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二模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二模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4年3月,有考古学家在四川省三星堆遗址发觉新的“祭祀坑”,与之前的祭祀坑共同构成了“祭祀区”。
专家推想,这是古蜀国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与《论语》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念不约而同。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古蜀文化的起源
B.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C. 礼乐制度的扩展
D. 儒家传统观念的传播
2. 汉武帝时期,商人出身的大臣桑弘羊认为:“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
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要想真正实现强兵富国,就要“农工商均各取所欲”。
对此观点的正确理解是( )
A. 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B. 提高了工商业者的地位
C.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D. 带有时代和家庭的烙印
《宋代蹴鞠纹青铜镜》
3. 右图中的宋代蹴鞠纹青铜镜描绘了男女四人共同蹴鞠嬉戏的场景。
浮雕靠左侧部分,有一个高髻女子正在踢球,靠右侧部分,有一个头戴幞头的男子聚精会神的盯着球,仿佛正在防守,此外还有两人在旁观看。
该作品体现了( )
A. 尚武好勇的时代风貌
B. 追求意境的美术风格
C. 充溢活力的社会风情
D. 追求解放的思想观念
4. 城市平面图反映城市的发展,时代的变迁。
结合所学学问推断,右图应是下列哪一城市的平面图( )
A. 汉代长安
B. 唐朝洛阳
C. 北宋汴京
D. 明朝北京
5. 王阳明在论及“圣人气象”时曾说:“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这说明心学( )
A. 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将圣人作为推断是非的标准
C. 提倡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
D. 隐含了确定同等叛逆的色调
6. 晚清某官员在浙江惨败、江苏紧急时承认:“逆船乘风扬帆,虽数百里瞬息可到。
我兵调拨接引,陆路则狭窄难行,水路则河狭船小,行走亦复迟滞。
彼处之救兵将来,而此处之守兵已溃。
”该官员参加的这场斗争( )
A. 促使中国政府开展政治变革
B. 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
C. 彰显了农夫运动的革命精神
D. 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7. 右图中的《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心第一份机关报,创办于1922年9月,历时五年。
该报刊的创办旨在( )
A. 维护中国革命统一战线
B. 领导民众开展土地革命
C. 揭露国民党右派的阴谋
D. 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8. 1947年,上海的美资报纸《大美晚报》披露合众社的一则消息称:目前中国的国营、商行购有价值数十万万元的进口货物,绝不受结汇限额及进口条例等限制,中美商人对于宋子良主持之孚中公司、孔令侃之扬子建业公司,利用特权,经营商业,尤多指摘。
该报道表明( )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逆境
B. 美国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 官僚资本扩张引起社会不满
D. 国家干预经济程度有所减弱
9. 右图是小明同学进行专题探讨时整理的纲要。
他探讨的主题应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渊源
B.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C. 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的变迁
D. 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途的贯彻
10. 在江苏的华西村,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吴仁宝一看到邓小平南方视察的新闻,当晚就把村里的干部召集起来开会,他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囤积原材料。
村里当时购进的铝
锭每吨6 000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万多元。
这表明( )
A. 改革不断深化影响资源配置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绽开
C. 现代企业制度加剧市场竞争
D. 投资过热导致市场秩序失衡
11. 1519年,天主教神学者艾克恫吓马丁·路德说:你(路德)关于每个信徒都可以干脆与上帝发生关系而无须教会媒介的观点,简直与一个世纪前被处死的异教分子约翰·胡司的观点一模一样。
这反映马丁·路德( )
A. 认为教会难以自我革新
B. 宗教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C. 改革实质是信仰自主性
D. 主见教会听从世俗权力
12. 1710年,英国通过的法案规定:议员只能由拥有每年至少收入600镑的地产的人,或者纳税后的年收入在300镑以上的城市居民担当。
在18世纪英国议会党争中,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人不仅占尽上风,而且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将来在议会中的势力。
这一现象( )
A. 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B. 体现其民主政治的保守性
C. 使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D. 干脆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
13. 印象主义后期代表人物塞尚在绘画中运用几何结构,他认为,仅仅仿照自然是不足以称之为艺术的,还要融入画家的主观想法。
在创作当中,塞尚保持着对色调的特别应用和对空间的合理构造。
由此可以看出塞尚的绘画( )
A. 影响现代主义绘画
B. 注意结构并置重叠
B. 追求客观现实描绘 D. 侧重抒发个人感情
14. 据统计,1930、1931年两年中,共有60万户农夫被作为富农而剥夺财产,24万户被赶出原居住地,强迫迁徙到西伯利亚、乌拉尔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并被武装看管起来,成为变相的囚徒。
这表明,苏联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方式是( )
A. 暴力革命
B. 渐进改革
C. 阶级斗争
D. 安排指令
15. 1983年10月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是越南斗争后美国复原海外用兵的首次尝试,并以此为开端,在第三世界一系列国家绽开所谓“低烈度斗争”,即通过支持亲苏国家内的反叛力气、支持亲美国家政府对反叛力气的镇压,来减弱苏联势力。
这反映美国( )
A. 对苏战略由守转攻
B. 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
C. 弥补战略武器不足
D. 全方位的争夺势力范围
16. 下表为西方国家各类福利公共支出的结构比较(1993年),据表分析可知福利制度( )
A. 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
B. 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冲突
C. 覆盖的范围比较狭窄
D. 简单造成政府的财政困难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20题各12分。
17. (16分)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独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
唐中期以后,宰相群体中进士出身者达80%以上。
两宋时期,公允公正的原则得以接着贯彻。
据统计,宋朝科举取士达10万人,是唐朝的5倍多。
隋唐之后,选拔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
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明清两朝则固定以经义和时务策为重点考试内容,对人才的要求渐渐向经义实务并重的方向细化。
国家通过科举考试渐渐确定的人才培育方向,辐射到全国的官办学校和地方社学,形成了与科举考试相互协作的文化教化体系。
——摘编自解扬《评价科举制度应坚持两分法》
材料二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恒久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恒久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恒久不能进于富强,即恒久不能争衡于各国。
”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一般教化、实业教化和师范教化的近代教化学制,并于1905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
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
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
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更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
(6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看法,并分别指出其缘由。
(10分)
1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规律及启示》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论述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转移。
(要求:分析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
19. A (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1853年黑船来袭后,列强接踵而至,日本的主权遭到破坏。
因此,明治维新后,走向近代化的日本便着手修改不同等条约。
但整个十九世纪七十年头的努力结果却是令人懊丧的。
1879年井上馨就任外务卿,他认为若日本想实现修改条约,则必先成为亚洲的“欧化新帝国”。
为博取列强的好感,日本政府于1881年起先在东京建立具有欧洲文艺复兴风格的鹿鸣馆。
政府常常在此举办一些欧式消遣活动以取悦列强,从而掀起了史称“鹿鸣馆时代”的席卷全国的欧化风潮。
这类活动将政府欧化表演推向高潮,从生活习惯、服饰的欧化,到戏剧、美术等文艺方面的欧化改良,甚至出现了语言拉丁化、改良人种的主见。
……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旧是江户时代的风景。
1887年7月末,日本与欧美列强的改约交涉无限延期。
国内抗议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当年9月,井上馨辞职,鹿鸣馆外交宣告破产。
——摘编自张国义《论鹿鸣馆时代日本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
(1) 据材料概括日本“鹿鸣馆时代”欧化风潮出现的背景及特点。
(7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日本“鹿鸣馆外交”破产的缘由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5分)
B (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周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相识历程:从“北方谈话”到“南方谈话”》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邓小平发表“北方谈话”的背景。
(4分)
(2) 据材料,概括从“北方谈话”到“南方谈话”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相识不断深化的表现,并指出二者所体现的精神实质。
(8分)
C (12分)【探究历史的奇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考古工作者于2024年11月至2024年5月发觉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致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介绍,目前所发觉的半张黄金面具重量大约为280克,预料完整的总重量应当超过500克,这比目前国内所出土的商代最重的金器——三星堆金杖(重463克)的重量还要重,假如能够完整发觉,这件黄金面具将超过金杖成为目前国内所发觉的同时期最重的金器。
“与1986年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相比,本次发掘我们做了充分的前期打算。
”站长介绍,本次发掘过程中,科技考古的
含量特别大。
1986年的发掘基本只用了碳14测年技术。
此次除了碳14测年、有机物爱护之外,还在玉石器爱护、铜器爱护等领域采纳多项科技手段。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1) 据材料概括三星堆遗址及新发掘工作的特点。
(6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利用历史遗迹、遗物“重现”历史的方法。
(6分)
D (12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在塞内加尔东南海面,有一个面积仅0.28平方公里的戈雷岛,历史上这里曾先后被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占据过。
它是西非最大的避风港,因其距离北美大陆近而成为连接非洲、欧洲和美洲的交通枢纽。
从1536—1848年,戈雷岛始终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估计有1 000万至1 200万非洲人从这里输出。
岛上有多处炮台和一尊尊大炮以及100多座奴隶堡,奴隶堡上层为宽敞光明的奴隶贩子居处,下层为阴暗潮湿的奴隶居处,这些奴隶被戴上手铐、脚镣,以防他们逃跑。
在西印度岛屿,每年有数以百计的种植园主利用黑奴生产出棉花、糖等工业原料,而非洲遭遇了结构性的破坏。
北美弗吉尼亚州还领先确立了黑人“终生为奴”的法令,后来的生物界又得出种族差别的结论,这种余毒至今犹存。
——摘编自潘华琼《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和圣路易岛》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戈雷岛成为奴隶贸易中心的背景。
(5分)
(2) 据材料分析奴隶贸易产生的主要影响,并指出戈雷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缘由。
(7分)
历史参考答案
1. B
2. D
3. C
4. B
5. D
6. B
7. D
8. C
9. A 10. A 11. C 12. B 13.
A 14. C 15. A 16. D
17. (16分)
(1) 体现公允公正原则;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人文学问,忽视自然科学);为君主选拔治国人才;持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与教化互为影响。
(6分)
(2) 前期∶主见废除科举制。
(1分)
缘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内忧外患);八股取士的弊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学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须要;发展近代教化的须要。
(5分)
后期∶主见为科举制平反(或确定科举制)。
(1分)
缘由∶废除科举制带来的消极后果;科举制在历史上曾产生主动作用;科举制体现公允公正等现代精神。
(3分)
18. (12分)
【评分要求】
【论述示例】
第一阶段: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前半叶,中心在英国。
(1分)
缘由: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产生蒸汽机等重大独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分)同时英国出现工厂制和专利制度等,促使英国成为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
(1分)但是,其次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技术更新缓慢,丢失科技创新中心位置。
(1分) 其次阶段: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中心转移到德国、美国。
(1分)
缘由:其次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美国重视科学探讨和技术创新,产生内燃机、发电机等重大独创成果,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分)同时,德国、美国变革教化制度,建立工业研发试验室、创新股份制公司制等。
(1分) 但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丢失发展优势。
(1分)
第三阶段: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中心在美国。
(1分)
缘由:美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产生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独创,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1分)美国通过政府加入研发投入、普及高等教化推动科技发展。
(1分)90年头后,美国进一步抓住全球化、信息化的机遇,促进科技的持续发展。
(1分)
19. A. (12分)【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1) 背景: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明治初期修约努力受挫;外务卿的推动。
(3分)
特点:极端欧化;涉及领域广;缺乏民族自信(以博取列强好感为目的);存在城乡差别(局限于城市)。
(4分)
(2) 破产缘由:日本的综合国力不够强大;国内的抗议与反对;欧美列强反对改约。
(3分)
启示:增加综合国力;坚持文化自信。
(2分)
B. (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背景:“文革”结束,“左”倾思想仍禁锢人们的头脑;国家百业待兴,人民迫切要求摆脱逆境;真理标准问题的大探讨促进了思想解放;中国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4分)
(2) 表现:从北方谈话的发展生产力到南方谈话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北方谈话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南方谈话的要实现共同富有;从北方谈话的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到南方谈话提动身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分)
精神实质: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实事求是。
(2分)
C. (12分)【探究历史的奇妙】
(1) 遗址的特点:规模大;出土文物多样;文物内涵丰富;文物价值高。
(4分)
发掘工作的特点:打算充分;科技含量高。
(2分)
(2) 方法:分析历史遗迹、遗物的内涵;与文字史料互证;多学科方法综合运用。
(6分)
D. (12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 背景: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拓;早期殖民扩张;美洲种植园经济的需求;戈雷岛优越的地理位置。
(5分)
(2) 影响;促进美洲经济的开发;(1分)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1分)使非洲丢
失大量劳动力,阻碍非洲经济的发展;(2分)带来种族卑视,影响至今。
(1分) 理由:作为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转站,见证了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具有历史警示作用。
(2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