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揭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媒体时代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信息生产量巨大和信息传播速度快、获取便捷。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读者毫无抵抗力,因为信息包含了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全部内容,诸如经验、知识、故事、传奇等。
而小说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只不过是小说家对信息艺术化、个人化处理之后以艺术作品之名进行的传递。
那么,在时代与小说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信息落差”,当读者在自媒体的无数信息中轻而易举地就能得到精神启蒙和精神满足时,如果当前小说没有超越这些信息的优势——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那么读者势必将会远离当前小说,小说的艺术创造活力也势必随之而衰。
在口头传播时代和书籍报纸时代,读者和小说家之间几乎不存在“信息落差”,甚至小说家的信息量大于读者;而到了电视时代,这种“信息落差”出现了,但缝隙不大,所以本雅明感叹“小说作为讲故事这门古老的手艺衰落了”;在前两个时代,一个聪明的小说家尚能弥补这种“信息落差”,但是如今,一个小说家如果不是足够聪明或者伟大,他将很难填补这种“信息落差”。
毫无疑问,信息的爆炸现场对小说写作造成了重大挑战甚至威胁,读者的逃离是挑战和威胁之一,而真正的挑战和威胁来自小说家的无奈——“想象力已经落后于极端的花哨现实”(乔治·斯坦纳语)以及无法创造艺术的征服力去弥补“信息落差”。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无数的光怪陆离的信息和现实奔涌到小说家面前时,是否为小说家打开了一扇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之门呢?当然是。
所以,找到处理信息的原则和方式,将信息进行艺术的转化成为关键。
如果我们将信息分为日常生活和传奇经验两种,我们会发现,小说艺术的呈现大致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或理论:如果我们写的是一个日常生活故事,那么我们就得写出它的传奇性;如果我们写的是一个传奇经验或故事,那么我们就得写出它的日常性。
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传奇经验的日常性,这二者的平衡处理,实质上是在独特、生动的“个”和普遍、宽阔的“类”之间展开,最终做到“个”中有“类”,“类”中有“个”,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必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东西”。
“日常生活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却展示了时间的内涵”“它是一切,包围着我们”“但像时间一样,不知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学者徐前进如是形而上概括。
日常生活的特点注定了当我们把日常生活原封不动搬进小说时,因其无限重复、缺乏奇异、丧失意义感,它不仅摧毁读者的阅读耐心,也难以迈入艺术的层面。
所以,要超越日常生活的重复、狭隘与功利,就必须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即写出它的传奇性——赋予日常生活断裂、惊奇和伟大。
小说艺术也正是在日常生活这种传奇性的转化中完成的。
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是完成信息到艺术转换的途径之一,反之,还有另外一条途径是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降临,制造传奇和讲述传奇如更大的旋风一般席卷我们的世界。
只要打开网络热搜或进入短视频平台,千奇百怪的信息和传奇经验或故事层出不穷地冒出来,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极端的花哨现实”在各个数字终端被观看、被消费,甚至被轻而易举地添油加醋地“创作”之后再一次被传播,数不尽的传奇故事因此而诞生。
制造、讲述、消费传奇在今日自媒体时代俨然已成为一桩全体网民参与的大生意,大受平台和资本青睐。
毫无疑问,这些传奇信息或故事不仅对普通网民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对小说家们也是如此,这是他们单调匮乏的日常生活和书斋经验之外写作素材重要的来源和补充。
但是,当小说家把目光投向这些传奇经验或故事,借助想象力和虚构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小说时,我们看到了传奇经验或故事转换为小说的种种遗憾。
有些小说只是传奇经验或故事的扩展版,如啰嗦的新闻事件;有些小说描摹的人物大起大落,多写的是时代热门之事,如社会变革“大事记”……这类小说在艺术上是失败的。
对传奇经验或故事的处理丧失了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导致了这类小说出现了一个新的叙事美学偏向,用张爱玲的话来说是:“许多作品里力的成分大于美的成分。
”
如何从传奇经验或故事的“力”中呈现出“美”来,有一策略:便是写出它的日常性来,即写出“飞扬”中的“安稳”来。
传奇经验的“这一个”与日常性的“这一类”在小说中相遇的瞬间,艺术的化学反应随之发生,传奇经验的“力”被普遍性的日常伦理削弱,而表现出小说的“美”来,诸如那种人类的普遍关切、情感以及认知等。
(摘编自石华鹏《在日常与传奇之间——自媒体时代小说写作的两种叙事策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会不自觉地被信息所吸引。
信息中有大量的故事,因此小说这种“讲故事”的文体必然会衰落。
B.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是从信息转换到艺术的两种途径,也是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途径。
C.自媒体时代为传奇经验或故事的疯狂生长提供了完备的技术和丰厚的营养,传奇故事几乎包围着我们日常且琐碎的生活。
D.要想平衡好日常生活的传奇性与传奇经验的日常性这两者的关系,不妨参照黑格尔所说,保持明晰的个性化,去除普遍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本雅明的话,是为了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与小说家之间出现了信息落差,这给小说家带来了挑战。
B.文中“极端的花哨现实”是指如今千奇百怪的信息和传奇经验、故事,类似于网上流传的“比小说更魔幻的是现实”。
C.文中引用徐前进的话,是为了说明日常生活是重复、狭隘与功利,因此不能把日常生活原封不动地搬进小说。
D.文中引用张爱玲的话,是为了警醒当今时代的小说创作不能只有传奇和故事,还要有想象和虚构的能力。
3.下列篇目中最符合文中所讲的“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的一项是()
A.《哦,香雪》B.《祝福》
C.《促织》D.《别了,“不列颠尼亚”》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蒙说:“创作兴趣就是,每一篇作品都是新的,是让你激动的。
”请根据文本分析,在自媒体时代小说家应该如何保持创作的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
”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
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
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
“你这样想吗?”
“当然。
”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
“嗯,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
“谢谢你。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
对他毫无办法。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反复说“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只鸽子”,看似与战争无关,但表达了老人对这些动物的留恋与痛心。
B.老人提到他的故乡,“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老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C.“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绝望,体现了战争给人们的躯体所带来的伤害。
D.“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中“只得”表现了老人内心的无奈和怨愤,也可见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与控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内容仅由一段对话,两个人物构成,却以小见大,揭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的主题。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侦察兵视角叙述,带给读者一种“亲历”战争的感觉,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C.小说一直暗示着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表现了老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助。
D.小说通过人物之间情绪激动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对话背后是一位普通人对战争的不解与抱怨。
8.海明威说:“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
”文中是如何把老人这一形象塑造“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请你以选文为例,谈谈你对“冰山理论”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选自《老子》)材料二:
是故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
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彼显争者,必自以为贤人,而人以为险被者。
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
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险而与之讼,是柙兕而撄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
《易》曰:“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
”《老子》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
是以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
何谓三等?大无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
愚而好胜,一等;贤而尚人,二等;贤而能让.,三等。
缓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已宽人,三等。
凡此数.者,皆道之奇,物之变也。
三变而后得之,故人未能远也。
夫唯知道通变者,然后能处之。
是故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
夫岂诡遇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
彼君子知自损之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为损,故一伐而并失。
由此论之,则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
君子诚能嗜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晖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
(选自《人物志·释争》)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是以A战胜B而争C不形D敌服而怨不构E若然者F悔吝不存于G声色H夫I何显J争之有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推让为利锐”与“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B.“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与“为仁由己”(《论语》)两句中的“由”意思相同。
C.“贤而能让”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让”意思不同。
D.“凡此数者”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弯曲与保全,委屈与伸直,低洼与盈满,破旧与更新,少取与多得等之间都具有辩证关系。
B.君子追求胜利时,坚持推让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安静时坚守寂然不语,行动时遵从恭敬顺从。
C.君子如果能够做到“功大而不伐”“急己宽人”,便能够超越世俗登至高处,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D.材料二举孟之反受圣人称赞与管叔受嘉重的例子,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
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君子不争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过平原作Ⅰ(节选)
文天祥
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
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江以北无坚城。
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
Ⅰ
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咸京Ⅰ。
明皇父子将西狩,由是灵武起义兵。
唐家再造李郭Ⅰ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哀哉常山惨钩舌Ⅰ,心归朝廷气不慑。
【注】①此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解至大都途中所作。
平原:唐代郡名,安史之乱中颜真卿在此地
任太守。
②天宝年间,颜真卿的兄长颜杲卿等人起兵,约以连兵断安禄山归路,以缓其西侵之谋,河北十七郡响应。
③咸京:代指长安。
④李郭:指李光弼、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
⑤颜杲卿曾为常山太守,常山兵败时,颜杲卿怒骂不断,被断舌,最终受酷刑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歌内容可以得知,颜家兄弟皆是忠于国家、富有谋略的忠臣义士。
B.诗中使用“一朝”“无坚城”等词语,描写了叛军进攻时凶猛、激烈的场面。
C.诗人对历史事实客观评价,既肯定了李、郭之力,也赞扬了颜家牵制之功。
D.诗人赞扬颜家兄弟,也表明自我心志:即使被俘,也会坚强不屈,不改气节。
16.本诗在塑造颜家兄弟的形象时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名篇名句默写;补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将进酒》中,诗人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的句子
是:,。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
(3)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登高》中,
“,”两句表现了诗人杜甫心忧国事、朴素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她心中特有的生命精神和美感,叫我感觉到了。
她没有像我们都市中的大艺术家们那样搜出枯肠去变
形变态,刻意制造出各种怪头怪脸设法“惊世骇俗
....”。
她的艺术生命是天生的,自然的,本质的,也是不可思议的。
这生命的神奇来自她的天性。
剪花娘子们不想在市场上创造价格奇迹,更不懂得利用媒体。
千古以来,一直都是把这些随手又随心剪出的活脱脱的形象贴在炕边的墙壁或窑洞的墙上,自娱或娱人,没有市场霸权制约的艺术才是真正自由的艺术,这不就是民间艺术的魅力吗?她们不就是真正的艺术天才吗?
然而,这些天才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就像契诃夫在《草原》中所写的那些无名的野草野花,它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
那么,到了农耕文明在历史大舞台上的演出接近尾声时,我们只是等待着大幕垂落吗?在我们对她们一无所知时就忘却她们?我的车子渐渐离开这草原深处,离开这些真正默默无闻的人间天才,我心里的决定却愈来愈坚决: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地们,知道她们,一定!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B.我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D.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纨是贾母的长孙媳妇。
虽然与王熙凤、秦可卿等贾家媳妇相比,她在贾府中的分量有些单薄,但她却培养出了贾兰这样一个复兴家族的优秀儿子。
如果细细研究她的教育理念,我们就会发现:有远见的母亲,都舍得让孩子吃苦。
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她选择稻香村作为自己和贾兰的居家之所。
而稻香村的最大亮点就是,“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身处富贵之乡,①____,让儿子过上一种简朴而又清贫的生活。
在这样的条件下长大的贾兰,与活在蜜罐里的宝玉不同,他多了一份坚韧与努力奋进的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贾府被抄家后,贾兰依然能够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考取功名,人生美满。
作为典型的贤妻良母,李纨对儿子的未来,也有着长远的打算。
她不仅严厉督促贾兰用功读书,②____。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玉被袭人劝着出来逛逛,正无精打采时,突然看到贾兰拿着一张小弓在追两只小鹿。
宝玉很纳闷,问及原因,贾兰说:“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贾府能有贾兰这样优秀的子孙,跟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想让孩子的未来走得更顺畅,作为母亲,就要起到引导作用,③____,对他的人生负起责来。
就像国学大师傅佩荣说的那样:吃苦不是为了胜过别人,而是为了迎向生命的真实面貌。
21.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老艺人用他那苍老的低沉的声音,重新铸成一种新的艺术风格。
B.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C.闲暇之时,可以寻一方安静之地,唱他几句,喝他几杯,其乐融融。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既然我们不行,倒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4个字。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历史上多有隐逸之士,不愿为官而洁身自好。
楚王派了专使去请庄子做官,庄子则表示自己宁愿做烂泥塘里翻跟斗的小乌龟,予以拒绝。
陶渊明做了81天彭泽县县令,便“守拙归园田”去了,他想让自己“愿无违”。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如孔子不肯归隐,他说“鸟兽不可与同群”;陆游则直言“位卑未敢忘忧国”,即使僵卧孤村,也“尚思为国戍轮台”。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我们应当建设什么样的人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
人生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3.C
4.①首先由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引出小说的本质,提出时代与小说之间存在“信息落差”这一现象;
②然后指出“信息落差”给小说家带来了挑战和威胁,但同时又给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途径;
③最后介绍了将信息进行艺术转换的两种途径,即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
5.①小说本身要有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要有超越信息的优势;
②小说家要多关注光怪陆离的信息,这些现实能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
③处理传奇经验或故事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虚构的能力,要表现出人类的普遍情感及认知。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此小说这种‘讲故事’的文体必然会衰落”错,原文第一段“如果当前小说没有超越这些信息的优势——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那么读者势必将会远离当前小说,小说的艺术创造活力也势必随之而衰”,说明小说的衰落不是必然的,而是有前提条件的。
B.“也是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途径”错,张冠李戴,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小说艺术的呈现大致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或理论”,说明“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是小说家创作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古往今来艺术家们”。
D.“去除普遍性”错,过于绝对,原文第四段黑格尔说“艺术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并不意味着要“去除。