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___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导学案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概述《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内容,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及隐含的矛盾。

2.理解《九国公约》对中国主权的危害
3.认识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

学习重点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学习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根据学案自学课文,填写下列问题,不会的问题注意标记,组内交流)知识点一巴黎和会(战后的“新秩序”)
1.写出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三巨头。

2.《凡尔赛合约》签订的时间、内容。

3.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哪些合理要求?结果怎样?由此引发了哪一场运动?
4.凡尔赛体系包括哪些条约,起到了什么作用?
知识点二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写出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参加国及起主要作用的三国。

2、《九国公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对中国主权的危害。

3、华盛顿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合作探究(先自主探究,后组内交流)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怎样形成的,这一体系能不能维持和平,为什么?
2.阅读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交给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确定德波边界,把历来属于波兰的一些地区仍留给德国。

总的来说,德国失去原来领土的1/8,同时却留下约10平方千米历来属于波兰的领土。

德国的领土缩小了很
多,但却成功地避免了肢解,完整地保留下来。

材料二: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三)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条约哪方面的内容?是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该会议主要确立了哪些地方的统治秩序?
(2)材料二出自什么条约?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该条约又是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该会议主要确立了什么地方的统治秩序?
3.材料二中…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哪一国家极力主张在中国实行“机会均等”的原则?为什么?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在你的小组内展示一下。

(也可以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画出知识树。


达标检测:
1、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非洲统治秩序的是()
A.巴黎和会B.《凡尔赛和约》C.《九国公约》D.凡尔赛体系
2、引起了中国“五四”运动的是()
A.《凡尔赛和约》B.《四国公约》C.《九国公约》C.D.《辛丑条约》
3、下列关于《九国公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参与制定B.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受到打击
C.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精神D.中国的主权受到尊重
4、帝国主义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的真正目的是()
A、缔结和约、重建和平
B、重新瓜分世界
C、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
D、建立凡尔赛体系
5.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6.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重划德国疆界 B.占领莱茵河西岸 C.限制德国军备 D.瓜分德国殖民地7.某历史网站讨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正确的答案是()
A.确定一战后欧洲统治秩序的体系 B.维护世界主权独立的体系
C.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D.维护世界和平的体系
8.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主要表现在()
①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②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③美国海军力
量同英国并驾齐驱④获得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大量殖民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9.下列条约中哪一些包括含有损害中国权益的条款()
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③《四国条约》④《五国公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