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经全盘西化理论的现时代化视角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陈序经全盘西化理论的现时代化视角解读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指导教师:***
19990501
P318072
内导q吒要:
f中国近现代思想.彤怒上虽纷繁复杂.却始终有一个中心.即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民族生存发展问题的本质是中西文化问题。

全盘西化恿潮是一种颇巽典型意义的思恕动向.=十世纪兰十年代在陈序经那里形成系统理论.长期以来既缺少正面的研究.又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

因此有必要加强研究的力度。

陈序经全盘西化理论的提出.不能仅仅看作国民党政府复古运动的一个简单回应。

它书逞刻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同时又与文本藏序经的身世和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l陈序经的全盘西化理论。

既有量的规定往,又有质的规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完整体系.各个层面之间相互关联.依次j隹进。

全盘西化口号本身的直观性.造成了人们长期以来对陈序经全盘西化理论的忌讳、曲解和班面化认识。

本文认为.在厘清内涵清除曲解的基础上.评判全盘西化理论,最重要的是要确立一个科学的视角。

人们已习惯于用“文化=民族性。

时代性”的公式1匕方式来委{寺文1匕J司魍.但文1匕定理的框架只有与具-体的历史辛一富1生斗目至吝合才会具有生命力.中国近代历史的最大特性就是“现时代’’的出现。

“现时代”不等于“现代”.它有着特别的含义.指的是由于西方文化之扩张,各民族结束孤立发聩的状态.世界趋于一体化.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时代。

在民族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众非西方民族.出于救亡田存和见贤思齐.义无遗顾地改变自身历史轨迹.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努力使本民族走上工业化、民主化、a4掌化道路.谋求与西方民族并驾齐马巨。

p毫一过程,印现时代化。

车文以遗一根本j吾境为窗口.从现时代化的内在特性出生。

力图客观地j巴握陈序经的仝盘西化理论的甘f值.
主题词陈序经全盘西化理论现时代现时代化
Abstract:
China‘Smodemthlnkinzthou_nhvaried
Infonn.PasbeinEstucktoocontroltheproblemoiournationSexistenceandde、,eiopmemof、、’hich
tbeessence1sactoalh’theoneoftherelationshipbetx、eenChineseand\VestemculturesThetrend
ofthoughtoffull—blooded、vesternization。

sj7smmizedandtheorizedbyChenxujingin
the1930‘s,is8quiteBpicalideologicaltrendNes7erthe[ess.fromu7nich
apositivestudy,andscientificanalyticalapproachcannotbeseenTherefore,itisnecessaO,thatthestrengthofstud)insitbereinforcedTheadx’ancing
ofthetheowb、-Chen
Carlnotbeconcei',,edofasasimplereflectiontheKuomintangGOSrernmentS“ReturntotheAncients““isprofoundyrelatedtothesocia】backgroundand
closel5,associatedwithChen’sgreyishandlifeexperienceas、、‘el/Chen。

stheor3’possessesthecharacteristicsofbothqualiB,andquamiu。

.being
amulti—ia>’erintegrateds、’stemwithitsvasiousia),ersbeingrelatedtooneanotherHowever.peoplefor10%Canopt)‘itaveasoperficia_realizationandmisinterpretationofChert’stheoobecauseofitssuperficiality。

.Thethesisboldsthat.onthebasisofclearl3defininganditsconnotationandeIiminatingmismterpretatlon
areasonableangleincritic[ngChen‘Stneoo’shouldbeestablished
Traditionallypeopleha、’epreferredtoapproachtheformutaof“culture=nationaichara:te,'一epochcharacter、‘u’hendealing
withculturalproblems
butthepowerofculturaldefinitionCOnSiStSonlyinitscombination、、…-itshistoricalsubstantialit3..ThegreatestcharacteristicsofChinesemodernhistoo’isthecomingofpresenttimes”“Presenttimes—isROtldentified
u,kb‘‘moderntimes.inthat11containsunusu&【conrlolalions:referrinetothestateoftheendinaofvariousnations‘sepasationfrom
oneanotherOV,,instOthewesterr/culture’Sextension:referringtOanerainVVhkhtheWimle、、’oddisachie、’ini,
uniformitx
and£iobalizationNon-、、。

eslcrnnationsunderinferiorconditionIncompetitionsFordertOpursuenationaIexistenceanddeveiopmentand
seekfortilenationaIsavour,lsdoingnothinsbutaltertheirOr,‘nhistoricalcoursesofd∞一elopmem、、itbouthesitationandturningbaci
andlearnwesterRadvancedandcI、rijizedashie\-ememsSOastolndustriaiizcdemocratlclz=afl[]
scicntificizetheirnationsandnnali、keepDaCe、~‘ltll、、,eslerRcountries
Thatkindofprocess:colled’presenttlruescharacter”1'hethesis
baseduponIlls!reatoackmroundmereionedabe\。

SlarI…!frmntilecomlotatIL1:irleanlno_sof‘‘presenl
IIhiescj]3ratio1nitlalCSthereseat2h∥endea\一OUrin£【o001eeti、-ehInterDretin£Chen)、U_Int:sThee?,0iiII】}-Blcoded\\gsterBIZ2ItlOD

峦B(-,T晖\

n吖呈兰∽nCK№~
第一章时势造论:陈序经全盘西化理论的提出
本文的宗旨在于以一爪新的视角对陈序经全盘西化理论进行解读,但作为解读的前提,必须厘涛陈字经全盘西化理论的完整内涵;作为厘清内涵的前提,必须分析陈序经提毫J毫圣萋“语境”。

陈序经何以提出全囊西化理论?一般认为是30年代南京政府提出尊孔复古“新生活运动”的一荸亘童。

“九一八”和“一二八”之后,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先安内后攘外”曲或囊.采取各种措旄,强化其独裁统治。

蒋介石一面暗中贩卖外来的法西豢主义,一面大肆宣传中国固有的旧文化。

他公开推崇王阳明“致良知”的哲学,说。

致良知”就是发扬人的天赋道德——“礼义廉耻”(四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宣称这是他“对着中国一般通病所开的药方”。

1933年7月,他在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自任团长,对高级军官旌行“精神训练”,要求学员“绝对服从统帅和绝对服从命令”,以“恢复国家的灵魂”。

1934年2月,蒋介石又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会”,目任会长,大张旗鼓地在全民中倡导“四维”、“八德”。

一时间,尊孔复古之风甚嚣尘上。

广东当局当对是全国复古最力者之一,掀起了一场煞有介事的祀孔读经逆流。

正是在这和情形之下,陈序经应广州协和大学和中山大学之邀,先后在两校发表长期演讲,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全盘西化”主张。

1933年12月29日,陈序经在中山大学公开演讲一次,其演讲稿以《中国文化之出路》为题刊行于1934年1月15—16目的《民国日报》“现代青年”专栏7,他的全盘西化理论从此公之于众。

这样解释陈序经全盘西化理论的提出虽然无可厚非,但不够深入。

且不说陈序经全盘西化理论静提出要略旱于“新生活运动”——1928年,陈序经回国,任职于岭南大学,这时健就与持相同意见的卢观伟、陈受颐一起,对于全盘西化主张,轮流作过十余次演讲。

1930年,陈序经写成《东西文化观》一文,发表在《社会学刊》2卷3期(1931年4月出版),次年,又写成论著《中国文化的出路》,交由商务印书馆印行(1934年1月出版),这都是说明全盘西化的主张的。

只是在《民国日报》发表他的演讲稿之前,没有引起充分的反响而已——重要的是,一种理论主张如仅因一次历史事件而出现,那么伴随这个事件的结束,它也将完全成为历史。

全盘西化的理论主张在20世纪的中国一再浮现,说明它有更深刻的社会历史大背景。

笔者认为,这个社会历史大背景至少有三个方面:中华民族无尽的苦难与中国的现时代化步履维艰;近代以来西化的态度渐趋深化;三十年代中国文化运动的混乱状态和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

第一节中华民族之苦难与中国现时代化之艰难
全盘西化理论在中国的出现,首先置根于中华民族无尽的苦难和中国现时代化步伐之艰难。

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伴随着1840年6月珠江口的炮声,沦落了。

一系列被强加的不对等条约,以及它引起的各种连锁反应,把中国人民逼向了痛苦的深
’该文收入吕学海编《全盘西化言论集》,岭南大学青年会,1934年4月
渊。

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尊严受到极大的损害。

一再的割地赔款、苛刻的领事裁判权、单方面的最惠国待遇,使中国丧尽了国权,使国人不堪其辱。

最让中国人不能接受的是目本对中国态度的变化。

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东方岛国,一历来对中国怀有敬仰之情。

近代日本由于主动学习西方文化,成功的实行了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

1894年发动对华的甲午战争,大败中国军队,强迫中国政府签定了包括割让台湾在内的《马关条约》,参加到侵华列强的行列,并利用地利优势,变本加厉地试图独霸中国。

就在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理论的时候,日本又发动了九--J\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日本肆无忌惮的态度,既让中华民族产生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又使中国人尤其感到奇耻大辱。

其次,中华民族的利益遭到惨重的劫夺。

列强入侵中国,直接目的就是经济劫夺。

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一者以强迫割地赔款的形式进行赤裸裸的抢劫,二者以强迫承认经济特权的形式攫取超额经济利益。

中国先后丧失贸易自主权益、关税自主权益、开矿修路航运等产业权益,使列强得以便利地输出商品和资本。

洋货充斥,洋资横行,在生产力水平悬殊的情况下,及其严重地损害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利益二而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同时还极大的伤害了中国国民的身心健康。

再次,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秩序严重地被破坏。

侵略总是伴随着战争。

毛泽东说,中国是一块肥肉,谁都想吃,而且都想独吃,他们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战争就更加频仍。

近代中国由于列强侵略而发生的战争有四类:一是直接的侵华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二是列强之间在中国发生的争夺战,如日俄战争等;三是列强所扶持的中国代理人之问进行的战争,如北洋军阀直、皖、奉之间不断发生的战争;四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者及其走狗、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如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以及20世纪30年代后发生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些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都是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

几乎天天有小仗,年年有大仗盼动荡局势,使人民的痛苦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途穷思变。

为了挽救危局振兴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现代文化、努力实现现时代化的世纪里程。

中国的现时代化努力是从旧体制框架内开始的。

洋务运动首先开启了中国社会物质技术层面的转型之门。

洋务派是清廷中的一些开明之士,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起,陆续兴办了一批新式军事工业,谋求船坚炮利,这批工业由朝廷供给经费,由政府官员负责管理,还称不上真正的近代民族工业,但却为真正鲍民族工业出现提供了契机。

70年代,为了解决军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燃料葡运输问题,开始吸收部分私人资金,兴办一些近代民用工业,像上海轮船招专屠、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汉阳铁厂等。

在其带动下,一些私人资本开始独立创办近代企业。

中国近代工业由此发端。

洋务派的努力,可以视为中国在现时代化的艰难历程中迈出的第一步。

此后,中国近代农业也开始萌芽.20世纪初出现了通海垦牧公司、锦州天一垦务公司等一些近代农业公司。

与此同时,传统社会体制也开始发生一定变化。

就政府结构而言,为应付时局,清王朝从186i年开始,相继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等机构。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支持维新派实施变法。



法涉及面很广,在不变更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按照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依据现代西方体制的通性做法,较全面改革政府机构,经济体制,文化教育体制,以及军事结构。

9月“后党”的政变虽终止了新法的合法性,但有些做法并未完全被废止。

例如作为教育改革产物的京师大学堂继续开办,作为经济改革内容的鼓励私人办企业实际上还在实行。

1901年,那个三年前屠杀六君子、因禁光绪帝、扼杀戊戌变法的铁碗人物西太后,迫于日益严重的财政压力和政治危机,
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内容与戊戌变法大同小异,在有些方面还有~定的推进,例如1905年废除了历代沿用的传统科举制度,开始了新军的编练。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在旧体制框架下的社会体制现时代化的努力,它的被动性和不彻底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完成中国现时代化的使命。

体制外的努力也就势所难免。

太平天国革命在现时代化方面作过一些工作,但囿于农民的局限性,未有大的建树。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自觉追求民族现时代化的一次杰出事件。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次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传统帝制,建立了东方第一个共和国。

思想文化领域的现时代化,始于戊戌时期的学堂报馆和译书。

尤其严复翻泽的《天演论》等大批西方文化名著,社会影响巨大。

鲁迅、胡适等大批五四斗士都受过它们的影响。

不过,真正在思想文化上对传统形成摧毁性打击的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以铺天盖地之势,宣传西方文化思想,进攻中国旧文化,使新文化的引进成为时代潮流。

此后,西方哲学、文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史学、艺术、教育、科学、体育等冬项文化事业都全面走向现时代。

这样,中国传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全方位地迈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正如陈序经所说,中国近代以来“采纳西洋文化的事实”是“趋向于全盘西化”的。

然而,中国的现时代化仍然举步唯艰。

一方面,现时代化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传统守旧势力顽强的阻抗。

不说戊戌六君子的鲜血,单是办洋务这样的“枝节西化”,也受到对入的唾骂非难,以为“华夏效夷,乃置中国于禽兽之邦”。

这种阻抗,在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于列强的暴力入侵给中华民族的心理所带来的重创。

在一般请况下,弱势民族向强势民族学习是很正常的事情。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顽固保守民族”,赵武灵王带头学习胡服骑射,唐代皇帝专派玄奘赴印度取经,皆为明证。

明代中西文化已有接触,未及形成大举学习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当时西方文化还正处于展开之中,世界一体化的形势尚未形成,中国文化还未显出男显弱势。

后来闭关锁国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我们便黯然无知。

如果没有残忍的侵踞.一旦国门洞开,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道路可能要自然一些、顺畅一些。

正是富于西方文化的再次东来伴随着列强的侵略,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簧.夏轰多人产生了“恨屋及乌”的心理死结,以致我们现时代化的进程在传统蔓三五之上,又增添了民族情结因素的抗拒。

这种心理扭曲,甚至到“中国人是暮丢来了”以后还在发生作用,“文化大革命”的盲目排外就是一个说明。

另一方面,从现实上说,尽管N--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和方面都开始了“西化”的进程,但就深度而言,大多仍然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例如发展西式工业,采用的西式机器,造的是西式产品,然工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却是传统的:政治革命,建立的是共和国,实施的却是独裁专制统治;采纳西式法律,体例上完全是西式的,精神上却是老式的:更有甚者,一面坐着
西洋的汽车,一面搂着小脚的姨太。

西化派认为,表面的西化只能叫做“运”,
不能叫做“化”,运过来而不能化,其危险还要大于不运。

因为那个无所不在的“容忍拥戴‘小脚,八股,太监,姨太太,骈文,律诗,五世同居的大家庭,
贞洁牌坊,地狱的监牢,夹棍扳子的法庭’到几千几百年之久的固有文化”,不仅“是不能引我们向上的”8,而且,会使我们向西方学习、“再造文明”的运动变味。

要彻底消除现时代化进程中的阻抗现象和“运”而不“化”的畸形现象,就只能采取完全彻底的“全盘西化”。

第二节近代以来西化的态度渐趋深化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打开闭关自守的大门。

然而,以后中国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是沿袭旧制重整旗鼓,还是改弦更张另开天地,国人并未迅速形成一个清醒成熟的认识。

在知识界,虽然一开始就已经有人敏感地意识到“师夷”才能“制夷”,但当时传统势力异常强大,能够充分立说的只有拒绝转型的保守主张。

士大夫阶层占主导的一批饱学愚昧之士,根本不承认西方文化的任何优势,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不过是一时疏忽、遣将不及所致,没有必要因此两易辙他就,去长洋人威风。

他们攻击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实际上是要“以夷灭夏”。

在他们看来,“火轮者,至笨之船也,洋炮者,至愚之器也”。

,不值得学。

即使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林则徐、魏源等“最先睁眼看世界”的人,对时势也有些似懂非懂。

他们不仅没有认识到“夷人长技”之所依,不可能把师夷长技提高到学习西方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认知水平,而且,在他们的意识中还出现了试图通过禁止大麻、茶叶出口来“立制诸夷之命”的想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朝野人士不再把中国战败看作纯粹的偶然,虽然他们对于中国文化高于万邦的优越感并未动摇,但谁也不再否认西洋坚船利炮的先进,以及学习西洋坚船利炮之必要。

人们开始摆脱传统的华夷之变的认识框架和价值尺度,比较理性地看待西方民族及其文化。

1861年,冯桂芬在《校豳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确实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这一思想到19世纪末被张之洞等人抽象和浓缩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实际上,在几乎整个19世纪下半期,中体西用可以说是一种时代思潮,无论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早期改良人士,还是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洋务派,都是在这一框架下思考问题的,即使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领袖也曾不能免于这一框架,只是他们在“体”“用”的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已。

中体西用没有正面解决中国社会转型的问题,但总算勉强打开一个缺口,形成了部分转型论。

部分转型的文化主张虽然具备很大的弹性空间(由“中体西用”而“合体合用”而“西体中用”),但在传统势力仍然顽强的社会格局中,它终归是对旧势力的一种容忍和妥协,IB势力不时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对社会转型进行侵蚀和挑战。

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都说明如果没有对传统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进行彻底革新的精神,挽救中国、振兴中国的使命不可能完成,矫往常常不免过正,驱逐旧势力,为现时代化打扫战场的“全盘西化”动议便在历史趋势之中。

最早表示要彻底向西方学习的,要算晚清的樊锥,在《樊锥集·开成篇三》里,他提出中国要“一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西是
a胡适语。

参见《信心与反省》《再论信心与反省》,《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见全汉升《清末反对西化的言论》,《岭南学报》第五卷第三四期含刊,1936年12一月,第J45页。

效”。

I耳往后,就是戊戌后被誉为“新思想界之陈涉”的梁启超。

变法失败,梁启超避住ri_|本,他博览西书,如“幽室见F1,桔腹得酒”,逐渐认识到中国向西方学习“氏技”、“新法”周然必要,学习“精神”更重要.“求形质文明易.求柑神义l州难。

柑神【{!{j』L,则彤质El,I:,耥,}I|10;存.则形质无附”“。

1902/,I-2』J,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号断言:“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此时的粱启超已经将砸构rfT团物质文叨、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部希望寄托r汕力。

文化。

不过,粱启超是一个常常“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的思想家,认识I讨后变化很大。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终于毫不含糊地吹响了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号角,作为运动的旗手,陈独秀明确表示:“若是决计革新,。

切都应该采取两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这场运动来势猛烈,共至于提出了一些过激的口号,使近代以来思想解放的进程达到高潮。

此后“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彻底输入西方文化”、“全力现代化”、“根本西化”等语汇频频出现于大众传媒之中。

因此,从近代思想演变的态势看,确实在一一步一步地向全盘西化靠近。

陈序经提出的全盘西化理论,与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之态度的这种由浅入深的展开态势,实在密不可分。

他自己表述过提出全盘西化的四条理由,第一条即: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洋文化的态度趋向于全盘西化。

他说,七十年来,“中闵人之剥‘于两洋文化的态度的演化,是从很小的范围而放到较大的范围,从枝叶的接受:l三张,丽走到根本的采纳的主张。

而所谓全盘的西化的接受,也4i外是这个演化发展上一个最后、而且必经的过程罢””。

第三节三十年代中国文化运动中的混乱现象和相对稳定的社会局势
西化态度趋向的深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终于演绎出明确的全盘西化论.主要归因于二十世纪二三l一年代伴随着这种趋向而同时存在的态度上的混乱,以及这种混乱潜伏的危险性。

从趋向上蜕,虽然西化态度在不断增强,但仍没有形成确定的理论形态。

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吴稚晖、钱玄同、林语堂等人都是激烈的反对传统鼓动西化的斗士,他们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埋葬1Ff文学、废除汉字等具体主张,但'fiB'if]的侧重点都是在指责中图文化的短处,列于今后的文化建设,怎样向诬方学习,怎样达到民主科学,没有丌出19J确的药方。

他们的思想晕还有粗糙和不协调的因素,而且前后有一些变化,没有人能够科F一个很确定的理论。

:¨H℃以后,陈独秀等大批新文化先驰,投入了实际的革命斗争,新文化运动未能进一步深入下去,以最终解决中幽文化的方向问题。

胡适虽然这时还继续着文化问题的讨论,写了《读梁漱溟先,J二的(东诎文化及其哲学)》、《我frJx'i"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漫游的感想》、《请人家来照照镜f-》等文章,叫白地承认西方文化的优长,年H信不同的文化可以H川融通,极力提倡以一种开放和自信的心态来对待西方文化,但是,征1929年以前,他仍然没有把他的主张作一个明确的概括。

这样,由于西化派没有形成确定的理论形态,在列待传统的看法上一般都有不I司程度的保留。

本来这很正常.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并不一定要全瀣台定
,o粱启超《饮冰室台集·文集》[2肼]之三,}:海巾华书而.194i年版,第6I弧。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t新青年》第5卷第1号,1918年7月15¨’第3负。

l2陈序经《东两文化观》.《岭南学报》第五卷第三阴期含刊,l936年12月.第7I页。

·川鲴传统。

闷题在-|_二降持复占守ff=f主张的人,现在也改变了口气。

幽为经过压叫运动的激荡,过去那种公开的复古守旧主张已不可能,保守的人们大都以退为进,,r始借助折衷主义的旬式表达保守主义的丰张。

这就使得两化派表述的-l-.9[i从字面,【J^很难与当时的保守派分开,这种形势终于使那些诚恳的曲化论者感觉到危险,遂提出全盘西化.以与表面折衷实则保守的人们划清界限。

难是这种时候,不仅陈序经,而且胡适也提出了全盘西化口号。

1929年10月27H,州适在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讲演中西文化问题,题为<<4e!lt逃生》,称现今是文化冲突最激烈的时代,世界的文化是任何力量也不足以抵抗的,中国应该“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这一年,应英文版《中国基督教年鉴》之邀.胡适写了…篇《今t3中国的文化冲突》,文中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主张,…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

并说抵抗西化已成过去,没有人t张了,但选择折衷的议论看、1-去非常有理,其实骨予驰jl足~种变相的保守论。

所以,摆在中国面前的路只能是Whoiesalewesternization和wh01eheartedmodernization,即“全盘西化”和“全力现代化”。

这是全盘西化主张在文字上(英文)的最早宣示。

西化与守旧的斗争转换为两化与折衷调和的斗争这一背景,还町以找到其1tg印证。

1935年,围绕王新命等十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苦》,发生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文化论战,吴景超以《东西文化与建设问题》…文,f¨白表示赞同折衷态度,I司时指出,对于东西文化的态度,除却折衷这一派以外,还有两派,“一派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一派主张复返中国固有文化”,二者之中,“第二派没有讨论价值,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这一派能提出--1'I·在理论上站得住脚的主张,丽且这一派的势力,在青年中可谓薄弱已极,不久自会淘汰,我们也不必枉费时问来与他们辩驳”。

这说明当时的一些真诚主张折衷的人士(与表面折衷骨子里复古守旧的A不可完全混同),也认识到公jr的复I芎成不了气候,论战只能是在西化派与折衷派之间展开。

而所谓折衷,则既有守故的一面,叉不完全反对西化。

西化派本质上容不得抱残守缺,自然要与折衷派划清界限,“全盘”论遂顺理而成章。

无怪乎当吴景超与陈序经在论争中都误把胡适划入“折衷派?或“折衷派之一支流”时,本来对“全盘”留有余地的胡适要急忙站出来表态,声明:“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我是完全赞成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的”“。

陈序经全盘两化理论的提出,还与二十年代后期三十年代初期叫J阳棚剥稳定的社会局势和国民党文化专制尚未充分实现所留下的相对宽松的学术气氛有关。

经过1926至1927年的北伐战争,中斟过去军阀林立的格局发生重火变化。

除张作霖的奉系外,其他旧军阀势力基本被消灭。

国民党通过政变建立起了瓤鼍i阀fFJ独裁政权——南京国民政府。

1928年2月,国民党::届凹·{,全会实现丁党内各派系的暂时妥协,4月开始“二:次北伐”,向继续盘踞在北方的奉系军阀,1:战。

12月29日张学良发出通电,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歪此,南京困民政府暂时取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tl,lJ;lJt)“党钡导的红色革命陷入低潮。

氏期的战乱以后,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局㈣。

围民党政权为笼络民心。

强化独裁统治,一方面宣粕“军政时期”结束t“训l政
3《申报》.1929年10月28日,第1l页‘教育消息》栏。

·胡适t编榭后记》。

t独立评论》第142号.1935年3月"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