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语文必修4(粤教版)课后检测:14 孔孟两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孔孟两章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的。

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孟子,这位心忧天下、才华横溢的智者,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

他们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
1.面对季氏武力征伐的举动和弟子推卸责任的狡辩,孔子义正词严地批驳冉有、季路的错误,提出了自己的为政之道。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方针,“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

这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重视教化,以德服人的思想观点。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适用于“德行天下”“以德治国”“安定、团结是兴国的前提”“公平、公正方能立国”等有关治国的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2.孟子在文中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强调了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活;发展经济,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可适用于“民生为本”“和谐相处、科学发展”“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孔子是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茗香,溢出岁月的砂壶,沁满你的心脾。

他“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宝,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他“敏于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而正”的为学精髓,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创新睿智,似一把金钥匙帮我们开启探索真理格物致知宝藏的大门。

孔子是一轮红日,凛冽中的暖流令人热血沸腾、豁达满怀。

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绳,他“君子喻义,见贤思齐”的道德应答,他“成人之美,怀德怀刑”的处世至宝,他“居之无倦,子帅以正”的为政哲学,令人忘却周游的无奈。

他在“长戚戚,坦荡荡”的悬殊比较下,让做人为政的理念瞬间喷发,至此齐家治国的光芒普照大地。

孔子是我百听不厌的经典天籁,雄略载着遥远的梦想,乘着歌声的巨型金翅,徜徉在精神的乌托邦。

他“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对音乐的非凡理解;他“人歌而善,而后和之”的演唱道德,是对音乐的神往;他“立于礼,成于乐”是对音乐的真诚赞美。

试问:在浩瀚历史的长河里划有痕迹的,又有谁不是音乐天幕上炫目的明星,又有谁不说音乐是人生有力的臂膀?
历尽沧桑,周游列国的孔子于困顿中留下了与日月同辉的《论语》,于是就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思想。

千年的风吹雨打,让不朽的巨作越发熠熠生辉。

孔子——可敬的精神领袖指引着人们打造生活蔚蓝的晴空,孔子——可亲的历史巨人
引领着人们从悠悠远古坚定地走向未来,一步步取得胜利、赢得辉煌!
(《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
不百步耳 直:只是 B .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C .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 戴:承担 D .涂.
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解析:C 项,戴:顶着东西。

答案:C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填然鼓.之
B .树.
之以桑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谨.
庠序之教 解析:D 项,“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其余均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约束) B.⎩⎪⎨⎪⎧请.以战喻(请您)谷不可胜.
食也(尽) 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D.⎩⎪⎨⎪⎧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解析:A 项,“颁”通“斑”;B 项,“请”意为“请让我”;D 项,“或”意为“有的人”。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且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 .①②③⑥
B .②③④⑥
C .②④⑤⑦
D .①③⑥⑦
解析:②④⑤⑦都是介宾短语后置的倒装句,故C 项正确。

答案:C
5.下列各项文化常识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B .“河内”指黄河以南地区。

C .“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

商代称序,周代叫庠。

D .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解析:“河内”指黄河以北地区。

答案:B
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的文章虽然不相连属,但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孟子》中的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善于雄辩。

B .《寡人之于国也》在论述中先破后立,以立为主,破立结合,
并将自己的主张逐层深入地展示出来。

C.《寡人之于国也》结尾一段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是一种反面假设,目的是用以对比突出“王道”的正确性。

D.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的基础;既要发展生产以养民,又要重视庠序以教民,才是王道实现的根本。

解析:细细品读原文,我们就会发现结尾一段是事实,而非假设。

答案:C
7.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王以为东蒙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2)周先王让颛臾担任祭祀东蒙山的主祭人。

(3)(只要)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
..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
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②爵之。

大夫起累绁③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
......,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④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量平:账目清楚,收支平衡。

②羖:公羊。

③累绁:用绳索捆绑。

④粥:卖。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
中/
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
C.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
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
解析:“国虽小”与“处虽辟”,“其志大”与“行中正”句式相近,意思贯通,因此“小”“大”“辟”“正”后应有停顿,可排除C、D项。

从句式角度以及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来看,“秦”与“国”之间有停顿,故排除A项。

答案:B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字:古代的“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不久,由父母所命名;“字”一般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男子成人礼),女子十六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

“名”由长辈称呼,“字”则为同辈间尊称。

B.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C.鲁定公十四年: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四种,像“鲁定公十四年”即为帝王年号纪年法。

D.摄:古代官员升官有“擢”“拔”“迁”“加”之称,降官则有“谪”“贬”“左迁”“罢”“黜”之说;而“摄”既不属升官,亦不为降官,专指临时代行某职。

解析:C项,“鲁定公十四年”采用的是王公年次纪年法。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解析:C项,“没有得到善待”错,原文为得到了善待。

答案:C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2)“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

”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

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

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

由此出任司空。

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

鲁君又善待孔子。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

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

秦穆公亲自拨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

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

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

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

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

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再用你了。

”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

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

”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

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有人捡走;各地的旅客到来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的己丑日。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

”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

三、创新语用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__①__。

孟子就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

苏轼偏不在乎,__②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__③__。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②他不仅爱好美食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13.请以《寡人之于国也》中表现的“爱民”思想为话题,依照
示例中的句式,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屈原流落汨罗江畔,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忧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奔走天下,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