是指对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所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 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数据库主要有查询和更新(包括插入、删除和修改等)两大类操作。数据模型必须 定义这些操作的确切含义、操作符号、操作规则(如优先级)及实现操作的语言。
3.数据的完整性约束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数据模型应该反映和规定数据必须遵守的、基本的、通 用的完整性约束。此外,数据模型还应该提供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机制,以反映具体所涉及的数据必 须遵守的、特定的语义约束条件。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本章要点: 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库系统。 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库。 数据库的设计方法。
1.1 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
1.1.1 数据与数据处理 1.数据和信息 数据是人们用于记录事物情况的物理符号。 信息是数据中所包含的意义。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并对人类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产生决策影响的数据。 数据是用来表示信息的,但并非任何数据都能表示信息;信息是加工处理后的数据,是数据所表达的内 容。信息不随表示它的数据形式而改变,它是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知识;而数据则具有任意性,用不同的数 据形式可以表示同样的信息。
1.2.2 数据库的结构体系 数据库领域公认的标准结构是三级模式结构及二级映射,三级模式包括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 式,二级映射则分别是概念模式/内模式的映射及外模式/概念模式的映射。这种三级模式与二级映 射构成了数据库的结构体系,如图所示。
1.数据库的三级模式 (1)概念模式 概念模式又称逻辑模式,或简称为模式,对应于概念级。它是由数据库设计者综合所有用户的数据, 按照统一的观点构造的全局逻辑结构,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总体描述,是所有用 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全局视图)。
access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access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49422f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1.png)
(4)以关系代数为基础,数据库的研究更加科学化。
在关系操作的完备性、规范化及查询优化等方面,为数据库 技术的成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11页,共63页。
1.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3.第三代数据库系统 1990年高级DBMS功能委员会发表了《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宣言》 的文章,提出了第三代数据库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 (1)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应支持数据管理、对象管理和知识管理。以支持
的。在此之前,数据管理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和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
60年代,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其主要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转移到数
据事务处理,从而出现了数据库技术,它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 算机科学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重要分支之一。在短短的三十几年 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层次、网状数据库系统,第 二代关系数据库系统和第三代以面向对象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 目前,数据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技术、并行计算机技术等相互渗透,成为数据库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据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扩展性。
第4页,共63页。
1.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3.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属于系统软件。它是数据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数据库 系统具有数据共享、并发访问、数据独立等特性的根本保证,主要 提供以下功能: 数据定义功能。 数据操纵及查询优化。 数据库的运行管理。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1.2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有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 完整性约束。
数据结构。 数据操作。 完整性约束。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_习题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_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8df02166294dd88d1d26b0c.png)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_习题一、选择题1.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主要区别是()。
DA.数据库系统复杂,而文件系统简单B.文件系统只能管理程序文件,而数据库系统能够管理各种类型的文件C.文件系统管理的数据量较少,而数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庞大的数据量D.文件系统不能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独立性问题,而数据库系统可以解决2.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当关系的模型改变时,用户程序也可以不变,这是()。
BA.数据的物理独立性B.数据的逻辑独立性C.数据的位置独立性D.数据的存储独立性3.数据库三级模式中,用逻辑数据模型对用户所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是()。
AA.外模式B.概念模式C.内模式D.逻辑模式4.以下对关系模型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A.在一个关系中,每个数据项不可再分,是最基本的数据单位B.在一个关系中,同一列数据具有相同的数据类型C.在一个关系中,各列的顺序不可以任意排列D.在一个关系中,不允许有相同的字段名5.关系数据库中的码是指()。
DA.能唯一决定关系的字段B.不可改动的专用保留字C.关键的很重要的字段D.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或属性集合6.自然连接是构成新关系的有效方法。
一般情况下,当对关系R和S使用自然连接时,要求R和S含有一个或多个共有的()。
DA.元组B.行C.记录D.属性7.在建立表时,将年龄字段值限制在18~40之间,这种约束属于()。
BA.实体完整性约束B.用户定义完整性约束C.参照完整性约束D.视图完整性约束8.在A ccess中,“表”是指()。
AA.关系B.报表C.表格D.表单9.在A ccess中,用来表示实体的是()。
CA.域B.字段C.记录D.表10.把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的过程,属于数据库设计的( )。
BA.概念设计B.逻辑设计C.需求分析D.物理设计二、填空题1.数据库是在计算机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存储和应用的。
支持数据库各种操作的软件系统叫.由计算机、操作系统、DBMS、数据库、应用程序及有关人员等组成的一个整体叫.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2.数据库常用的逻辑数据模型有、、,Access属于.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关系模型3.关系中能唯一区分、确定不同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合,称为该关系的。
Access基础与应用教程 第1章 数据库基础概述
![Access基础与应用教程 第1章 数据库基础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bf18e355022aaea988f0f2f.png)
(2)外模式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
据库用户所见到和使用的局部数据逻辑结构 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 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一个概念模式可以有若干个外模式,每个用户 只关心与他有关的外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屏蔽大量 无关信息而且有利于数据库中数据的保密和保护。 对外模式的描述, DBMS一般都提供有相应的外模 式定义语言(外模式DDL)来定义外模式。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 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 件,其主要任务是支持用户对数据库的基本操 作,对数据库的建立、运行和维护进行统一管 理、统一控制。
注意:用户不能直接接触数据库,而只能 通过DBMS 来操作数据库。
整理课件
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第 1 章
数据库及其应用是计算机 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枝。 数据库技术应用非常快、 非常广泛,现在,许多单 位的正常业务开展都离不 开数据库。
整理课件
第1章 数据库基础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1.1 数据管理发展概况
1.2 数据库系统简述
1.3 数据模型
1.4 关系数据库
1.5 关系运算
1.6 数据库设计简述
整理课件
(2)概念模式到内模式的映射 概念模式到内模式的映射(即概念模式
/内模式映射)定义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 与物理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时(例如换了 另一个磁盘来存储该数据库),由数据库 管理员对概念模式/内模式映射作相应改 变,可以使概念模式保持不变,从而保证 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整理课件
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 数据低冗余、共享性高。 (2)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包括数据的安 全性控制 、数据的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 、 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 (3) 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的独立性包括逻 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5745c5a0b1c59eef8c7b496.png)
4.数据库系统(DBS)
数据库系统(DBS)是指引进数据库技术 后的计算机系统,是实现有组织地、 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数据,提供数据 处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便利手段。
5.数据库应用系统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指系统开发人员利 用数据库存系统资源开发出来的,面 向某一类实际应用的软件系统。
1.1.2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系统由五部分组成: 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
件、数据库管理员、用户。
1.1.3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
返回
2.数据结构化
3.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4.来抽象表示 现实中的信息和数据。
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 作和完整性约束三个要素组成。
相同的关系模式,即元组的结构相同。 并:两个相同结构关系的并是由属于这两个关系 的元组组成的集合。
例如,有两个结构相同的学生关系R、S,分别 存放两个班的学生信息,将第二个班的学生记录 追加到第一个班的学生记录后面就是两个关系的 并集。
另外,在Acccss中没有直接提供传统的集
合运算,可以通过其他操作或编写程序来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1.1 数据库系统简介 1.2 数据模型分类
1.3 关系数据库 1.4 Access系统简介
1.1 数据库系统简介
要点
数据库将各类数据以表的形式存
储,并利用查询、窗体、报表等
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那么,数据库究竟有什么特点? 数据库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数 据库管理系统的作用是什么?
2.数据库
数据库(DB)是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 备上的、结构化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不仅包括了描述事物的具体数 据,而且反映了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知识点总结精选全文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知识点总结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35c45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17.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数据库基础1.基本概念:数据:数据泛指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表示,以适合于用人工或自然的方式进行保存、传递和处理。
数据是形成信息的源泉,信息是有价值的数据是数据的内涵。
信息:有一定含义的、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S的核心):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可的计算机系统软件。
数据库系统:带有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相关硬件、软件和各类人员组成。
2.数据管理的发展阶段1.人工管理阶段:没有直接存储设备、操作系统、管理软件2.文件系统阶段:把计算机众多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的数据文件3.数据库系统阶段:一定的格式、统一管理、冗余度小4.分布式数据库阶段:物理上分离、逻辑上统一5.面向对象数据库阶段3. 数据模型:(1)基本概念: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形式框架,用来描述数据的一组概念和定义,包括描述数据、数据联系、数据操作、数据语义以及数据一致性的概念工具。
概念模型: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强调语义表达功能。
实体:客观存在的并且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属性:描述实体的特征域:属性的取值范围主键:用来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某个属性或属性组合联系(1:1,1:n,m:n):实体集之间的关系,反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联系也是主体,也可具有属性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关系的模型。
本质是一张表。
关系、关系模式:1:1关系名(属性1,属性2,……)1:n 将1的主键放入n中学生(班级编号,……)n:m 将实体的主键放入关系的属性中(2)E-R模型:能根据具体问题构建E-R模型、画出E-R图实体集:矩形框属性:椭圆联系:菱形(3)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的性质数据查询、数据插入、数据删除、数据修改关系运算:选择(减少个体保留所有属性)、投影(所有个体的部分属性)、联结(4)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5)关系模型的完整性(实体、参照、自定义)实体:主键不能为空参照:外键为空或在其担任主键的实体集中存在自定义:用户自己定义的语义要求第二章A ccess数据库与表的操作1. Access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2. 基本概念:Access数据库、表、记录、字段3. 使用表设计器创建表(1)字段名命名规则不能空格开头、不能用.!()[]、最长64个字符(2)字段类型:文本、数字、日期/时间、是/否、查阅向导(备选项中选择)(3)字段属性:字段大小、输入掩码(控制数据的输入)、有效性规则(规范、核查)、有效性文本(提示信息)、默认值、索引(搜索或排序的根据,加快查询速度)、必填字段(4)设置主键4.建立表间关系:关联字段、实施参照完整性5.表的复制、更名、删除6.数据的导入、导出第三章查询1.查询的概念和作用查询是根据查询条件从一个或多个表中获取数据的方法浏览、更新、分析数据2.选择查询使用条件从一个或多个表中检索数据,然后按所需顺序显示数据3.条件查询(1)查询条件的表示①条件的组合:and、or、not②取值范围的说明: >、<、>=、<=、<>between… and…In③条件不确定: like*(替代零个一个或多个任意字符)、?(任意单一字符)、#(任意一个数字)、[ ](替代方括号内任意字符)、!(替代方括号内字符以外的任意字符)、-(2)函数①统计函数(SUM,AVG,COUNT,MAX,MIN)②字符串函数(LEN,LEFT,RIGHT,MID)③日期函数(DATE,NOW,YEAR,MONTH,DAY)4.交叉表查询、重复项查询、不匹配项查询:特点、何时适用交叉:对数据库中表和查询进行分类统计,使用的字段必须来源于同一个表或查询重复:对某些怒有相同值得记录进行检索和分类,判断信息正确性不匹配:查找可能的遗漏,在一张表中有另一张表中没有4.参数查询在作为参数字段的条件行中,以[ ]括起与字段名不同的内容5.操作查询:生成表查询、更新查询、删除查询、追加查询第四章 SQL查询select-from-where、insert、update、delete,要求能读懂select:构成查询结果的属性列from:作查询的表where:查询条件insert:将子查询结果插入到指定的表update:数据更新,需要更新的表delete:删除字段数据定义:用于定义和修改基本表、定义视图和定义索引create(建立) drop (删除) alter(修改)数据操纵:用于表或视图的数据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 insert(插入)delete update数据查询:用于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 select数据控制:用于控制用户对数据的存取权利 grant(授权) revote(回收权限)第五章窗体1.窗体的概念和作用概念:通过灵活多样的控件使用构成了用户与数据库的交互界面,从而完成显示、输入和编辑数据等事物作用:可作为浏览、编辑、输入输出表或查询中数据的交互界面可作为组织、控制整个系统中对象的外观界面2.创建窗体的三种方法自动创建、窗体向导、设计视图3.窗体的构成窗体页眉、页面页眉、主体、页面页脚、窗体页脚4.窗体的控件(1)类型:结合型控件、非结合型控件、计算型控件(2)常用控件:文本框,命令按钮,列表框和组合框,标签,选项组,选项按钮,子窗体/子报表(3)常用属性:名称、标题记录源:窗体的数据来源,一般为表或查询控件来源:控件所显示数据的来源,通常是与控件结合的字段行来源:组合框、列表框的列表选项来源5.主/子窗体:主窗体内套有子窗体,便于在同一窗体中显示不同表中相关联的数据第六章报表1.报表的概念和作用:与窗体的功能比较、区别报表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浏览、分析、汇总和输出;窗体用于浏览、编辑、输入、输出2.报表的构成:报表页眉、页面页眉、组页眉、主体、组页脚、页面页脚、报表页脚3.排序和分组报表中的数据(对最多10个字段分组)汇总项:可以添加多个字段的汇总,并且可以对同一字段执行多种类型的汇总分组间隔项:确定记录如何分组在一起,可以自定义标题项:更改汇总字段的标题,可以用于列标题还可用于标记页眉与页脚的汇总字段有/无页眉节选项:用于添加或移除每个组前面的页眉节4.标签报表:特点:在一页中显示多个标签,通过标签报表,用户可以查看到多个且数据格式相一致的标签。
1数据库基础知识
![1数据库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887e68702d276a200292ebf.png)
2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 称DBMS)是一个介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用于对数据库 进行集中管理的软件系统。
3 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是指在 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大量经过加工整 理而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为 多个不同的应用共同使用的数据处理系统,即成为数据库 系统。它主要由数据、硬件、软件和用户四部分构成。1源自班长-班级1 班级
(a)
•一对多联系(1:n)
若两个不同型实体集中,一方的一 个实体对应另一方若干个实体,而另一 方的一个实只对应本方一个实体,称这 种联系为一对多联系。如班长与学生的 联系,一个班长对应多个学生,而本班 每个学生只对应一个班长。
班长 1
班长-学生
n 学生
•多对多联系(m:n) 若两个不同型实体集中,两实体集 中任一实体均与另一实体集中若干个实 体对应,称这种联系为多对多联系。如 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一位教师为多个学 生授课,每个学生也有多位任课教师。
关系模型结构与示例
学号
20050005 20050010 20050015
姓名
张广田 蜂雪燕 何芳
性别
男 女
女
出生日期
1987-10-11 1987-7-2 1987-5-6
班级
1班 1班 1班
1.4
1.4.1
关系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术语及特点
1. 关系术语
(1)关系 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有一个 关系名。每个关系(数据库表)用一个文件来存 储,扩展名为.DBF,
例如:一门课程同时有若干个学生选修,而一个学生同时 可以选多门课程,则课程与学生之间具有多对多联系,如前 面提到的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2.3 文件系统阶段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磁盘等直接存取数 据的存储设备。计算机开始应用于以加工数据为主的事务处 理阶段。这种基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系统也就从此迅速发展 起来。这种数据处理系统是把计算机中的数据组织成相互独 立的数据文件,系统可以按照文件的名称对其进行访问,对 文件中的记录进行存取,并可以实现对文件的修改、插入和 删除,这就是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实现了记录内的结构化,即给出了记录内各种 数据间的关系。但是,文件从整体来看却是无结构的。其数 据面向特定的应用程序,因此数据共享性、独立性差,且冗 余度大,管理和维护的代价也很大。
1.2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2.5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一个逻辑上统一、地域上分散的数据集合,是 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各个局部数据库的逻辑集合,同时受分布式数据库管 理系统的控制和管理。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在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分为物理上分 布、逻辑上集中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和物理上分布、逻辑上分布的分布 式数据库结构两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第二种结构的客户/服务器(C/S) 系统结构。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适合于单位分散的部门,允许各个部门将其常用 的数据存储在本地,实施就地存放本地使用,从而提高响应速度,如银 行业务、飞机订票、火车订票等,分布式数据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数据独立性与位置透明性 2. 集中和节点自治相结合 3. 一致性和和可恢复性 4. 复制透明性 5. 易于扩展性
1.3.4 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是数据库系统中最早 采用的数据模型,它是通过从属关系结构表示数据间的联系, 层次模型是有向“树”结构。
按照层次模型建立的数据库系统称为层次模型数据库 系统。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是其典型代 表。
转化为层次数据结构。
1.3 数据模型
1.3.6 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是用一组二维表来表示数据和数据 之间的联系。每一张二维表组成一个关系,一个关系有一个关系名。
关系结构简单、直观,在数据库技术中,将支持关系模型的数据库 管理系统称为关系型数据库,目前关系型数据库在数据库管理领域占主 导地位。 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Access和MS-SQL Server, Sybase 公司的 Sybase,甲骨文公司的Oracle以及IBM公司的DB2。其中,Microsoft Access是一个中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适用于一般的中小企业;MSSQL Server、Sybase和Oracle基本属于大中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而 DB2则属于大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且对计算机硬件有很高和专门的 要求。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
第1章 数据库基础
教学内容
这一章我们将学习到下面的知识
1 3 2 3 4 5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库基础 数据库设计基础
数据库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校园里, 在食堂用餐 在图书馆借阅图书 在机房上网等活动 都可以通过校园卡实现身份识别、收费及管理 等功能,这些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服务的功能都 是通过数据库系统实现的。
1.3 数据模型
4. 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可归结为三种 ) (1)一对一(one to one) (2)一对多(one to many)或多对一(many to one) (3)多对多(many to many)联系
1.3 数据模型
1.3.3 E-R模型
P.P.s.Chen提出的实体-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 Approach),也称为E-R模型。 E-R图的基本图素包括实体、属性、联系和连线四种基本图素
1.3.2 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 1.实体 实体是具有相同属性描述的对象(人、地点、事物) 的集合。实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能相互区 别的任何事物,实体可以是实际的事物,也可以是 实际的事件。例如学生、教师、课本等是实际事物, 而授课、借阅图书等则是实际的事件。
1.3 数据模型
2.属性与域 一个实体往往可以有若干个属性。每个属性可以有值, 如梁西川出生日期取值为“1990-12-1”,史晓庆的政治面貌 是“中共党员”,一个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值域。 在学生表表1-2中,每一行表示一个实体,这个实体可以 用一组属性值表示。比如:(20100102, 梁西川, 男, 199012-1, 群众, 201001)
数据库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当我们 在QQ上聊天 在微博上留言 网上购物 ATM机上存取款 在超市购物付款时 都在享受着数据库系统的服务。
1.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 信息和数据
信息是对事物的状态、运动方式和特征的描 述,反映的是客观系统中某一事物的属性或表现 形式。 数据是一种物理符号的序列,用于记录事物 的情况,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属性进行的描述。数 据常指信息的载体,把信息进行转化以便于保存 和处理。
数据管理技术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 文件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阶段
1.2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2.1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指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变换、 检索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数据处理的工作分为以下3个方面。 1. 数据收集。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将信息用数据 表示并按类别组织保存。数据管理的目的是快速、准确地提 供必要的、可能被使用和处理的数据。 2. 数据加工。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数据进行变换、抽取和 运算。通过数据加工得到更加有用的数据,以指导或控制人 的行为或事务的变化趋势。 3. 数据传播。通过数据传播,信息在空间或时间上以各 种形式传递。在数据传播过程中,数据的结构性质和内容不 发生改变。数据传播会使更多的人得到信息,并且更加理解 信息的意义,从而使信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4 关系数据库基础
1.4.1 关系性质与特点
1.基本概念
关系 (Relation) 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 格式为:关系名(属性名1,属性名2,…,属性名n) 元组 (Tuple) 二维表中水平方向的行称为元组。 属性 (Attribute) 二维表中垂直方向的列称为属性。 域 (Domain) 属性的取值范围。 主键 (Primary Key) 表中的某个属性或某些属性的集合,能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外键 (Foreign Key) 外键是一个表中的一个属性或属性组,它们在其他表中作为主键而存在。一个表中的外键 被认为是对另外一个表中主键的引用。
1.2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2.6 并行数据库系统 并行数据库系统(Parallel Database System) 是新一代高性能的数据库系统,从90年代至今,随 着处理器、存储、网络等相关基础技术的发展,并 行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重点在数据操作的时间并行性 和空间并行性上。并行数据库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 高性能 2. 高可用性 3. 可扩充性
1.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1.1.2 数据库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可以理解为 “存放数据的仓库”,只不过这个仓库是计算机 的存储设备。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 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1.1.3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一种用于管理数据库的 计算机系统软件。
1.3 数据模型
【例1-1】 学生实体具有学号、姓名、性别、出 生日期、政治面貌和班级编号属性,用E-R图元素 表示学生实体及属性。
1.3 数据模型
【例1-2】 用E-R图表示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学 生与课程的联系。
1.3 数据模型
【例1-3】 用E-R图表示网上购物系统中顾客与 商品的联系。
1.3 数据模型
1.3 数据模型
3.实体型与实体集 实体型(Entity Type)与)实体集(Entity Set) 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必然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性质。 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 称为实体型。例如,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生 日期,政治面貌,班级编号)就是一个实体型。 同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例如,全体学生就 是一个实体集。
1.3 数据模型
1.3.1 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中的数据模型可以将复杂的现实世界要求 反映到计算机数据库中的物理世界 。 数据是现实世界符号的抽象,而数据模型(data model)则是数据特征的抽象 。 数据模型所描述的内容有三个部分,它们是 数据结构 数据操作 数据约束
1.3 数据模型
1.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名女大学生”,这种描述是一般意义的信息。 “一名女大学生”,为了在计算机中存储和处理这 个对象,必须提取她的属性和特征,根据需要,往往 只提取部分必要的特征,可以从“姓名、性别、出生 日期、政治面貌、班级编号、照片”等属性来加以描 述。 具体形式如:
(史晓庆,女,1991-4-3,中共党员,201001,登记照)
1.3 数据பைடு நூலகம்型
1.3.5 网状模型
网状模型(Network Model)是层次模型的扩展,是一种更具有普 遍性的结构,它表示多个从属关系的层次结构,呈现一种交叉关系的网 络结构,网状模型是有向“图”结构。
按照网状数据结构建立的数据库系统称为网状数据库系统,其典 型代表是DBTG(DataBase Task Group)。用数学方法可将网状数据结构
1.2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2.4 数据库系统阶段
60年代后期,计算机性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大容量磁盘,存储 容量大大增加。为解决数据的独立性问题,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达到数据共 享的目的,数据库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数据库的特点是数据不再只针对某 一特定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性,共享性高,冗余度小,具 有一定的程序与数据间的独立性,并且实现了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控制。 1.数据结构化 数据结构化是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数据结构不仅描述数据本 身的特点,而且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这样数据不再面向特定的某个或多个应 用,而是面向整个应用系统。数据冗余明显减少,实现了数据共享。 2. 数据共享性高 数据可以被多个用户、多个应用共享使用。 使得数据系统弹性大,易于扩充,可以适应各种用户的要求。可以取整体数 据的各种子集用于不同的应用系统。 3. 数据独立性高 在物理结构改变时,尽量不影响整体逻辑结构、用户的逻辑结构以及应用程 序,这就是物理数据独立性。在整体逻辑结构改变时,尽量不影响用户的逻辑 以及应用程序,这是逻辑数据独立性。而应用程序发生变化,也无需修改数据 的物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