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文献综述
贾洋洋苟江凤李小红陈末马璐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

为了解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为我国信息技术在生物教育中的应用及后续发展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笔者对中国知网上关于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文献进行了总结,认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资源。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 生物课堂
:G424 :A DOI :10.16400/ki.kjdkx.2016.07.064
生物是一门实际性、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内容普遍、丰富,单纯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以及知识传授方式的需求。

本文就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并从其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方法或模式、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的应用方法或模式、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1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文献分布研究
笔者在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相关文献54篇,结果见图1。

为了更精确地了解相关内容,笔者又利用中国知网的“文献来源”功能,对我国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电教》《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信息化》《新课程(教育学术)》《中国校外教育》上对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关注度进行分析。

笔者在这六类期刊上精选50篇关于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中应用的文献作为主要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视角放在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中的作用、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方法或模式、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的应用方法或模式、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内容,所占比例如图2。

从图1柱状图变化趋势看出2003、2004都没有相关文献,直到2005年才开始有所起色。

而到2014年对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的研究真正达到巅峰。

从2015年的刊载量也可以预测2015年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势头依旧强劲。

2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图2可以看出我国对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作用研究占44%,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是可观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生物学科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通过查阅文献,笔者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认为研究者对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2.1激发热情,提供思考的教学环境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到生物教学中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活跃了生物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例如,祁金富(2015)认为通过影像、影音视频等方式,将生物分子的进化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对于生物的生长变化有一定的印象,对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也能起到推动作用,还有助于培养自学、创新思维能力;高翠贤(2015)、陈鑫(2013)也认为相比于传统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具有更强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同时也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刘淑丽(2015)、管尚勇(2014)还认为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则需要教师对课本中高度概括的知识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析,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

2.2进行难点突破,改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制作相应的课件,并添加适当的图片或文,集中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刘淑丽(2015)在高中生物教学研究中,涉及到学生难以理解的生命现象和难以观察的具体的生物反应,利用多媒体课件难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形成清晰和明确的生物知识网络。

吴继平(2014)、李凤(2014)、贾玉玲(2014)也提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攻克难点,巧妙地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集于一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满足学生各项感觉器官的需求。

信息技术提供的动态演示能够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刘淑丽(2015)
提到信息技术让生物教学与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调动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对学习充满了信心,也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生物教学变得多元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生物知识。

2.3可以丰富师生互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大课堂容量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占主体地位,而学生被动接受,师生间互动不仅很少,而且教学模式单一。

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可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它可以更好、更方便地设计师生互动环节。

陈鑫(2013)提到最典型的就是使用简单的聊天室、MSN等工具建设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指导学生从网络上自主获取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师生互动模式。

朱晓华(2015)在此基础上又提到利用视听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建立师生互动合作的平台。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探究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学生可以自主寻找所需的学习资料,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陈雪磊(2009)、管尚勇(2014)认为通过课件,简洁、生动、动态模拟实验原理或操作过程,激发了兴趣,节省了时间,浓缩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刘慧明(2013)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增大课堂容量;吴继平(2014)也提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练习,提高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不仅为课堂教学延伸了时间、空间,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学习资源、参考信息。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融入到生物教学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并带来了一定好处。

但它也有一定的弊端,利用信息技术安排教学,学生有时候只顾享受技术带来乐趣,并不能真正掌握知识。

因此,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真正代替课堂。

3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方法或模式
查阅大量的资料,笔者发现,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中的各个环节的应用方法或者模式不尽相同,即: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音频,模拟实验,制作课件等等。

在课程导入阶段,李颖俊(2012)、孟广莲(2006)认为教师在导入新的课程时,应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图片展示、课件播放,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动性,培养其对生物科学深入探索的精神。

祁金富(2015)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讲授新的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影像、声音等资源对教学中的生物结构进行演示,再加上自己的讲解,定会达到相应教学的目的:又如,在实验阶段,他认为教师通过教学影片来展示实验的内容,学生可以跟随课件进行实地操作,还可以进行模拟实验室,避免实验器材条件不完善的问题;再如,在课后,学生可以自行下载教师做的多媒体课件,用做课后复习之参考。

姚德义(2013)指出,在实验阶段,学生实验不成功,引导其回顾时,也不能准确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对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录像,这样,在分析结果时就有了证
据,就能准确地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他还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弥补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等缺点,学生通过人机合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各样的协作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各自的学习结果,甚至可以进行练习。

孟广莲(2006)提出,在复习阶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完整的知识体系投放到屏幕上,以便学生理解、增加课堂信息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她还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反馈活动,利用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智能分析,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指导,这是传统的评价手段所不能及的。

笔者认为虽然在生物教学中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从近几年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方式方法或模式会越来越多。

在笔者看来,探索其方式方法或模式是一项极具探索性、挑战性的实践过程,在这过程中,必定出现很多未知的障碍,不论怎样,必须坚持一点,那就是顺应教育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出真正适应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应对难点知识的解决方法或模式
高中生物教学是以探索生命特征以及活动规律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内容大多与生活相关,但不乏抽象的、难以理解、难以通过实验开展教学的知识。

自此,高翠贤(2015)认为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就可将难见的细胞制成夸张的卡通化形象,也可以为学生收集相应的科学视频,还可以开展虚拟教学。

通过慢放、放大等技术,对细胞变化的过程进行特写,让学生的观察更加具体与直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0她还指出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虚拟实验室,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过程进行虚拟操作就可得到相应的结果,极大地降低了操作方面的要求,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杜生平(2014)也认为在讲解抽象、难理解的知识时,利用动画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环境中,观看其具体的多样化的变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姜云娜(2014)、管尚勇(2014)也提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微观的生物世界,促进学生完整的生物思维的形成,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认为生物学科中的知识,并不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例如,比较简单易懂的知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话,可能是将知识扩大化,会浪费时间、资源等。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先判断知识的难易程度,然后依据知识的困难程度,选择不同的多媒体技术,将信息技术看做辅助工具,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真切的实验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5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种认知工具,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物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物教学时大都会出现一些误区,如何避免这些误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值得思考的。

例如,吴绮珊(2012)指出,应该依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方法进行高效的选择,教师还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

贾玉玲(2014)在此基础上认为,教师还有必要寻求课件与学生的结合点。

同样的,李凤(2014)认为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而且它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进行互动式教学。

当然,黄静(2014)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情境教学的同时不可以忽略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可忽略内容,不可随意应用信息技术,应避免教学设计的不细致。

除了上述需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使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考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老师应加强与教学课件的互动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需要、教学现场的具体情况,随意地使用,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6总结
信息技术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到更多的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使用信息技術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工具,选择媒体时应依据内容、目标合理的进行信息技术的选择,也要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还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