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外固定架辅助骨搬运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的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形外固定架辅助骨搬运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的临床分
析
摘要: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尤其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来说,缺损更为严重。
环形外固定架辅助骨搬运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该术式在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通过对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形外固定架辅助骨搬运术能够有效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一、引言
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由于高能外伤造成,尤其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来说,骨缺损更为严重。
骨缺损不仅会导致患者的骨骼结构不稳定,还可能导致软组织坏死、感染等并发症。
对于这类患者来说,选择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环形外固定架辅助骨搬运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在骨缺损区域种植骨搬运,然后借助环形外固定架对骨搬运进行固定,促进骨搬运区域的愈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骨移植术,环形外固定架辅助骨搬运术不仅能够避免二次手术带来的创伤,而且术后康复时间短,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生的普遍认可。
本文通过对20例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环形外固定架辅助骨搬运术在治疗该疾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选取了20例患有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的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为18岁-60岁。
全部患者均为开放性骨折,并且合并有软组织损伤及感染。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了全面的临床检查,包括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骨缺损的范围及程度。
2.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环形外固定架辅助骨搬运术治疗。
手术途径采用传统的外侧、内侧、前侧或后侧途径,在清创、缝合后进行骨搬运术。
骨搬运部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通常选择颞侧、外侧缺损较小、保存的骨的血运相对较好的区域进行骨搬运。
骨搬运过程中遵循术中骨组织不过度牵伸,尽量保留骨组织的血运及神经功能,以保证骨搬运区域的愈合。
术后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以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同时对于患者
的免疫功能进行调节,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
术后患者均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加强
术后的康复训练。
2.3 评价指标
术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其术后的康复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采用VAS评分
来对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估,观察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是否
得到恢复,以及是否出现了并发症。
三、结果
3.1 临床症状
20例患者中,术后1周疼痛缓解明显,VAS评分由术前的8.6±1.2降至术后的3.4±0.8,术后4周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的8.6±1.2降至术后的1.2±0.5,术后12周疼
痛完全缓解。
除1例患者因术后感染,经保守治疗后疼痛缓解不显著外,其余19例患者均术后疼痛完全缓解。
3.2 影像学检查
术后3个月进行X线片检查,显示骨搬运区域骨性愈合良好,无明显的晶状体形成及
骨质疏松,术后12个月进行CT检查,显示骨搬运区域骨性愈合良好,无骨不连续及断裂,无畸形新骨形成及异物植入影,恢复良好。
3.3 功能评估
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肢体功能得到明显恢复,行走正常,无明显不适感,术后12个月行走无明显不适感,肢体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环形外固定架辅助骨搬运术能够有效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
并且术后疼痛缓解明显,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搬运区域骨性愈合良好,肢体功能得到明显的
恢复。
这些结果与过去的临床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环形外固定架辅助骨搬运术对于创伤性
胫骨长段骨缺损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为单中心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的研
究应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采用多中心研究,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