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抄袭想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学初不到一周的时间,我参加了“寒假影视征文”和“好书伴我成长征文”评选活动。
带着一种“披文见情”走进学生心扉的愿望,看到的是写作之塬上的荒凉。
这里几乎没有新鲜的气息,是
学生心灵的早衰还是……?一个参与评选的同事一句“学生从网上抄的都一样”让我如梦初醒。
因为是学生全员参与的,我想那些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为了应付学习任务又怎么能杜绝抄袭呢?
接下来翻阅“好书伴我成长征文”,这可是班级选拔出来的优秀作文,一篇篇洋洋洒洒的文字,
可以看出小作者胸中丘壑。
但是一种“霉味”让我看出了破绽,因为这种作品中有一种非当代的“思潮”。
同学们在抄的同时,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纰漏。
好友在讲其看网络上的台湾曾先生的《周易》讲座后说,“现在是知识越来越多智慧越来越少”。
我想这不仅指学生,而且可以概括现实中的多数人,我自己又何尝不是。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都让人感觉自己无所不晓,但是人们也感受到了“虽知大迷”的困境。
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正在研读的《道德经》中的一章(第二十七章):
善行者无达(辙)迹,善言者无暇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着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着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善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财。
是以袭明。
故善人善
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为要妙。
翻译并鉴赏:
善于行善的人,让人无法重复他的足迹。
善于言谈的人,让人找不出其言语上的纰漏。
我们在管理方面期盼做到令行禁止,但是常常不能如愿,真正令行禁止的人是不着于具体的形相的。
类似的情况我在电视剧《西游记》上看到过,孙悟空为了保护师傅唐僧,在自己外出化斋的时
候用如意金箍棒在师傅坐的外面化了一个圆圈。
那个想吃唐僧肉的妖精,想到圈内捉拿唐僧却
被这个无形的圆圈重重的弹了出去。
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善于建立政治军事经济同盟的国家,总能在他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建立起无法破解的同盟。
所以那些优秀的管理者,在他们所掌控
的团队中没有废人,就像在魏书生老师的班里没有差生一样,因为魏老师的学生都在找自己的
优点而且让这种优点不断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放大。
在一个高明的木工师傅眼里是没有无用的
木材的,因为他心中有一幅庞杂宏大的木器蓝图,任何木料都会被量材而用。
那些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是想在这行业有所作为还能力不足的人的老师;那些正在努力和需要努力的人,是这个行业中佼佼者成名获利的资本,因为没有他们的衬托就没有自己的高明,没
有付出心血去培养和引导他们就没有自己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成长。
如果一个行业的佼佼者不明
白这个道理,即使有着别人羡慕的知识和智慧,也不过是一只迷途的羔羊而已。
这种低层次的抄袭是学生的悲哀,不也是教师的一种悲哀吗?古人有抄读的习惯,有古今文章一大抄的说法,但是里面有一种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有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我反思教育的失误在哪里?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几乎是空白。
澳大利亚的一个初中毕业生需要学会做二十八种面食,一个德国中学生在毕业前都要学会相应的无线电焊
接技术。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在遗失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如果在不自觉的桎梏学生的思想,那么我们正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